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光大戲《押解》5月17日上演 吳念真穿制服演列車長 粉絲暴動

綠光劇團《押解》一劇中,編劇吳念真將特別客串列車長一角。圖:綠光創藝,攝影:陳又維
謝平平
【發布時間:2024年5月4日】

綠光劇團第三部台灣文學系列大戲《押解—菜鳥警察 vs 老扒手》,5、6、7月將在臺北、台中、高雄演出。由機智喜劇天王唐從聖、金鐘男配角黃迪揚再次擔綱雙主角,資深音樂劇演員張丹瑋也加入演出。而最令觀眾期待的則是吳念真挑戰的60年代台鐵平快號列車長一角,讓粉絲驚呼「好想給導演驗票」,5月19日晚場,臺鐵公司董事長杜微也將客串列車長,一起將火車上的原汁原味搬上舞台,體驗一場絕無冷場的押解旅程,而綠光也推出帶媽媽看戲的現時母親節88折套票。

《押解》改編自幽默文學大師、前《幼獅文藝》主編段彩華(1933—2015)短篇小說,講述菜鳥警察在平快車上押解老練扒手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雞飛狗跳的趣事。

該劇在2015年首度改編為舞台劇,為綠光劇團第三部台灣文學系列,綠光以電影蒙太奇般的美學場景營造出60年代的臺鐵火車「平快車」。

1

綠光劇團《押解》雙主演唐從聖(左)、黃迪揚(右),9年後再度攜手演出。圖:綠光創藝,攝影:張大魯

睽違九年再度搬演,當年造成轟動的雙主演唐從聖、黃迪揚再次回歸,今年更廣邀新演員詮釋性格迥異的乘客,令觀眾十分期待。

與唐從聖為大學室友的李明澤為此劇導演,當年也是他向吳念真推薦唐從聖,吳念真直呼唐從聖「一臉賊樣」,是演老扒手三翅的不二人選。

而唐從聖敬業的態度,令身為老同學的李明澤都不禁比讚,「他非常投入,劇本的文字行距都會特別拉大來寫筆記,排練完,大家都離開了,他還坐在工作桌上,把剛剛場上的筆記寫下來,幾乎都是最後一個才離開。」

九年前該劇首演時,唐從聖要從車廂中跳出謝幕,高難度動作讓觀眾掌聲如雷,但他卻受傷噴血。結束後,唐從聖告訴李明澤,當自己跳出去時,看到的是剛辭世的父親正在遠方看著他,宛如父親也在現場看了兒子精彩的演出。

而飾演菜鳥警察的黃迪揚9年前才剛大學畢業沒多久,出色表現獲得羅北安推薦出演該角色,近年也將重心放在舞台劇上,曾出演《人間條件6》、《人間條件7》。而這次最大挑戰是要演出一股「菜」感,因該角色設定為外省青年,臺語不輪轉,還要與初戀情人尤玉美(鐘晨綺飾)搞曖昧,火花四射之餘,爆笑連連。

相較於原著的角色設定都是男性,《押解》新增女性角色,為劇情增添更多溫情,例如老扒手三翅的失智阿嬤,兩位男主角的初戀情人、曖昧對象。

而《押解》的舞台背景技術也進行升級,部分場景更貼近時事,例如水災改為地震,以車窗外景色的流動表現出火車出發、行駛中、進站的速度感,力求具象寫實,讓觀眾坐在劇場中如同坐在火車廂裡,重新體驗台灣人的個性與處世。

而五月適逢母親節,綠光特別推出「母親節限定」88折套票,即日起至2024/5/12 止,凡購買2張(含)以上,即可享88折優惠。

 

2024《押解 - 菜鳥警察 vs 老扒手》場次資訊

臺北國家戲劇院(共9場)

5/17 (五) 19:30    

5/18 (六) 14:30、19:30

5/19 (日) 14:30、19:30

5/24 (五) 19:30

5/25 (六) 14:30、19:30

5/26 (日)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共4場)

