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臉譜

黃媽慶「獎不完」的木雕世界

黃媽慶「獎不完」的木雕世界
專注細膩,刀起刀落間,作品渾然天成。
岳翔雲
第23期
張新宸
生長於孕育無數傳統工藝家的鹿港古鎮,
黃媽慶跳脫傳統廟宇雕刻創作,
以生活週遭動植物為素材,雕鑿出對大自然的關懷。

進「黃媽慶木雕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雕功細膩、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在散發著濃濃原木香氣的工作室中,觀賞著刻畫典型農漁村常見的瓜果、花鳥、魚蝦、昆蟲和小動物,宛如聆賞一部田園交響曲,細緻又寫實的作品雖然樸實無華,卻讓人彷彿置身海邊與田園中,聞到了魚腥味與花果香……

雖然享有盛名,卻沒有絲毫驕氣,敦厚樸實的黃媽慶宛如鄰家大叔般,親切地招呼訪客,大方地讓人自由拍攝他的作品,詳細解答訪客提出的問題。

討海風險大,拜師學木雕

1952年,黃媽慶出生於鹿港漁村,一個世代都是「討海人」的家庭,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因為長輩很辛苦,小孩長到一個歲數之後就去打魚工作,所以小學幾乎沒有去念,等到畢業了才去拿一張畢業證書回來。」因此,和多數漁村的孩子一樣,黃媽慶小學五、六年級就得到海邊幫忙。

小學畢業後,黃媽慶認命地準備當漁夫,因為父執輩深刻體會討海捕魚的辛苦與風險,鼓勵他去學一技之長,竟因而改變了他的人生。

黃媽慶回憶說:「當時鹿港木雕業很發達,因為村子裡有許多人學木雕,我就跟著大家去學。」於是他拜在泉州派耆老、廟宇雕刻師王錦宣門下,學習花鳥、神像、神轎雕刻,並參與廟宇興建、修護,過程中逐漸掌握木頭紋理、木質觸感與刀法技術,奠定了紮實的傳統木雕基礎,習得一身泉州派木雕的細膩風格。

1960至198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造就鹿港木雕業外銷的黃金時期,黃媽慶主要做和室橫樑的雕花外銷日本,收入豐厚、生活富足。然而好景不長,90年代開始,因受到中國廉價木雕製品傾銷的衝擊,台灣木雕業外銷榮景不再,許多人面臨生活危機。

為了維持生計,黃媽慶除了以雕製觀音中堂、公媽龕、神轎等寺廟祭拜用品維生,更積極思考如何開創未來,為延續自己的木雕專業,1992年開始嘗試從傳統工匠轉型木雕創作。

與自然對話,生活處處皆藝術

生長於淳樸的鹿港鄉間,黃媽慶深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而敏銳的觀察力,讓他發現生活中的田園與海洋處處見驚奇。因此,為了與當時以人物、佛像雕刻的創作者區隔,黃媽慶決定從自己的居住環境尋找創作題材,於是台灣典型漁村聚落裡的花鳥蟲魚成了他創作的對象,如:農村的瓜果、海邊的魚蝦、展現四季風貌的花鳥,甚至是一隻小蟲、一片枯葉都成為他創作的素材,同時記錄了傳統的、過往的漁村生活。

這些烙印在他記憶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繁榮的漁村生態,道盡他對大自然的關懷和喜愛,由於他的雕功純熟細膩,能夠將生活週遭不起眼的東西刻劃入微,作品獨樹一格,逐漸在木雕創作領域嶄露頭角。近年來因心疼海洋生態遭到嚴重污染,更致力於生態保育和溼地污染等議題的創作,希望提醒人們重視環境保護的重要。

與一般固守在自我領域裡埋首創作的工藝家不同,黃媽慶喜歡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交往,他說觀摩不同的藝術創作可以讓自己心胸更開闊,也可以學習一些觀念與作法,作為自己創作的參考。

激勵創作,積極參展獎不完

轉型木雕創作後,黃媽慶即積極參加台灣全省美展、木雕創作等各種比賽,他以展現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在各種美展中屢獲大獎,有1995年高雄市美展工藝類第一名及省美展的大會獎、1997年台灣木雕創作比賽第一名及裕隆木雕金質獎、1998年台灣木雕比賽第二名、1999年獲中興文藝獎章、2002年大韓民國「世界男根雕刻大會」國際邀請賽獎勵獎等,是一位「獎不完」的創作者,作品獲得公私立美術館典藏。並於2004年獲選台灣工藝研究所「工藝之家」,2005年獲第一屆「大墩工藝師」頭銜。

