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救的梦想正在实现

中正纪念堂的「大中至正」门更名为「自由广场」,也标志着台湾自由民主的演变过程。
Fotolia
第147期
曹长青
作者为美籍华裔评论家,网络影视评论「长青论坛」主持人。

整整五十年前的9月,台湾发生了一个爆炸性新闻:当时深得政府器重、曾被评为「十大杰出青年」的台大政治系主任彭明敏教授与两名学生发表《台湾人民自救宣言》,结果三人被逮捕判刑。

五十年后回顾这个宣言,更令人感到,这是一份勇敢的宣言。在当时那么严酷的白色恐怖下,彭明敏们竟敢喊出推翻国民党专制,建立自由台湾。其勇敢,其英雄气概,在严重缺乏英雄的今天再回首,更加倍令人钦佩。

这也是一份智慧的宣言。五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宣言内容不仅没过时,反而更具前瞻性,可作为台湾方向的纲领文件。因为第一,它明确指出台海两岸是两个国家,「『一个中国,一个台湾』早已是铁一般的事实!」第二,它首次呼吁台湾人拒绝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在国共之外寻求「第三条道路」,即台湾人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第三,它强调普世价值,提出目标是在台湾「使人类的尊严和个人的自由具有实质意义」。它不是从国族血缘出发,而是信奉自由主义理念,这跟美国建国先贤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在一个价值轨道。

半个世纪过去了,彭明敏等代表的台湾人民自救的梦想,实现了多少?

虽然那个逮捕彭明敏们的黑暗时代已经结束,台湾人民用选票「推翻了」国民党一党领政,但随着对岸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崛起,中共对台湾的威胁和统战更为强化。台湾内部的统派又跟北京遥相呼应。彭明敏们五十年前那个「台湾自救」的梦想,好像仍遥不可及。

 

外省人国家认同的变化

 

但透过表层的迷雾,深入观察台湾这些年的变化,可清楚地看出,这块土地不仅正发生巨变,而且是朝向彭明敏们的「自救之梦」。这从十年前(2004年)法国学者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在台湾出版的专著《风和日暖--台湾外省人与国家认同的转变》中的统计数字,跟今天的做个对比,就更可清楚看出。

这本书是高格孚根据在台湾做的问卷而写的博士论文。该问卷调查跨度有十年(1987-1997年)。调查显示,高达50.3%的受访者认为,两岸统一是政府应该绝对坚持的政策。问为甚么要统一?有72%说台湾属于中国,62%认为台湾太小,51.4%回答是为了让中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

虽然当时的台湾居民对中国的认同那么强烈,但敏锐的高格孚还是发现了细微的真实之处。他预测台湾正发生「本土化转折」,因为强烈的统派中,老人居多,越年轻的,越偏向本土化。即使统派人士,「也仅在表达政治理念时才出现统独之争;在日常生活中仍是以台湾本位为主。」例如问卷结果显示,最主张统一的人士,他们心目中最优先的关切对象,还是台湾的经济稳定、政治民主自由、台湾的安全。环保问题、生活质量、社会治安等则列为次要优先,与中国大陆统一等问题,则被列在优先次序的最末位。也就是说,生活与事实上的认同是一回事,到了选举时刻,如何选择又是另一回事,这有很大的差别。由此高格孚得出这样的结论:「外省族群有无可避免的台湾化趋势。」

 

柏杨的儿子「根在台湾」

 

当年在他这本新书的发表会上还有个小插曲,也印证他的预言:出席的作家柏杨致词时说,他在台湾是「外省人」,但回到中国大陆,他又成了「台湾同胞」。柏杨认为「省籍问题早晚会随着时间过去」。他说曾要求儿子到中国河南「寻根」,看看他父亲的坟墓,却被儿子拒绝,儿子说他是台湾人,「根就在台湾」。柏杨对此「忧喜参半」:「忧的是怎么可以不去看我的父亲、他的祖父墓呢?」喜的则是儿子认同台湾(虽然他本人到死都是统派)。