6/14 (五) 19:30    

6/15 (六) 14:30、19:30

6/16 (日) 14: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共4場)

7/5 (五) 19:30

7/6 (六) 14:30、19:30

7/7 (日) 14:30

 

國美館重量級雙特展「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開幕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中)、國美館館長陳貺怡(右)、「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策展人黃冬富(左)。國美館提供
謝平平
【發布時間:2024年5月5日】

想了解台灣美術史的民眾,請密切注意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的重量級展覽「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與「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此二展呈現台灣明清至1960年代之間的美術鉅作,也是國美館2018年至2023年執行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一部分,佳作盡出。

國美館在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時,陸續典藏800餘件作品,完成修復、研究策展、推廣教育、數位互動應用等項目,此同為前瞻計畫的一部分。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重建臺灣藝術史,是一棒一棒建構而成」,重建臺灣藝術史會列入前瞻計畫,亦是希望透過藝術家奮力留下的時代紀錄,讓國人回顧過去、了解自己,進而思考臺灣下一步在哪裡。

國美館館長陳貺怡表示,該展自開展以來,即受到許多好評,週日進館人數可達5,000人,代表民眾對臺灣美術史的喜愛。

其中的「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梳理了台灣自明清以來橫跨300年(1640-1945)的書畫發展,為近年來最完整的台灣早期書畫研究展覽。展覽分為書法、繪畫二大主題,共122位藝術家、147件作品。

策展人黃冬富表示,該展在重建臺灣美術史中,具有代表性且意義重大,若認真看展,一天不見得看得完。他強調,國美館自前身省立美術館時期,就以建構臺灣美術史為定位,目前為收藏臺灣早期書畫作品最完整的公家文化機構,「有很多重量級、甚至近一半以上作品是國美館從來沒有展出過的作品,還有一部分是在台灣沒有曝光過的作品。」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則完整呈現2018至2023年館方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成果,以臺灣美術發展研究、作品修復案例、文化近用為展覽三大主軸,共展出125件作品、30餘件文獻、約100本美術史研究叢書、40部藝術家紀錄片與典藏數位互動應用網站等多元展示內容。

策展人黃詠純表示,透過書畫作品、文獻檔案、書籍、影音紀錄片等多種媒介,民眾可以看見美術史的建構,除了藝術家與作品,還有藝術家家屬、美術館、作品修復、研究者、策展人員的共同努力。

該展覽也分為二個階段展覽,首個階段重點為「臺灣美術典藏脈絡與文化傳承」與「臺灣美術作品的保存與修護」,後者呈現了國美館多年來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的作品整飭與保存維護工作成果,策展人陳達芬以200年歷史的書法作品〈草書鵝群書〉為例,作者為林朝英,歷經2年修復,呈現在民眾面前是最好的狀況,「感謝每位在幕後默默付出的修復師及工作人員。」

國美館也將配合展覽舉辦多個講座與活動,有興趣的民眾歡迎上網查詢報名。

 

「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

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7月7日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典藏展、修復展

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12月29日(修復展至7月28日)

北流「流行音樂展」美國盛大開幕 黃韻玲、馬世芳、陳德政分享台灣音樂史

北流首檔海外展《唱 我們的歌:台灣流行音樂故事展 - 西雅圖站》開幕講座笑聲不斷。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提供
謝平平
【發布時間:2024年5月4日】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下稱北流)首檔海外展《唱 我們的歌:台灣流行音樂故事展 - 西雅圖站》(Music, Island, Stories: Taiwan Calling!)於4月24日在美國盛大開幕,包括展出台灣才有的「歌手機車擋泥板」。北流董事長黃韻玲、樂評家馬世芳、展覽文本統籌陳德政於講座中大聊特聊台灣流行音樂故事,吸引許多民眾到場參與,人氣爆棚。