為了激勵自己不斷創作,黃媽慶自1999年開始即不間斷地應邀到全國各地展出,他說:「我希望可以把藝術當成興趣,然後一直一直做下去,所以如果可以去展覽的話,就是給我一個創作的動力,而觀眾的讚賞更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同時,由於目前台灣流行現代藝術,他擔心傳統工藝逐漸消失,為了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木雕這項傳統工藝,對於全國各地的邀請,不管規模大小、地點遠近,黃媽慶總是欣然接受、積極參與,甚至應邀遠赴加拿大展出,因為:「我覺得在未來幾年中,傳統的東西會逐漸消失掉,但是如果有堅持的話,之後都還是會變好。」

他認為傳統工藝的創作者要主動尋找機會:「我們要懂得推銷自己,不是等政府去幫我們做,因為政府要照顧那麼多人,如果我們沒有主動,根本就不可能的。」他說創作者要先參加比賽,累積知名度,因為獲獎是參展的敲門磚,而透過展覽過程不斷曝光,才能夠讓傳統工藝延續甚至發揚光大。

命中註定,一輩子的藝術創作

由於市場需求,許多傳統藝術創作者為了生計轉型做現代藝術,黃媽慶不以為然:「很多人認為現代藝術比較流行,容易賺到錢,但那都只是暫時的。藝術是一輩子的事情,要慢慢去累積那個經歷。」他說要走創作的路,就不能把錢看得太重。

黃媽慶生活十分簡約、樸素,不追求物質享受,「錢夠用就可以了,人活著除了要知足,還要思考如何造福。」他說:「很多東西可能沒有市場,但我們還是去做,那是我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保存一些快要消失的東西,把它記錄而已。有的人會因為展覽賣不出東西就心灰意冷,然後就不做了,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

黃媽慶說從事傳統木雕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可是「現在年輕人不願吃苦,如果沒有學校去培養,就很難傳承下去。」因此,這學期開始,他接受彰化大葉大學邀請,開了一門教授木雕基礎的課程,為這個領域扎根。

一路走來,黃媽慶覺得自己很幸運,受到很多人的照顧。他說:「藝術的路是很難走的,但我感覺自己走得很順,不像有些人大起大落。」他笑稱是因為:「父母給我取這個名字實在是很不錯,會讓人好奇,比較容易引人注意。」他覺得「會做這一行是命中註定的」,所以不管木雕創作的前景如何,這一輩子都會在這條路上堅持地走下去。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天價月餅退潮 金屋藏蟹補位
中秋將至,往年動輒上千元的「天價月餅」雖然還沒在中國市面上出現,但是「天價螃蟹」已經先拔頭籌,以人民幣99,…
台灣出口成長不像表面上看那麼高
出口一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相對重視和依賴出口的結果,也使我國出現出超太大以及國內建設和生活品質低落等問題。因此國內常有要發展內需…
孔雀開屏的美麗瞬間
孔雀開屏,真是高貴美麗! 孔雀因其長尾與飛行美姿,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鳳凰的原型。阿丹因何緣由捕捉到這美麗的瞬間…
寫部落格救丈夫 曾金燕 用愛撼動鐵幕
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2007年度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其中七位華人榜上有名,除了中共主席胡錦濤和「台灣之光」王建民之外,其他的幾位,…
袁紅冰撞響台海警鐘:台灣攸關整體人類民主事業
新冠疫情解封,中國法學家暨流亡作家袁紅冰再度來台,並於5月13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推出《二〇二五台海大決戰》、《唯美之靈》兩本新書。…
談美食節目
對於不少人而言,最大的樂趣莫過於遍嘗美食,此大抵是受了眾多日本跟台灣美食節目的影響。當聽見節目旁白妙語如珠、活靈活現的介紹,美食的大特寫,…
宋朝高皇后 官夫人典範
近年來許多出現在媒體的貴婦、官夫人,討論話題多半是豪宅、名牌、美食等物質享受。可能有人會認為,中國古代的皇后貴妃如同這般形象,…
沙塵暴襲擊 北京面臨「空氣末日」
中國大陸多省市日前出現最大範圍、最強沙塵暴侵襲,不僅波及380個縣市,約217萬平方公里、1億3,904萬人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