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中國街頭 小心成「報復社會」犧牲品

哨子先生

走在中國街頭,你無法預料下一秒是否會成為「報復社會」的犧牲品。無論是在學校門口、熱鬧的市集,還是平靜的街頭巷尾,每個人都成了無形威脅下的潛在目標。

中國近年來駕車撞人等無差別襲擊事件頻頻發生:

11月11日,廣東珠海體育中心發生駕車無差別襲擊事件,官方稱35人罹難,43人受傷。但現場畫面倒地人數遠遠不止於此。

11月11日,浙江杭州一輛寶馬連撞多人多車,其中一人送醫搶救無效死亡。

​11月10日,廣東江門一輛轎車高速撞向路邊賣菜小攤,官方通報稱8人受傷。

​11月4日早上,遼寧瀋陽一名李姓男子駕車撞進當地早市,官方通報稱造成13人受傷。

​10月21日,武漢馬湖新村發生惡意撞人車禍,官方說7人死亡,11人重傷。

​10月17日,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實驗小學門口發生家長開車撞人事故,造成8人受傷,駕駛死亡。

​10月1日,北京高速公路發生17輛車追撞並導致車子爆炸起火事件,官方稱沒有任何人員的傷亡,但目擊者指出救護車抬出4具屍體。

​9月10日,湖北武漢光谷藏龍二小附近,一名56歲男子何姓男子開車衝撞路邊學生和家長,警方通報稱1人骨折、3人輕微擦傷。

​9月3日,山東省泰安一名司機駕駛學生專車衝撞學生,官方稱11人死亡、13人受傷。網傳肇事司機是因工資被拖欠精神崩潰而報復社會。

​這還僅僅是這三個多月的新聞,更之前的就不貼了,類似事件太多⋯⋯

​神奇的是不管哪個地區,警方一律說是「因操作不當發生交通事故」。

​只有前兩天剛發生的珠海體育中心衝撞事件,因死傷人數實在太多、事情鬧太大,驚動習主席和李強總理出面,警方才承認肇事者因離婚官司不滿判決,憤怒報復社會。

​不過現在又被發現最新的警情通報把離婚官司相關文字刪除,而且根據網友和現場目擊民眾的照片,認為官方報告的死傷人數(35死43傷)有所隱瞞。因為自從2011年動車出軌事件後,死亡人數35成為各地心照不宣的上限。

​官方到底在隱瞞什麼?

​BBC記者在事發現場附近報導時,甚至遭到一名身分不明男子阻擋、攻擊,BBC氣到直接把全程畫面公布在網路上,成為今日熱門新聞。

​官方到底在怕什麼?

​美國之音報導,從今年3月到10月底,中國各地不時傳出報復社會或疑似報復社會的暴力事件,包括駕車撞人、持刀砍人等,地區覆蓋上海、山東、湖南、江西、雲南、廣東、吉林等。中國社會正進入「暴力爆發期」,這些悲劇頻發,反映了這個社會正逐漸被壓力和絕望吞噬。

​「減壓閥」消失

​每當出現這類事情,中共做法都一樣:加強維穩。封殺新聞、刪除相關討論,甚至連民眾自發悼念的花束都全數移走。好像只要看不到,就可以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只是,如果壓力不給它一個出口,只會爆發得更激烈。

​當司法不公、制度吃人成為常態,壓力無法釋放,社會就像一個隨時會炸掉的壓力鍋。這些暴力事件就是蓋子被炸飛的狀態,而這只是爆炸的前奏。

經濟下行 中國社會壓力如滾雪球

​這些悲劇的背後,還有經濟問題成為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以前大家雖然有怨言,但至少日子還能過下去,或是還有富裕的假象可追求。現在經濟越來越差,連很多企業家都活不下去、紛紛出逃,何況普通百姓呢?

​此外,官方這幾年加大維穩力度,堵死所有百姓抒發的管道,甚至連騎車夜行這種活動都下令禁止。當民眾無法經由正規管道表達對體制的不滿、反應制度的不公,他們只能以最極端的方式,「報復社會」來表達絕望。

​百姓持續以激烈手段報復社會,也意味著中共的高壓管制正逐漸失去意義。

​因為,當你的百姓都不想活的時候,恐怖治理又有何用?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爭取第二注意力 Podcast帶你聽見全世界
Podcast中文稱「播客」,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媒介,早在2004年就出現在美國,直至2014年突然鵲起,影響的受眾年紀更輕、範圍更廣。…
華爾街「高薪文化」遭遇衝擊
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華爾街的薪酬體系具有自己的特徵。在總收入中,高階主管、業績出眾的交易員以及銷售經理們的薪水只占很小部分,…
就花點時間,沉溺於深度休閒吧!
有一次和幾位年輕朋友閒聊,問他們都做哪些休閒嗜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答案竟然是:沒有休閒嗜好!要不然就是上網、逛街、唱歌、打球等,…
千里馬必須先了解伯樂
曾於惠普、德州儀器、鴻海與富士康擔任高階主管的程天縱,2012年退休後創立「Terry&Friends」創業社群,…
九份昇平戲院 重現古早風華
提起新北市的熱門觀光景點九份,你會想到甚麼?老街?芋圓?還是讓九份一舉成名的電影《悲情城市》? 無論如何,…
房屋政策已亂了手腳和目標
有個童話故事說一隻常馱鹽的騾子某次過河時不小心掉進河裡,等爬出水後騾子發現負擔因為鹽溶化了而大幅減輕,於是後來每次過河牠常故意掉下去。…
拿冠軍 得金牌 光榮回來之後
  「真行!真行!出國比賽,拿冠軍、得金牌,光榮逗回來!!」在桃園國際機場迎接先生陳永佳光榮回台的楊絲雅,熱情擁抱這位帶著「…
自然光不足 或致記憶力喪失
有科學研究表明,自然光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在缺乏自然光的環境下待久了,就會感到疲倦或沮喪,甚至喪失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