黃韻玲相當重視此次特展,親自赴美,並與「行走的音樂字典」馬世芳共同擔任講座講者,展覽文本統籌陳德政則擔任引言人,從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桃花泣血記〉談到近代獨立樂團的崛起,而台灣獨有的「查禁歌曲」及多元文化背景也吸引海外觀眾好奇提問,例如台灣獨有的「歌手機車擋泥板」。

黃韻玲表示,這是流行音樂熱門明星或軍中情人才有的殊榮,一句「我自己就沒有」逗樂全場。她透露,因為馬世芳、陳德政協助,才能從海量展品中精選出可象徵台灣的物件。

馬世芳表示,西雅圖是音樂重鎮,台灣流行音樂也深受西方音樂影響,從韓戰後美軍駐台,翻版唱片及熱門音樂的興起,再再顯示了這些歷史的軌跡,因此展覽首站選在西雅圖舉行,別具意義。

針對臺灣音樂受美國音樂及文化的影響,陳德政也以自身經歷分享道,1990年代臺灣開了第一間淘兒唱片行(Tower Records)後,成為樂迷挖寶的場所,而西雅圖電台KEXP分享的許多西洋歌曲,也是自己的精神糧食。

特別的是,恰好在西雅圖旅遊的金曲歌王荒山亮也驚喜現身開幕講座,掀起一陣騷動。

本次展覽為北流與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合作之「臺灣研究計畫(Taiwan Studies Program)」一環。該展從北流文化館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中汲取精華,以海外觀眾視角重新梳理台灣流行音樂史,並於展覽中展出近50件珍貴展品,預計展出至當地時間5月28日。

為歡慶西雅圖展覽開幕,北流文化館同步推出常設展優惠活動,於西雅圖展覽期間4月24日至5月28日期間,親至文化館大廳購票,並出示官網優惠公告畫面,即可享「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門票優惠價250元。

北流開幕至今已邁入4週年,身為臺灣指標性的文化機構,期望未來能透過不同形式,持續將臺灣音樂推向國際舞臺,開啟更多跨國交流可能。

高雄147與台南11號米食對決!台灣最強冠軍「天糰」5月起各大通路上市

冠軍飯糰上市儀式大合照。圖:農糧署
謝平平
【發布時間:2024年5月4日】

飯糰商機看俏,知名超商7-ELEVEN與「喜生食品」找上第二屆「臺灣天糰爭霸戰」冠軍合作,推出年輪飯糰、韓式醬香起司雞飯糰,並分別由臺北米其林綠星的小小樹食、彰化飯糰名店幸福飯丸監製。農糧署邀請民眾支持道地可口的國產米食,此二款「天糰」5月起,將在家樂福、愛買、7-ELEVEN等全台門市上市。

蔬食者可食的「年輪飯糰」米飯品種為常勝冠軍米品種「高雄147號」,其具有獨特芋頭清香,並選用產銷履歷米,由年銷售量超過百萬顆米漢堡的喜生食品以專業炊飯技術製成冷凍飯糰。

單價59元的「年輪飯糰」佐以洋蔥、貢菜、乳酪絲製成的蔬食版海膽醬,搭配「紙蒸籠」包材,消費者不需拆封,加熱即可食用。除家樂福、愛買等通路,5月13日起,全台7-ELEVEN門市亦將上架銷售。

「冠軍飯糰—醬香起司雞」則選用台南11號產銷履歷米,粒粒分明,軟硬適中,以韓式肉醬、起司搭配嫩雞肉、豬肉,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飯糰風味。量產過程猶如晶圓業之無塵室,忠實呈現冠軍本味,想一嚐美味的老饕可至7-ELEVEN門市選購,每個39元。

農糧署代理署長蘇茂祥表示,本次推出之「天糰」不但具有冠軍美味,且均由通過ISO22000、HACCP驗證之工廠產製,生產過程符合國際食品安全管理系統標準,並取得產銷履歷驗證,由原料驗收、加工流程至成品包裝,全程可追溯,產品符合國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相關規定,以提供消費者最安全、安心、可溯源的冠軍飯糰。

