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觀點

走出虚拟人生

走出虚拟人生
Getty Images
第114期
刘惠宜

年节与家人拜访亲戚。一进门,叔叔婶婶立刻起身至门口迎接。大家寒暄时,我看到客厅里坐着堂弟一家四口,除了堂弟盯着iPhone,其他人手一台iPad。堂弟略微抬起头微笑一秒钟,其他人对我们这些站在门口,至少有点血缘关系的一行人置若罔闻。

「就是爱玩计算机啦!」叔叔带点歉意地说。

豪华的客厅里,超大型液晶电视播着重复N次的新闻,酷似连续剧的新闻片段强迫观众不停地复习没有营养的内容。我与长辈们围着桌子聊了一会儿后,想跟堂弟他们打打招呼,不过也顾虑到是否会打扰人家。我走到他们斜后方站了一会儿,他们忙于玩游戏、浏览网页、收发即时消息,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成功联机,但彼此之间没有连结。他们坐在一块儿,却各自处在不同的世界,平行没有交集。

既然此刻我已形同H.G. Wells笔下那位「隐形人」(The Invisible Man),我于是信手踱步到隔壁大厅,只见另一小孩埋在计算机屏幕前,整个人已被五光十色的在线游戏吃了进去。眼角余光纵使意识到有个活生生的人类走近,可是连声招呼都不会打。一剎那间我有点怀疑,是他在玩计算机,还是被计算机玩。我觉得待在这里真是没意思,大家待在同一间屋子,可是其实并没有在一起。这种拜访,真是一年一次就够了。

作家Sherry Turkle在著作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中说,人们想要依赖科技建立情绪上的亲密,却反而增加了空虚感。今年一月,一本探讨网络对心理、行为影响的期刊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研究发现,花在脸书上的时间愈多,愈觉得朋友们都过得很好,自己的生活却无趣而令人沮丧。新的社群网络传讯(social networking alerts)不断显示他们正在热闹地聚会,自己却窝在家里,焦虑与空乏感油然而生。描述这种害怕被落下、遗忘的心理有个新名词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人们对科技的重视与投资不遗余力,「人」突然在自己发明、催生的科技面前变成侏儒。以明尼苏达州的Vista Technologies为例,2010年他们在新科技上投资了45万美金,同一时期新人只聘雇了两位,总年薪16万美金。公司主管表示,机器不用训练,人要训练。言下之意,钱花在机器上,比花在人身上划算,况且人的变数又多。

更绝的是,科技不只取代人的劳力,它甚至意图取代人的心思,例如帮读者阅读,让读者省去咀嚼文字的「麻烦」。理由是,反正书那么多,看也看不完,遑论品味,不如「以简驭繁」。加利福尼亚州Standford Literary Lab计算机程序里的小说人物以节点(node)表示,将它们转化为网络(network),就可以探测情节中作者尚未言明的各个面向。我没亲眼见过这套程序的运作,不过光听概念就觉得这招厉害,好似倚天屠龙剑一出,各个作家独特的文字气质与字里行间的氛围,连同各式「伏笔」技巧恐遭铲除,而捧书阅读时的兴奋期待感也可能被连根拔起。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的观点在此受到严峻挑战。小说流程化、图像化,好处就是──省事。

阅读是读者再创造的过程。读者赋予文字新的生命,因为脑海里浮现的图像、感受到的意境,以及与作者精神世界的互动,反映着自己的资质,再创造的成果独一无二,程序怎么写得出来?读者进入作者的世界,同时也建构、影响着他自己的心灵世界。被动、消极性的阅读没有内化的过程,「啪」一声阖上书本,书还是书,你还是原本的你,就此分道扬镳。

在教育领域,以美国为例,一般来说,对学校资讯工程(IT)的投资在预算缩减与教师裁员的风潮中受到的波及相对小很多。教学时,教师以Twitter、Google Moderator或TodaysMeet鼓励在课堂上鲜少举手发言的学生发表意见,结果变成网络发言比教室现场发言来得踊跃,学生觉得用打字的还比较容易表达想法。

吊诡的是,科技界两大巨人贾伯斯与比尔盖兹在2011年的对谈中一致同意,目前为止,计算机对学校教育或学习本质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出乎意外的小。The Waldorf School of the Peninsula 座落在硅谷的中心,学生家长多服务于Google、Apple、Yahoo,或HP这些大厂,但这所学校里计算机极少。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家长甚至抑制孩子花那么多时间在计算机上,因为科技会设计得愈来愈容易使用(as brain-dead easy to use as possible),孩子长大后其实可以轻易学会。

