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經濟的機械觀與生物觀

▲從機械論的經濟觀來看,無論採行什麼挽救措施,只要疫情尚未獲得控制,經濟就不可能有優於水準的表現。Adobe Stock
第225期
林茂昌
作者為台灣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多本重量級財經著作,如葛林斯潘的回憶錄《我們的新世界》、暢銷書《黑天鵝效應》、《師父》、《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大債時代》等。曾任台証期貨總經理、期貨商公會理事。自2004年即財務獨立從事價值投資。2011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我的職業是股東》,廣受好評。

近百年來的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似乎非常偏向物理學與機械論,所有的經濟事物都可以測量或量化、所有的經濟原理都可以用公式表達。於是乎,一個經濟體系就如同一部非常龐大的機器,按照物理學原理運作。而經濟政策的主導者則可以監控貨幣、就業、物價等各種指標,並透過許多的政策工具,如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協助經濟的順暢運作。就如同我們開車,一面看著路況,一面看著儀表板上的各種指標,手握方向盤,或踩油門或踩剎車。

疫情下的機械論經濟觀

當全球疫情發生時,就好像行車途中發生狀況,駕駛人馬上採取因應措施,以避免發生重大事故。因此,各國紛紛祭出紓困、補貼、消費券、以工代賑、緊急融通等措施。目的是為了降低衝擊,避免全面失控。但大家心知肚明,如果車子的變速箱或是輪軸壞了,不論你怎麼踩油門、打方向盤或踩剎車,車子終究還是故障的,不可能回到正常水準,更遑論高性能的表現。除非你把故障修好。

也就是說,從機械論的經濟觀來看,無論採行什麼挽救措施,只要疫情尚未獲得控制,經濟就不可能有優於水準的表現。即使景氣稍有過熱,那也是一時貨幣供給過多的短暫現象,終將消退冷卻。所以當去年第三、四季全球疫情最嚴重時,美股不斷創新高,台股更突破12,682的30年歷史高點,普遍被認為是「無基之彈」,缺乏基本面的行情。因為,歐美日等全球主要地區都還在封鎖當中,人們幾乎足不出戶,經濟怎麼可能持續熱絡?

然而我們事後諸葛,回頭看這一年來的經濟數字和企業獲利,的確有一股力量在穩健攀升。根據「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NABE)的預估,美國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將可達6.5%,為自1984年以來將近40年的新高。台灣更是拜半導體產業之賜,全年經濟成長率根據國際信評機構標普的預測,可達5.6%,也是近十年來的新高。企業獲利更是創下前所未有的紀錄,連沉寂多年的傳統產業都現難得一見的暢旺。

把全球經濟視為一個生命體

怎麼會這樣呢?

關鍵或許在於,人並不是螺絲釘,經濟也不是一部機器。近年來有人主張把全球經濟視為一個生命體,用生物學的觀點去研究經濟。這當然不容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因為許多論述流於主觀且無法驗證。但既然機械觀無法解釋疫情期間的火熱經濟,似乎,生物學中的演化、適應、淘汰、自我修復等概念,還是值得參考。

為了求生存,生物遇到逆境時,會用盡一切方法去適應;受到傷害時,有能力自我修復。這和汽車壞了永遠就是壞了(除非有人去修理)完全不同。更大的不同是,生物在適應新環境之後、在受傷復原之後,往往會變得更強壯!

就在100年前美國麻州春田市的春田學院(Springfield College)有一個蛙腿實驗,深深影響日後的肌肉訓練法。當時一次世界大戰才剛結束,醫院裡擠滿了肢體傷殘的返鄉軍人,因醫療不足,傷兵只能長期臥床而導致肌肉麻痺甚至萎縮。研究人員用一群青蛙做實驗,將每隻青蛙的一條腿綁住,使無法動彈,模擬傷兵的腳,另一條腿則完全正常,當作對照。把這些青蛙放進培養池裡二個星期再撈起來,研究被綁住那條腿的肌肉萎縮情形。