農糧署力挺災區農民 花蓮農產品線上線下皆可買

台北花博市集展售花蓮農產品(圖:農糧署)
謝平平
【發布時間:2024年5月4日】

2024年的403花蓮強震造成蘇花公路中斷、多處橋樑封閉,在地農產品運輸受衝擊,農糧署除在四大電商推出「從心出花」加強花蓮農產品曝光度,也結合實體賣場如台北希望廣場、花博假日市集等,大力推廣花蓮農產品。

農糧署表示,台北希望廣場成立之初,即為協助在921地震受創的農友儘速恢復生計,花蓮地震發生後,希望廣場第一時間設置「花蓮專區」,更搭配廣播、社群、直播、網購平台等方式,協助花蓮農產品的宣傳與販售;花博假日農民市集亦協助花蓮農友展售農產品,並透過臉書宣傳農友事蹟,增加買氣。

農業部也在「臺灣農產嘉年華」、「農良直賣所」、「買魚去」、「鱻魚購」等電商平臺建置「從心出花」花蓮農特產品行銷專區,滿500元折100元等專案。

而生鮮農產品屬易腐商品、不耐久存,農糧署也與全聯福利中心、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合作,4月21日起在臺北市全區、新北新店、板橋、三重、永和、汐止及土城等227間全聯門市,陸續上架花蓮時令農產品,包含龍鬚菜、黑柿番茄、南瓜及栗子南瓜。

為方便消費者辨識,產品上均貼有「從心出花」貼紙,祭出多項促銷優惠,鼓勵消費者踴躍選購,幫助花蓮農友在地震交通受阻期間,順利渡過難關。

台灣家具產業小宅化挑戰與商場轉型策略,紐約家具設計中心分享2024米蘭設計趨勢

2024米蘭國際家具展。紐約家具設計中心提供
曾允盈

紐約家具設計中心2024年5月3日發布家具產業趨勢報告,深入分析2023年台灣家具市場面臨的危機與轉機,同時提出應對市場變化的商場轉型計畫。此外,報告揭示米蘭家具展的最新設計趨勢,為台灣家具業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1

紐約家具總經理徐培原。紐約家具設計中心提供

客觀市場數據洞察行業變化

自2023年5月起,紐約家具設計中心商場進口沙發類品項價格帶向上調整,整體營收亦上升,反映高消費力族群對頂級家具的需求,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來獲得更好的產品體驗。其中義大利皮沙發依舊為銷售大宗,300cm以上的L型沙發銷售量佔比高達33.37%。另外,國際家具市場,因各種外在因素導致成本增加2到3成,未來勢必面臨挑戰。

小宅化趨勢與市場反饋

內政部2024年3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平均每戶人口數已降至2.53人,創下歷史新低。小宅化趨勢興起,伴隨人口結構的轉變,從銷售數據看出消費者對家具的需求更加精準,要求精緻與個性化,家具業者需尋找新的銷售策略和商場轉型方案。

4

商場轉型策略與挑戰應對

文昌家具街坍塌事件的發生,建築安全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台灣家具業者面臨來自進口家具市場的競爭壓力,以及傳統家具賣場式微的挑戰,商場轉型和消費體驗的重要凸顯。許多家具企業開始導入跨業種品牌經營,推出設計感、生活化單品,並通過轉型吸引消費者。

米蘭家具展的啟示與未來趨勢

米蘭國際家具展被譽為全球家具產業的奧林匹克盛會。今年展覽以「Where experience evolves」為主題,以空間概念的多元定義,透過觀察近年的展覽數據和趨勢,可洞察家具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未來方向。儘管疫情後參展商數量持續下降,2024年相較2019年減少約468家,但到訪參觀人次仍在復甦。

2

2024米蘭國際家具會外展CondeHouse night(中)紐約家具總經理徐培原(右)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紐約家具設計中心提供

