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从「吃饱没」到「吃到饱」到……

「吃到饱」在台湾要论源头,最直接的联想应该就是饭店自助餐了。早期的饭店业者为提升住房率,引进国外「Buffet」消费方式,希望藉此吸引客群。
「吃到饱」在台湾要论源头,最直接的联想应该就是饭店自助餐了。早期的饭店业者为提升住房率,引进国外「Buffet」消费方式,希望藉此吸引客群。
Getty Images
第43期
明明

好久不见的一群朋友相约吃饭,七嘴八舌地讨论聚餐地点。西餐、中餐、日本料理各种选项搬上台面,最后以民主方式投票的结果选定「饭店自助餐吃到饱」。

不过,就如同实际生活经验所告诉我们的,民主投票的方式是每个人手中的一票都算数,但投票结果不一定等于每个人都满意。所以餐厅选定后就开始出现杂音:哎呀!我每回去吃到饱都吃不饱,因为选项太多眼花撩乱花太多时间站在餐盘前挑三拣四;讨厌!吃到饱还要站起来走到餐点区自己动手夹菜;真是的,这样没办法每个人都同时坐在桌边聊天啦!......此起彼落的意见纷纷出笼。 

按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定律,大伙还是在吃到饱餐厅见面了。不出「少数人」所料,各种疑虑果然成真:有人因为太多选择无从下手只吃了色拉就已经到了用餐结束的时段、因为要不时起身自行取菜所以一直没有同桌共餐和定下心来好好话家常、餐盘里剩下太多想要吃而又吃不完的食物……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终于使得所有聚会的人一致表决通过:一年内不要再来吃到饱餐厅了。

「吃饱没」的亲切

中华民族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素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生产出来的各式食材自然提供了老百姓丰富的饮食型态基础。再加以中国幅员广阔,各个地区因物产不同而发展出种类丰富的饮食型态,所以饮食文化自然成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元素都和饮食有关,可见中国人对于「吃饭」这件事是如何念兹在兹了。

中国人重视饮食文化,由打招呼的方式即可见一斑。一句亲切的招呼声「吃饱没」,和西方人习用「你好吗」或「今天天气不错」的招呼语,有着生活习惯上的趣味性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经济的发展,现在人们不再担忧角落的米缸里有没有存米可果腹,而是想方设法要吃好的。于是,取而代之的是「你吃过这一家餐厅吗」或是「你听过这一家餐厅吗」?

台湾人喜爱(或说是习惯)在外用餐的程度几乎已经到了三步一小吃、五步一餐厅的地步。而在诸多饮食种类的选择中,「吃到饱」似乎可以说是现代人聚餐选择排行榜上的前三名,除了可以无限量吃到撑,还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店家任君挑选。

「吃到饱」的来源

「吃到饱」在台湾要论源头,最直接的联想应该就是饭店自助餐了。早期的饭店业者为提升住房率,引进国外「Buffet」消费方式,希望藉此吸引客群。后来,这种付一次钱就「任君吃到饱」(all you can eat)的经营模式,开始出现在不同类型的餐厅里。

早年发迹于高雄的可利亚首先推出单一价火锅吃到饱,其后可利亚和海霸王等餐厅将Buffet餐饮方式加以改良,可以算是台湾自创的吃到饱形式。这样的吃到饱用餐方式旋即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不出数年,各类型的餐饮业者也陆续跟进,提供的用餐类别琳琅满目,包括中餐、西餐、日式料理、披萨、火锅、烧肉烤肉、铁板烧和下午茶等等。

从餐饮业者商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吃到饱可以让业者以最少的工作人员提供给最大多数顾客群的餐饮服务;而从消费者的立场来说,可以用最经济的价格吃到最多样化的食物,再加以符合台湾民众吃得快、吃得多的现代快餐式生活型态,所以业者和消费者一拍即合,吃到饱文化从十几年前兴盛到今日仍风潮未减。

在欧美国家的饮食文化中,除了饭店常见的自助式早餐以外,吃到饱往往是为了减少员工成本而采用的「重量不重质」的经营手法,例如赌城拉斯韦加斯为了满足游客们庞大的饮食需求,几乎所有赌场及饭店,都设有大量Buffet、各国料理吃到饱的美食区,以「提供大量游客有个饱餐地方」的理念来经营。由于吃到饱具有短时间内喂饱最多数人的肠胃之特性,所以在西方社会也常见于会议或大型机构活动之用餐型态,与一般消费金额较高且讲究用餐礼仪的正式「坐定着吃」(sit down dinner)的用餐方式相比,吃到饱自然无法在菜色的精致度上以及服务的周全度上与其媲美,更无法讲究餐点的摆盘美观以及料理美味。

其实「Buffet」这个字源,可追溯到公元十七世纪的法国,根据维基百科网站所提供的解释,原义是「靠墙摆设的餐具架」,后来流行到欧洲各国,直到十九世纪后半更在使用英语的国家里流行起来。由于贵族越来越讲究隐私性所以不喜欢有仆人站在身后提供专属服务,可以自行到餐具架上自由取食的用餐方式于是逐渐风行,成为今日自助餐的始祖。