結果卻令人大感意外!綁住的那條腿明顯更為巨大有力。把繩子解開之後,這些青蛙因為一邊的腿過於有力,跳起來總是偏另一邊。研究人員以為實驗失敗,草草收場,把蛙腿沒有活動卻能增肌的現象稱為「等距訓練」(Isometric Training)。這個研究在當時沒人注意,直到三十多年後,被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Planck-Gesellschaft)的二名研究員海廷格(Theodor Hettinger)和穆勒(Erich Albert Müller)重新發現,如獲至寶,並花十年的時間做一系列的研究和實驗,才使得等距訓練在1960至1970年代發揚光大(且方法大為改善,不再只是用綁的),後來連李小龍都用這個方法練肌肉。

原理很簡單,蛙腿雖然被綁住不能動彈,卻會死命掙扎。只要沒有喪失意志,青蛙每隔一陣子就會使盡全力掙扎一次,這等於在二星期中,隨時都在做高強度的重訓。蛙腿不時地操練,難怪會變得巨大無比。

 

就生物觀來看,疫情下人們的經濟行為似乎已經有了結構性的改變。Adobe Stock

▲就生物觀來看,疫情下人們的經濟行為似乎已經有了結構性的改變。Adobe Stock

 

疫情下的生物學經濟觀

回到疫情經濟上,如果我們用生物觀來思考,人們雖然受到封城管制不能自由移動,卻無時無刻不在掙扎。而且,每一次掙扎,雖然表面上看不到動靜,實際上卻是驚天動地。同時,每一次掙扎,也為下一次建立更大的想像空間。因為人流雖然受到限制,金流、物流、資訊流卻無遠弗屆。消費者關在房子裡,生活上還是需要交際、上網、購物、吃飯、聽音樂、看戲。而商家也在掙扎,每一項轉為線上外送的服務,都是絞盡腦汁,用盡全力的調整,一種求生存的掙扎。

這對實體經濟產生莫大的影響。表面上傳統的旅遊、住宿、餐飲服務業受到重創而式微,其實,網路交易卻極為火熱,形成一個前所未見的矛盾現象。就以今年6月台北市三級警戒期間來看,筆者住家附近的大街小巷幾乎空無一人,可是社區警衛室卻堆滿了快遞包裹和外送餐飲,數量之可觀,好像我們這裡是倉儲轉運中心似的。

那麼,這股力量會不會因為疫情結束而完全消退?就生物觀來看,人們的經濟行為似乎已經有了結構性的改變。而被高度強化的網購外送事業,就好像那條強化的蛙腿一樣,即使實驗告一段落,束縛解開了,仍將繼續影響我們的前進方向。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天價月餅退潮 金屋藏蟹補位
中秋將至,往年動輒上千元的「天價月餅」雖然還沒在中國市面上出現,但是「天價螃蟹」已經先拔頭籌,以人民幣99,…
台灣出口成長不像表面上看那麼高
出口一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相對重視和依賴出口的結果,也使我國出現出超太大以及國內建設和生活品質低落等問題。因此國內常有要發展內需…
孔雀開屏的美麗瞬間
孔雀開屏,真是高貴美麗! 孔雀因其長尾與飛行美姿,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的原型。阿丹因何緣由捕捉到這美麗的瞬間…
寫部落格救丈夫 曾金燕 用愛撼動鐵幕
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2007年度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其中七位華人榜上有名,除了中共主席胡錦濤和「台灣之光」王建民之外,其他的幾位,…
袁紅冰撞響台海警鐘:台灣攸關整體人類民主事業
新冠疫情解封,中國法學家暨流亡作家袁紅冰再度來台,並於5月13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推出《二〇二五台海大決戰》、《唯美之靈》兩本新書。…
談美食節目
對於不少人而言,最大的樂趣莫過於遍嘗美食,此大抵是受了眾多日本跟台灣美食節目的影響。當聽見節目旁白妙語如珠、活靈活現的介紹,美食的大特寫,…
宋朝高皇后 官夫人典範
近年來許多出現在媒體的貴婦、官夫人,討論話題多半是豪宅、名牌、美食等物質享受。可能有人會認為,中國古代的皇后貴妃如同這般形象,…
沙塵暴襲擊 北京面臨「空氣末日」
中國大陸多省市日前出現最大範圍、最強沙塵暴侵襲,不僅波及380個縣市,約217萬平方公里、1億3,904萬人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