展會趨勢洞察

今年米蘭展Cappellini、Hessentia、Fendi Casa、Cassina、Natuzzi等知名品牌開始在展會外展示,參觀者需要更廣泛地探索。此外,現代風格仍佔主導地位,南歐色彩的設計風格也呈現增加趨勢。紐約家具設計中心提供家具產業第一手消息,台灣家具業者應密切關注市場變化,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睽違4年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再次誕生百萬首獎

睽違四年再次舉辦的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備受國際矚目。(圖:陶博館)
謝平平

由鶯歌陶瓷博物館主辦之「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因疫情之故,停辦4年,今年參賽作品也創下歷年新高。5月2日,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于玟宣布,首獎得主為佐藤雅之(Masayuki Sato,日),將可獲得100萬台幣。其次,金獎得主為權真姬(Kwon Jin Hee,韓)、銀獎為黃婧(中)、銅獎得主為Yulia Batyrova(俄)與Marat Mukhametov(俄)。

2024的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有來自5大洲、66國,共1,216件參賽作品,較上屆增加484件,突破該展自2004年以來的歷史紀錄,第一階段書面審查,共有81件作品進入決選。

陶博館館長張啟文表示,7位國際評審委員包括國際陶藝學會(IAC)主席Torbjørn Kvasbø、獲頒「臺灣陶藝獎」成就獎的陶藝家劉鎮洲、日本首座縣立專業陶藝美術館「茨城縣陶藝美術館」館長金子賢治、前國美館館長薛保瑕、知名陶藝家鄧惠芬、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Susan Beiner、韓國獨立策展人林美善等,涵蓋陶藝各相關領域。

經過二階段審查,佐藤雅之 (Masayuki Sato)作品《貝殼鳥巢 22-05(喧鬧與繁華)》脫穎而出,獲得首獎。

金獎:韓國・權真姬,《概念核心_甕》

銀獎:中國・黃婧,《回#12》

銅獎:俄羅斯・Yulia Batyrova、Marat Mukhametov,《白鳥III》

另有優選9件、評審推薦獎7件,共有20件獲獎,完整得獎名單可上陶博館官方網站http://www.ceramics.ntpc.gov.tw查詢

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邁入20週年,每2年以作品競賽、主題策展模式輪替舉辦,為全球首創,于玟表示,自「作品競賽」中可看見當代陶藝創作廣度,從「主題策展」中可探討陶瓷文化深度,經過9屆成果累積,已有超過3千人次的國內、外創作者參與,使鶯歌成為國際陶藝展覽的重要據點之一,期待陶博館能以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為藝文交流平台,與新北市美術館共同打造鶯歌藝術城,為新北市民提供可欣賞國際藝術作品的文化場域。

「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預計在陶博館3樓特展室展出至2025年4月6日,展覽期間將陸續推出國際講座、工作營等系列活動,由國際評審及得獎者向民眾分享藝文評論與創作示範等,有興趣的民眾可透過陶博館官網、粉專得知更詳細訊息。

鶯歌高職師徒制 以陶博館展出奇趣「療癒花園」成果展

《生靈龍苞》。(圖:陶博館)
謝平平

現代陶瓷藝術風格多變,鶯歌高職假陶博館舉辦「療癒花園計畫—鶯歌高職25屆師徒制成果展」,30組作品奇趣療癒,如祥瑞青龍盤旋於含苞待放的花朵、承載華麗陶壺的幸福許願池、古樸建築造型的信箱,陶博館長張啟文鼓勵年輕學子專注陶藝領域,未來走上國際舞台。

該展共有30組件作品,由鶯歌高職陶瓷工程科76位畢業生、5位負責師徒制的陶藝師共同發表,該校校長顏龍源對陶藝大師傾囊相授表達感謝,也表示學生相當珍惜在博物館場域展出作品機會,他盼望孩子未來能接棒成為臺灣陶瓷藝術生力軍。

王胤棻、王敏芯、林亞諠、林哲宇、林晉佑共同創作《生靈龍苞》傳達植物開花結果、培育種子的新生命概念,宛如雙手的花蕊、花苞、花萼造型呵護著新生,並與象徵吉祥的青龍組成裝置。