芬兰,这个高度网络化的国家,学生的成绩评比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基础教育中,科技被淡化,学生学习压力低,与韩国呈鲜明对比。韩国在2015年之前将再花20亿美金,升级已经相当具有未来感的数字教育模式,虽然韩国学生在数学与科学竞赛傲视全球,学习压力却是奇大。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忧心,韩国教育因计算机的普遍使用,更形强化死记硬背,将产出缺乏创意的学生。而人的潜能、生动的情意,与活活泼泼的思考多么珍贵,这是天赐的礼物,机器如何取代得了?

到底哪一种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见仁见智,不过师生关系才是教育的核心这是不会变的。教书、教书,比较适当的说法应该是教「人」吧,毕竟教学本来就是极富人味儿的一件事。

英国国民信托(National Trust)最近发表一份报告指出,十个小孩里面,常到野外玩耍的不到一个,上一代则为数近半;当十分之九的小孩都认得某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时,一半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分辨蜜蜂与黄蜂。作家Richard Louv称这种现象为自然常识不足或自然体验匮乏失调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

作文对很多学生来讲非常头大,我看是因为视线只顾盯着各式屏幕,反而对眼前的人、事视而不见;投入虚拟世界,却在真实世界里缺席,忘记以身体去感受环境、从周遭环境中学习,触觉、气味、声响全被隔绝在外,好好的一个人形同耳聋眼盲,更惨的是变成了一个右半脑空洞、左半脑失能的人。(Right brain is nothing left; left brain is nothing right.)

说了这么多科技的「坏话」,不过一般来说,谁的生活里可以没有它?几天没收电子邮件会焦虑,网络购书比在书店买便宜,买大型物品时可以靠网络订购宅配到家;到伦敦旅行,用手机买火车票,查票时拿出手机让查票员检查即可;在美国星巴克喝咖啡,移动电话在收款机前挥一下就可轻松付账。难怪有些科技专家与社会学者认为,再过十年,现金与信用卡将大幅式微。科技早已深入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只因有感凡事都莫走过头,才发此省思。

拾回科技使用的主导权吧,而非让不断推陈出新的商品牵着走。张开你的眼,竖起你的耳,聆听世界的心跳,过起像「人」的生活吧。万物之灵是上天最神奇的设计,远胜于完美无瑕但有限度的机器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陸客自由行挑起爭端 中港紛爭越演越烈
自由行給香港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雖然台灣與香港「國情」不同,與中國還有一水之隔,但是香港的情況值得台灣關注,避免也陷在「人海戰術」…
細數今年世界大賽的「不如預期」
在經歷了40幾個小時的延賽後,費城人隊最後終於在主場贏下了世界大賽第5場比賽,以及今年的總冠軍。這場比賽結束了費城人25年的等待,…
「東亞共同體」又成海市蜃樓
6月以來,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不太平」已由數次規模不一的軍演充分展現:6月14日,美日兩國在中國南海舉行代號「太平洋夥伴2010」…
《鋼鐵人》為入中國市場大喝「果粒多」
好萊塢近期的賣座電影《鋼鐵人3》5月1日在中國首映,時間比北美早二天,除此之外,放映的是好萊塢為打入中國市場的「特供版」。片中,鋼鐵人靠「…
蔣經國、李國鼎賞識提拔 果芸不凡的傳奇人生
神通電腦董事長果芸職業生涯歷經軍伍、政府部門與民間企業,見識與歷練不凡。他從擔任空軍基層軍官開始,接續擔任空軍後勤管制中心主任、…
11. 連環套
「有人說地底還有海洋裡面都有史前遺跡以及更先進的人類。」女子站在地穴的入口處生出一絲遲疑。男子長腳一邁,領先走入。與她擦身而過時,…
從事偵探工作的經濟學家
因為常常使用數學與統計等分析工具,經濟學這們學科的特性好像脫不了「枯燥乏味」這個標籤。然而,近年來經濟學研究也發展出一些一般大眾看來比較「…
貓咪原來是這樣喝水
一般人普遍認為貓是將舌頭向後捲起來,像調羹一樣,一勺一勺的喝。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