第97期
每日擦身而过的人不下数十者,甚么样的人,会让你留下深刻印象?
那一个夏日午后,我们来到嘉义,一望无际的云嘉南平原,空气里还有禽畜、作物的味道。南台湾的艳阳烤着汗流浃背的庄稼汉,蒜头糖厂里,解说员也正挥汗如雨介绍着糖厂文化。
随着产业结构改变,台湾制糖业日渐西沉,全盛时期的荣景不在,机器停止运转,火车退役下铁轨,糖厂里的员工们也歇下了。
或许是非假日,游客三三两两,偌大的厂区,没见到几个工作人员,愈显寂寥。糖厂解说员只有两位,其中一个偶尔还兼驾驶小火车。五分车在老旧的铁轨上漫游,遥望远处呼啸而过的高铁──时间,岂能轻用科技估量?
台湾许多老糖厂转型,变更成观光、自行车步道,将幅员辽阔的甘蔗地提供合家出游。这些仍在老工厂岗位上的员工使出十八般武艺维系糖厂营运,栽花、植草、维修、打扫一手包办。这些人或许不懂得营销、包装,不懂得广告、招揽,但他们以赤诚待人,接待游客有如招待自家客人。或许对于这些工作者而言,糖厂正是他们的家。
一老一少两个接待员颇有传承意味。老接待员深耕地方,在他眼中,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片蔗田、每一花一木都有他们共同的往事。厂区介绍过程说学逗唱,毫无冷场。烂俗的「荤段子」、年岁已高的「老笑话」,经接待员重新演译,有如重获新生,获得众人一致好评。
老先生致力保存民间文化,编选嘉义民间文学、童谣,用七言绝句写「糖厂六十景」,颇有「台湾八景诗」的古风。或许正是这份对土地的情感、对文学的关怀,让人老而弥坚。
解说员忙前顾后熟练地打点行驶中的火车。这边和旅客寒暄、解答疑问,那一头还得照顾器具、控制火车。看着他奔忙的身影,忽然咀嚼出糖厂机房的标语:「一滴糖浆,一滴汗」。我想尽管只剩一名游客,老少接待员仍会准时敲钟发车,毫不含糊地走完参观厂区的路线。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