師傅許旭倫表示,透過師徒制的方式傳承陶瓷雕塑、裝飾等技藝,看到學生勇於挑戰自我,最後能夠獨當一面,真是非常欣慰。學生林哲宇則表示,製作過程需克服枯燥無聊,從堆疊化妝土、施上氧化鐵,再仔細打磨,讓作品近看有細節,遠看立體,最後成果讓他有滿滿成就感。

擅長手拉坯的陳元杉、專長彩繪的張美雲則指導9位學生完成《福到—彩繪拼貼許願池》,許願池上方裝置著象徵「福氣」的華麗陶壺,四周為12星座的彩繪陶罐,營造幸福噴泉的氛圍。

未來將放在校園中的《愛的訊息》是由師傅廖田心指導4位學生拿捏手勁,在陶板上刻畫紋飾。

陶張啟文表示,鶯歌高職創設師徒制度,讓學生有基礎訓練,也拜陶藝家為師,陶博館特別以館校合作模式提供平臺,協助師徒、陶藝家共同佈展,留下美好的展出經驗。更歡迎民眾把握機會前來參觀。該展即日起將展至5月19日止。

保證有蛋!勤億蛋品科技推出定期配 兩種方案免運費不怕缺蛋

勤億蛋品科技推出保證有蛋的「是好亮葉黃素蛋定期配」方案,僅開放五百組會員名額。勤億蛋品科技
編輯部
【發布時間:2024年5月4日】

最近地震頻頻,加上即將迎來夏季的炙熱高溫,在在都影響著雞蛋產量,讓許多人開始擔心會再度發生缺蛋危機。但除了天候因素,其實每當禽流感發生時,也都是造成缺蛋的主因。在這麼多不確定的因素下,為了讓有大量雞蛋需求的企業客戶不受缺蛋影響,能持續有新鮮安心的雞蛋可使用,勤億蛋品科技去年提出「忠誠客戶、保證供貨」的方案,意外大受好評,而今年勤億聽見廣大消費族群的心聲,更推出「是好亮葉黃素蛋定期配」給一般消費者的方案,讓普羅大眾也不用擔心缺蛋問題,能天天吃好蛋!

勤億蛋品科技董事長室經理古昕平表示:「去年針對企業客戶保證有蛋的方案,讓許多消費者敲碗表示也需要,因此今年擴大給一般消費者,但還是有名額限制。」勤億針對一般消費者推出的「是好亮葉黃素蛋定期配」方案,首賣僅開放五百組會員,提供「14天定期配」及「30天定期配」兩方案供消費者自由選擇,每筆訂單為期六次,每次配送一組30顆,每組售價僅430元,無須額外加收運費,也不需一次付清,沒有綁約壓力,用定期扣款方式輕鬆支付。

由勤億專業冷藏車輛配送到府,既方便又能確保雞蛋鮮度與品質。定期購方案保證絕不缺蛋,而且提供的是加了葉黃素的「是好亮葉黃素蛋」,讓消費者每天都能安心吃好蛋。名額有限,享受不缺蛋動作要快!訂購及更多資訊請上勤億官方直營線上購物日初幸福牧場定期配頁面。

挺過花蓮7.2強震 我們會再度好起來!

▲2024年4月4日花蓮地震隔日,清水斷崖隧道上覆蓋著泥灰。餘震造成煙塵滾滾,引發海嘯警報。Getty Images
第255期
文、攝影⊙哲君

大災難來臨,總令人猝不及防!2024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波及全台。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32顆原子彈,落石、坍方、橋斷、屋毀、樓塌……花蓮瞬間成為孤島。

