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冬至大如年

冬至大如年
龚安妮
第104期
曾允盈
古人为利于耕作,制定二十四节气,「冬至」是历法中重要的节气。
如今没有农务的需求之后,多数人对于天象变化的规律不再有所认识;
在寒冬夜里吃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已成为度过冬至最温暖的方法。

北半球的岛屿台湾,冬日虽没有高纬度国家的冷冽难耐,却是季节分明,能够在不同气候种植各种相应生长的作物。而在中国,先人为利于耕作,制定二十四节气,充分展现古老的智慧。才刚度过的「冬至」,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在《尚书‧尧典》中称为「日短」,因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慢慢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逐渐加长。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冬至这一天是「阴极之至」,却同样「阳气始至」。阴气的盛极而衰,也意味着阳气从此萌生,「冬至」于是成为历法中重要的节气。

由来已久 不亚于过年

冬至节令,由来已久。早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郊祀祭天的记载,这与冬至时值阴阳交替有密切关联。《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道出冬至祭祀的原因。然而,由于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周朝拜岁和贺冬的时节都集中在正月,以冬至为岁首的隆重礼节,一直要到汉武帝重采夏历后,元旦和冬至才分别度过。

汉朝时候为替年老的长辈御冬,有在冬至献履袜与美酒给尊长的习俗,并以糕点祭祀水神玄冥以及祖先。《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加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前后,甚至皇帝与百官都停止办公,休养生息一日。因此可说「冬节」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在唐宋时期被当作年节传统加以庆贺,唐朝李绰〈秦中岁时记〉写道,皇帝除了在冬至赏赐臣下,也在宫中接受进贡。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更超过其他的岁时节庆。《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的重要性不亚于过年,源于经过一整年的努力,终能喘口气享受丰厚累积;再者,度过极阴之日,日子必定能过得更好,冬至的到来因而值得期盼。

冬至时节需修身养息的习俗延续至明朝,明洪武十七年起,冬至开始放假三天。清朝皇室要在冬至祭天,次日接受百官上表朝贺,是一年中相当重要的典礼。民间则在冬至的前一天,提筐担盒以食物相互馈赠,此夜被称作「冬至夜」。

吃汤圆象征团圆与添岁

冬至当日,北方绅耆庶士会相互奔走往来,称为「拜冬」,此时不论男女老少会穿上新衣拜揖,近似今日的年节。南方人则拜墓、祭祖、祭灶,所用的食物有大小汤圆,有馅而大者称为粉团,为晚上祭祖的供品;无馅小者是粉圆,用以早上拜神。

冬至时节,中国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以过节。南宋开始,馄饨也用来祭祖,《燕京岁时记》写道:「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而南方人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亦约从宋朝开始,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趣味。

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因此汤圆最早叫「浮元子」。汤圆和元宵有不同起源,作法亦有所分别。然而,汤圆的滋味之所以可口,更在全家团聚搓汤圆的过程,被搓圆的圆仔,在冷冽的冬至被成型、吃下,获得温暖更象征团圆与添岁。

九九消寒图

打发漫长冬日预卜来年丰歉

与冬至有关的习俗,除饮食祭祖外,古人更以「九九消寒图」打发漫长冬日。九在中国本已是重要的数字,「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直至明代士绅开始发展「画九」、「写九」活动,透过各种数九的方式,具体表现对于暖长寒消的期待。

九九消寒图有几种作法十分有趣:自冬至开始在纸上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有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八十一天过后,九朵染完,九尽春深。还有一种是清代开始出现的「写九」,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代表九九八十一天,先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在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并蘸白色颜料在字上填写当日的阴晴雨雪。

九九消寒图除了娱乐消遣,也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通过记录冬日九九阴、晴、雨、雪等各种天象变化,印验谚语,也预卜来年丰歉,更表现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是十分古雅的纸上游戏。

如今时过境迁,没有农务的需求之后,多数人对于天象变化的规律不再有所认识;在寒冬夜里吃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已成为度过冬至最温暖的方法。冬至过后,必然消寒回暖的气候,其实更充满着期待,但愿不仅气温,生活亦能更加美好,就如同碗里冒着蒸气的粉色汤圆,点缀着不同的色彩与无限可能。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健腿強膝
人體600條肌肉,大部分集中在下半身,人老腿先老,退化性關節炎最易出現在膝。經由腿膝的保養保健,不但可強筋健骨,…
全球食品大漲 聯合國:糧食危機恐長達數年
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正在飆升。聯合國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一些國家在未來數月可能會出現食品短缺。…
北京繼續阻止香港民主步伐
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就是吳敦義出任行政院長前夕去香港拜會的梁振英)11月17日通過2012年特首及立法會產生方式諮詢文件。…
大自然的毀滅與新生(三)
本專欄從256期開始推出新的系列,由一場乾旱春日下美國紐約州的野火作為導火線,阿丹記錄了其中的毀滅與新生。 上一期的畫面中,…
「綏靖政策」與「惠台政策」的反思
3月17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台灣旅行法》;4月,知名鷹派人物波頓(John Bolton)出任國家安全顧問;…
2020諾貝爾獎得主 女性比例續升
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已全數發布,無論是醫學、物理、化學、數學,到文學與和平,每一位得主對世界都有莫大貢獻。雖然獲獎人幾乎都是以男性為主,…
從毒物興奮效應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新機會
這波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地區的醫療體系瞬間瓦解。緊接著,中國各大城市紛紛採取不同程度的封鎖,世界各國為了防疫,更是下達旅遊禁令,…
電業法三讀通過 日益能源科技打造全台最大商業區太陽能電站
汙染性能源排放加速地球暖化現象,造成的極端氣候,對全世界環境產生惡劣的影響,2016年10月國家地理頻道在全球171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