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趣聞

科学证实 善恶到头终有报

科学证实 善恶到头终有报
平静的水反映真实的事物,宁静的内心反映真实的自己。Getty Images
第107期
源泉

说起自然界的因果律,人们大多会点头认同,因为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例如:倾倒脏物会污染水源、滥砍树木会造成沙土流失……但是对于一些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果循环规律,有些人就半信半疑了。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却证实了传统文化中所讲的许多玄妙内容都是真实的,包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思想。

善良者更加健康长寿

英国加德夫大学与美国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同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况就急速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好多倍。这比较好理解,很可能跟犯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有关系。

科学家在神经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免疫系统就强健;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负向神经系统被激发启动,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会被破坏。

美国有杂志曾经发表题为《坏心情产生毒素》的研究报告称:「我们人类的恶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学物质变化,在血液中产生一种毒素。当人在正常心态下向一个冰杯内吐气时,凝附着的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而当人处在怨恨、暴怒、恐怖、嫉妒的心情下,凝聚起的物体便显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化学分析得知,人的负面思想会使人的体液产生毒素。」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课题,随机抽取7,000人进行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2倍。在不同种族、阶层、健身习惯的人群中,都得出相同结论——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

以上这些结果,在中国古籍中都有系统的阐述,如孔子说过的「仁者寿」、医学古籍中讲过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

科学实证 善恶有报

无神论者往往都会说,这只是心理意识的暗示作用,道德是人自己制订的,善恶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没有这种人为的道德熏陶,就不会有影响健康的负罪感了。然而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善恶有着不同的能量频率和物质特性。刚出生不久、未经观念教化的婴儿都有善良的本性;当人要说谎、欺骗时,无论情绪如何稳定,生理状态都会出现不由自主的变化,且都能被精密的测谎仪器监测到。人的机体似乎遵循着某种客观特性在运转,不会因为人的思想状态而改变。

21世纪初轰动全世界的水结晶形态研究显示万物有灵、天地有特性,善恶在自然中似乎有着客观标准,不是人创造出来的虚幻概念。当水接触到慈悲、博爱、幸福、鼓励等良性信息,或是在美妙的音乐场中,水结晶会呈现出绚丽、美妙而牢固的结构;当水接触到负面信息时,水结晶的构造会变异、扭曲,甚至根本涣散无法成形。水是生命之源,人体内70%以上都是水,当人处于不同状态时,身体机能也会发生类似变化。

20世纪末蓬勃兴起的「濒死体验」与「催眠回溯前世」研究已经给全世界带来了讯息:生命轮回、另外空间、因缘果报,甚至天堂、地狱原来都是存在的。人做了坏事,如果没能「现世现报」,很可能延续到下辈子,直到业力偿还为止,甚至投胎转生后扮演的角色也与前世的业力积累有直接关系。这正如中国古话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甚么都报」。历史上、现实中的真实事例比比皆是,与今天的科学实证正好相互映照。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生二胎蓋30個章 還需鄰居無異議
在台灣,總統馬英九將「少子化」提升為國安層級問題,政府可說是千方百計鼓勵生育,除了提供生育補助、育兒津貼、公共托育中心以外,…
台東琵琶湖畔幽靜怡人
久未聯繫的香香公主打電話來約我小敘,不約而同地,我倆都說:「還是到老地方琵琶湖吧!」 香香是我以前的同事,因為氣質高雅,…
談美食節目
對於不少人而言,最大的樂趣莫過於遍嘗美食,此大抵是受了眾多日本跟台灣美食節目的影響。當聽見節目旁白妙語如珠、活靈活現的介紹,美食的大特寫,…
4.反媒體壟斷 台灣學運再起
2012年下半年,台灣傳播媒體產業發生兩大併購案:「旺中案」和「壹傳媒媒體併購案」,兩者爭議程度高,引發民眾前所未有的反彈。 「旺中案」與…
是誰戒不掉美國公債?
美國公債的信用評比近日被降級,加上歐洲債務危機令投資者憂慮,於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全球股市大跌。損失最慘重的單一個體非中國莫屬,…
蓋清真寺插美國一刀
很快就是911事件九週年了。這個剝奪了三千名無辜生命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人記憶猶新。最近由於穆斯林要在911遺址旁蓋一座清真寺的爭論,…
動物「零衰老」之謎
生老病死,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規律。但是科學家發現,有一些生物的老化規律和人類差異很大,可以非常緩慢甚至在很多年裡都不會老化,…
女老闆鄭宇庭 發揚「招弟」精神
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孩,小學一畢業便到工廠賺錢貼補家用。但她從不灰心喪志,一路從童工、領班、採購、財務等職位向上爬升。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