強震重創花蓮 滯留台北 心繫家園

那原本是一個美好的早晨。活力滿滿的我正在台北和兒子愉悅地享用美味早餐。忽然,眼前半圓形的吊燈開始搖擺,房子左右晃動,彷彿船隻隨著洶湧波濤擺盪。這震度的確不輕!兒子的室友尖聲驚叫,衝出房間。我和兒子倒是十分淡定,等它停,因為視地震為稀鬆平常的花蓮人一向處變不驚。不過,台北都搖成這樣了,花蓮呢?隱約感覺不祥。

果不其然,很快傳來北捷、台鐵、高鐵都停駛的消息,公路也因下清水橋整個坍塌、路基消失而中斷。我原定的行程一下子被打亂,家中狀況不明,歸心似箭。直到中午時分,確定北迴線多處路段坍方損壞、軌道挫曲,回不了家,才臨時邀約住在台北的阿姨聚會,並添購衣物,準備續留一晚。

台北的夜晚依舊美麗璀璨、人聲鼎沸。北、花兩個城市彷若兩個世界,彼此又有著絲絲相繫。想我故鄉的親友,此時仍在不時搖晃的餘震中驚魂未定、收拾善後;嚴重受創的大樓居民倉皇逃生,畢生心血成灰;還有不斷更新、增加的死亡、失聯、輕重傷人數……

當晚拖著疲憊的身心重返兒子住處,懷抱著對家園的牽掛,能有一方安穩之地休憩,心中充滿感恩。

 

傾斜45度的天王星大樓令人怵目驚心。

▲傾斜45度的天王星大樓令人怵目驚心。

 

世間無常 災情處處 幸與不幸 生死瞬間

這是自1999年規模7.3的921大地震後,25年以來台灣最大的地震。震央位在花蓮東部海域,深度只有15.5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全台有感,接連曝光的花蓮災情報導和影片,令人瞠目結舌。

 

北濱街「幸福時刻」早餐店被震到地面下。

▲北濱街「幸福時刻」早餐店被震到地面下。

 

蓮女中綜合大樓梁柱鋼筋扭曲外露、牆面嚴重剝落成危樓。

▲蓮女中綜合大樓梁柱鋼筋扭曲外露、牆面嚴重剝落成危樓。

 

華爾街大樓鋼筋裸露,牆壁破洞,房屋四處布滿掉落的石塊。

▲華爾街大樓鋼筋裸露,牆壁破洞,房屋四處布滿掉落的石塊。

 

 

花蓮港碼頭嚴重凸起或陷落,疑似油管破裂;花蓮女中綜合大樓梁柱鋼筋外露、牆面嚴重剝落成危樓;東華大學理工一館發生火警,D棟全毀;花蓮市多棟大樓牆壁破損、磁磚掉落、鐵門變形、樓梯扭曲……尤以幾秒內瞬間倒塌的北濱街「幸福時刻」早餐店和傾斜45度的天王星大樓最是怵目驚心。

地震當下,花蓮縣秀林鄉崇德地區大面積山崩。土黃色煙霧瀰漫,宛如海嘯襲來,行人狂奔、車輛疾駛逃命,場面驚悚。蘇花公路大量落石夾帶煙塵滾滾而下,險象環生,沿途汽、機車駕駛有的緊急掉頭保命、有的慘遭落石雨吞沒,生死一瞬間。

一對邊坡修復員夫婦正在台8線準備上工,妻子遭大量鋪天蓋地的石塊砸中,渾身是血倒地。丈夫衝上去抱住妻子,她已無法言語,不停流淚,倒在丈夫懷裡斷了氣。丈夫在靈堂哭喊:「為什麼死的不是我?」

雄偉壯麗的世界級美景太魯閣國家公園整片山壁剝落,60秒山谷變色。人車驚逃,卻無處可逃,幸運者緊急停在明隧道,受困待援。從砂卡礑步道到燕子口、九曲洞一路柔腸寸斷,幾乎都被巨石吞沒。著名景點無一倖免,長春祠大量土石堆積,布洛灣吊橋嚴重毀損,全區斷壁殘垣,一片廢墟。

