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大陸

香港回归14周年前夕 民调重创一国两制

香港回归14周年前夕 民调重创一国两制
7月1日中国共产党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的当天,香港爆发了特首曾荫权上台7年以来最大的一起抗议示威游行。22万人为了捍卫生活权益而走上街头,Getty images
第92期
万厚德

就在香港主权回归中国满14周年的前夕,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大学个别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港人认为,目前的情况比回归前还要差。无疑对中国当局「一国两制」的成果宣传,给予一记重锤。

认「香港」不认「中国」

香港主权交回中国统治在7月1日届满14年。在此前夕,香港中文大学的民调显示,不满当前生活质量和经济情况的受访者比率分别为52%和58%,认为比回归前好的仅有17%和18%。而认为政府管治比回归前差的人数超过66%,认为目前较好的只有10%。而在身分认同上,认为自己是香港人的有44%,但只有23%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香港大学民调中心也指出,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认同指数」计算(指数愈高,正面感觉愈强),香港巿民对「香港人」的感觉最强,然后依序是「亚洲人」、「中华民族一分子」、「中国人」、「世界公民」,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则是敬陪末座。

两所大学民调结果显示,在香港遭逢金融风暴袭击时,中国当局发动中国民众到香港旅游的「消费扶贫」行动,以及与香港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协议,似乎至今仍未让港人因此而认同「一国两制」的制度。

中大研究人员指出,97回归以来,香港历经了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疫情及国际金融海啸等重大事故,造成香港经济数度陷入低潮、楼市股市急挫,民怨沸腾。近年经济虽有所改善,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经济产业过于集中、贫富差距愈趋扩大等问题却又逐步浮现,市民感觉政府对这些问题似乎束手无策,也因此普遍认为回归后的情况较差。而7.1的一场盛大游行也足以说明这个现象。

就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的当天,香港爆发了特首曾荫权上台7年以来最大的一起抗议示威游行。22万人为了捍卫生活权益而走上街头,除了抗议被剥夺的人民补选缺额议员的权益外,另一个最主要的诉愿就是不满高涨的房价,抗议地产霸权、要求改善房屋政策的吶喊声不绝于耳。数据显示,香港过去三十个月房价平均涨幅高达2%,2009年以来香港房价累计涨了超过七成,房租则占了80后年轻人收入的四成。抗议群众普遍表示,高房价和高通货膨胀率,是香港政府效率不彰与纵容贫富差距扩大所致,这让香港人日子过得很辛苦。愤怒的民众在游行过程中,一路高喊曾荫权下台。

「一国」凌驾「两制」

一国两制后香港司法独立性的维持,也同样面临严重的挑战,尤其是香港在「涉外事件」与北京如何分权的争议。

台湾陆委会报告指出,去年8月香港旅行团在菲律宾遭绑架造成的死伤事件,特首曾荫权试图联系菲律宾总统未果,进而引发内部对曾荫权是否代表「国家元首」,以及香港是否拥有高度自治「次主权」的争议。

而在同年于香港发生的两起中国「国企」国际商业诉讼事件,也突显了香港司法独立性的问题。

诉讼过程中,国企事业认为香港司法是继承自英国殖民时期,因此港方无管辖权;而另一观点也认为,这是国企与外国政府「国与国」之间的交涉,港方更无权过问。北京的「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更三度发函,要求香港法院不受理相关案件,否则将产生中国外交关系受损、中国海外财产安全受威胁等影响。

陆委会对此指出,这不仅是香港在「涉外事件」与北京如何分权的争议,更影响香港司法独立性的维持。台陆委会指出,过分内地化是港澳一国两制下最严重的问题。

台陆委会还指出,港大民调发现,有63%港人认为香港传媒在批评「中央」政府时会有顾虑,显示港媒体有自我审查的现象。香港记者协会7月3日在《言论自由年报》中就警告说,「一国」凌驾「两制」的情况日趋严重,香港言论自由正持续受到压制,记协批评香港特区政府日益迁就北京的意愿,拒绝内地与海外异议人士入境,同时还恣意逮捕媒体人士;而这种现象,让港人陷入另一种不安,这也是香港社会运动逐渐增多、抗争日趋激烈的原因之一。分析还进一步指出,台陆委会的这份报告,已经引起岛内政学两界的注意,尤其是北京当局正释放「一国两府」试探气球的当下。

香港人民对每况愈下的生活权益所延伸出的不满,正反应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民调结果──「六四」纪念活动已成为港人最难忘的「集体回忆」。虽然已经过了廿二个年头,但今年的六四晚会仍有15万人参加。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健腿強膝
人體600條肌肉,大部分集中在下半身,人老腿先老,退化性關節炎最易出現在膝。經由腿膝的保養保健,不但可強筋健骨,…
全球食品大漲 聯合國:糧食危機恐長達數年
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正在飆升。聯合國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一些國家在未來數月可能會出現食品短缺。…
北京繼續阻止香港民主步伐
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就是吳敦義出任行政院長前夕去香港拜會的梁振英)11月17日通過2012年特首及立法會產生方式諮詢文件。…
大自然的毀滅與新生(三)
本專欄從256期開始推出新的系列,由一場乾旱春日下美國紐約州的野火作為導火線,阿丹記錄了其中的毀滅與新生。 上一期的畫面中,…
「綏靖政策」與「惠台政策」的反思
3月17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台灣旅行法》;4月,知名鷹派人物波頓(John Bolton)出任國家安全顧問;…
2020諾貝爾獎得主 女性比例續升
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已全數發布,無論是醫學、物理、化學、數學,到文學與和平,每一位得主對世界都有莫大貢獻。雖然獲獎人幾乎都是以男性為主,…
從毒物興奮效應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新機會
這波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地區的醫療體系瞬間瓦解。緊接著,中國各大城市紛紛採取不同程度的封鎖,世界各國為了防疫,更是下達旅遊禁令,…
電業法三讀通過 日益能源科技打造全台最大商業區太陽能電站
汙染性能源排放加速地球暖化現象,造成的極端氣候,對全世界環境產生惡劣的影響,2016年10月國家地理頻道在全球171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