「吃到饱」的背后

时代的巨轮从未停止转动,物极必反的道理也表现在世人生活型态的转变上。当「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在近20年兴起于欧洲进而推展到全世界以后,讲究速度与数量但却不讲究内涵与制作过程的吃到饱饮食方式,当然成了慢食运动者抵制的对象。慢食运动兴起的源自反对全球化之下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生活紧凑化、饮食标准化;慢食运动所推行的并非「慢慢吞吞地吃东西」,而是「仔仔细细地品尝料理」,主张食材应该以缓和的步调去植种、烹煮、品尝,主张回归自然生活,与亲朋好友一同享用美食、讨论生活、交换思想心得。所以吃饭的重点在于坐下来、细嚼慢咽、欣赏烹调者的手艺用心。慢食运动所标榜的口号绝对不会出现在「吃到饱」餐厅的菜单上(如果还需要菜单的话),或是墙壁贴的警语上(如果除了告示「拿太多要罚钱」/「吃不完要罚钱」/「打包带走要罚钱」的「三罚铁律」以外还有墙面可以张贴的话)。

仔细探究一般人会选择「吃到饱」餐厅的心态,或许可以发现内心底层藏有不好意思曝光的贪念:要尽量吃个够本!因为「吃到饱」模式所引发或强化的「尽量拿多一点、吃多一点」的人性贪念,也和现代人逐渐兴起的返璞归真的思潮相左。已经有许多的消费者除了思考「我为何要花钱和自己的肠胃和健康过不去」以外,也开始反省「贪多嚼不下」。

老祖宗的智慧

返璞归真后的饮食观念究竟是甚么?让我们看看古圣贤对于这个议题的看法。《孟子》〈尽心篇〉说道:「堂高数仞(八尺为一仞),榱题(榱为屋椽)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意思是:吃饭的大桌子摆满了各式美馔,比喻餐饮之盛),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孟老先生为何即使「得志」后,依然不求堂高数仞、食前方丈呢?请听他接着解释:「堂高数仞,所居不过容膝;食前方丈,所吃不过充肠;在彼者,皆我所不为,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换言之,孟子认为自己虽然得志,仍有所不为,而自己所一心坚守者,都是古圣贤之法,也就是生活和平安宁、自得其乐,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过度奢侈富裕,有甚么用处呢?况且天地间所产之万物,只有固定的数量,我既然吃得太饱,必定有人饿肚子,如果饮食太浪费,终究有物材提早耗尽的忧虑。

曾经听过类似这样的一个传统民间故事:有个老婆婆在街上卖饼,她叫卖喊着:「两文钱一枚饼,一文钱三枚饼。」有个穷小子拿出两文钱要买一个饼,老婆婆问说:「可是一文钱你可以买三个哦?!」穷小子率直地回答:「可是我只要吃一个饼就够了啊。」听闻此语,老婆婆随即化身一变,现身成白发长须的神仙模样,嘉许这个穷小子不贪心,然后送给他很多财宝。

小时候的我老是想不通这其中的算数逻辑,对这故事里主人翁的傻样嗤之以鼻。及至年岁增长后,才体悟到那名年轻人才是众人皆迷我独醒,唯有他体认到了纯真的道理:不贪多,肚子有多饿,就吃多少饼。当我们把贪念去除,回归到良善的本质,就能得到上天的眷顾,生活得平安喜乐。

我们的老祖宗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写下这个健康生活的药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引自《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也就是说上古的人饮食有节制、作息正常,所以可以健康快乐地安享天年,而中古当时的人妄意而为、饮食无度,所以50岁以后身体就百病丛生了。当我们在千年以后的今天来看老祖宗当时所给的这帖药方,仍不禁要赞叹一声:「这真是千金不换的宝贵秘方啊!」

所以让我们来推行这样的新健康运动:不是「使君任意吃」(eat all you can),而是「择君所需食」(eat what you need)。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劉姥姥上學記
出社會十年後再度拿起書本,進修企管課程。同學來自各行各業,我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實的劉姥姥,有幸見識了不同領域之間經驗與智識的激盪。…
壞人變好人 敵人變麻吉!
由於每一個TPD思路類型都有明顯差異,造成了不同型的人之間很容易產生誤會,因為他們幾乎無法想像別型的人是怎麼思考、他們的CPU是如何運作的…
霍金:所有星系正飛離地球!
1942年生於英格蘭牛津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被譽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強腰固腎
中醫認為「腰者腎之府」,腎氣為先天之本,從生殖、生長、腎上線、腦髓、造血、聽力、眼力、性能力、筋骨及其他許多功能,都與腎氣有關,老祖宗認為…
《有話好說》打造理性溝通平台
「觀眾朋友晚安,歡迎收看今天有話好說節目,我是主持人陳信聰!」 隨著一如以往的開場白之後,公視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
犀利哥 中國最酷男人
最近,中國出了個紅遍世界的人物——犀利哥。著名的英國《獨立報》大篇幅對「犀利哥」進行了專題報導,並刊登了「犀利哥」在大街上行走的照片。…
2015 年4 月全球大事
地中海難民船700人喪命 今年累計1,750人 地中海非法移民船難相關事故不斷。一艘載運移民的偷渡船隻4月19日夜裡在利比亞海岸外翻覆,…
2020年美國大選冒出的暗黑
此文正式發表之時,已經是美國大選落幕。但在我寫作此文時,民主黨繼續在自家出資主導的民調中稱自身領先10個百分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