高格孚可谓高瞻远瞩,他的书发表距今十年,其预言已被现实证实。台湾过去这些年的民调,赞成两岸统一的比例一路下降。今年有两个重要民调,一是3月份《远见》民调:只有10.7%赞成两岸统一(其中4.4%认为先维持现状再和大陆统一、6.3%表示台湾应尽快和大陆统一),高达61.0%不赞成统一。另一组问卷中,有49.7%赞成台湾最终应该独立,31.8%不赞成。

今年7月台湾政大「选举研究中心」发表的关于族群认同和统独问题的民调更说明问题:台湾民众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比例升至60%,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只有3.5%,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占32.7%。

高格孚做台湾民调的时代,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占80%以上,现降至3.5%。那时主张跟对岸尽快统一的占50%以上,现降至6.3%。这两组数字,展示台湾的巨大变化。

 

「阈境性」与台湾主体

 

在高格孚做调查的90年代,即使那些赞成统一的外省人,涉及选举等政治议题时,有强烈统派意识,但在平常生活中,仍是台湾意识优先。而今天,这种台湾优先、这是自己家园的认知,即使在外省人中也相当强烈。像柏杨的儿子那样不去中国拜祖,而认为自己的根在台湾的年轻一代,更是普遍认同台湾。

高格孚2011年底又推出研究两岸关系的新着《中华「邻」国》,再发预言:台湾对中国具「阈境性」(阈是门坎的意思),因台湾的独特历史、人民认同变化、地缘位置(两岸隔有海峡)等,使台湾跟中国交往中,无法被边陲化或边缘化。「阈境性」让台湾可以成为自己决定未来的「主体」。也就是柏杨儿子所说的「根在台湾」。高格孚认为「根很重要」,这是主体,预示着台湾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这个选择,不就是五十年前彭明敏等人提出的台湾自救之道吗?

所以,虽然表面上国、民两党都在向中国靠拢,但在真实的台湾社会,在台湾人民心中,五十年前《台湾人民自救宣言》中所追求的梦想,不就正在成真吗!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戀戀山城 尋找返璞歸真的生活姿態
時序入秋,又到了金風送爽的快意時節。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在傳世名詩〈山居秋暝〉中如此寫道: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笠源科技」擁全球60項專利,經營社群、電子報,不鏽鋼自動關門器訂單爆量
2017年,笠源科技二代、擔任業務經理的陳韋竹,發表了一支七分鐘的B2B商業簡報,在臉書上引爆超過200萬的觸及率。…
洩漏個資 亞馬遜清理中國內鬼
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披露,電商亞馬遜(Amazon)員工涉嫌透過仲介,將機密客戶資料、銷售數據出售給賣家,並幫其刪除負評,…
日劇《求婚大作戰》: 把握當下改變 打開奇蹟之門
我常有悔恨的情緒。您是否也是如此?2008年緯來播出日劇《求婚大作戰》時,我正處於人生的幽谷,仰望著細縫中的藍天。宛如天使傳書一樣,…
全球對中國好感度下滑
當國際上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為「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之際,國際「對中國的好感度」卻沒有同時增加。不只是與中國鄰近的日本、韓國、菲律賓…
太魯閣紀行
能讓我甫參觀完畢,隔日又想重遊的景點不多,除了梵諦岡博物館,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其中之一。   ▲遠眺長春祠。   ▲長春橋…
新頭殼 建立非主流媒體影響力
媒體,是僅次於「行政、立法、司法」外的第四權,也是社會大眾獲取新聞、資訊、知識,甚至是建立價值觀的最重要管道。…
過節還是過劫?如何平安度寒冬
每當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前,救護車在穿街走巷中呼嘯而過,白帖子和紅帖子齊飛,喜事、喪事同一天吉日,花店和葬儀社在「大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