獨遊花蓮的胡姓女子,地震發生前才在家人的LINE群組貼出砂卡礑步道美照,說天氣很好、陽光燦爛。孰料強震奪命,青春停格,不再燦爛。

失聯的游姓男子一家五口為了祭祖才回花蓮。親子同遊砂卡礑步道,也踏上不歸的黃泉路,遭巨石掩埋,8天後才全數尋獲,母親崩潰哭斷腸。

慈心基金會蘇姓女講師喜好山林,致力減塑,出遊都會帶上夾子、塑膠袋淨山。此次與親友共7人出遊,於得卡倫步道遭遇落石,面目全非,是大體修復最艱鉅的個案。

花蓮唯一的大樓罹難者,是第一時間從天王星大樓逃出,又返回救愛貓的花蓮高農康老師。同事說她熱心、善良又有愛心,重視生命,平時連菜蟲都會挑出來放生。不料重返大樓十多秒,樓就塌了。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悲慟不已。

一位天王星大樓受災戶對著採訪鏡頭哭訴:「大家都說活著就好,我什麼都沒有,要怎麼活下去?」驚慌失措的波斯頓國際雙語學校南非籍南度老師也一無所有,全部身分證件、提款卡、現金等,都來不及帶出來。

震災訊息不斷傳出、更新,每一則都牽動人心。強震不只震垮了房屋,也震碎許多災民和遇難家屬的心、希望、生活和人生。

 

傾斜的天王星大樓架上鋼梁支撐,開始拆除作業。

▲傾斜的天王星大樓架上鋼梁支撐,開始拆除作業。

 

天災無情 人間有愛 防災完善 復原迅速

同島一命。台灣人的堅韌團結與互助合作精神,在震災後表露無遺。各縣市搜救隊紛紛馳援,專業的搜救人員帶著搜救犬和破壞頂升等油壓電動工具,在飛沙走石的陡崖峭壁中,奮不顧身地拯救受困者。國軍官兵也全副武裝支援災區,全力救災。

搜救過程異常艱險,餘震不斷,所幸不時傳出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台泥合盛礦業59位受困員工收到空投物資後決定自救,循舊林道開路下山。礦山團隊同事也攜手熟悉當地地形的部落青年,憑藉長輩對山林的認識和智慧積極救援,終於全體脫困。

前任駐紐西蘭大使蔡爾晃的希臘籍女婿Dimitris Belbass與家人在白楊步道遇險,以隨身攜帶的繩索陸續救出11位受困民眾,被封為「希臘英雄」。他說:「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做到四十多前的童軍誓言,要盡力幫助別人。」

花蓮縣政府立即開設地方應變中心,設立多處民眾避難收容所,善心機構和愛心人士提供的各項物資、食物持續湧入;各大醫院休假醫護人員迅速集結,啟動營救大量傷患機制,分秒必爭;傾斜的天王星大樓架上鋼梁支撐,開始拆除作業;花蓮縣建築師公會勘查受損房屋結構,分別張貼紅、黃單;災後補助、紓困、重建、安置等作業有序進行。

強震讓花蓮再度成為國際焦點。眾多外媒前來採訪,大讚台灣防災準備完善、防震教育出色、應變能力強大、災後復原迅速等,而且「台灣真的跟中國大陸不相同」,值得世界其他地區學習。

921大地震傷亡慘重,台灣政府痛定思痛,多次修訂建築規範,納入抗震要求,並大量翻修、加固老舊建築。用一次又一次震災的血淚換來搜救、復原工作的井然有序,盡力保障民眾的身家安全。

 

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時,雲門翠堤大樓被震垮。

▲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時,雲門翠堤大樓被震垮。

 

風光秀麗 天災頻仍 震災遠去 不會消失

美麗的臺灣島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互相推擠,產生隆起而形成的島嶼。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物種包羅萬象,花蓮更是大山大水、風光秀麗的觀光勝地。然而,特殊的地理環境同時潛藏地震、颱風頻仍的隱憂。

生為花蓮人,從小不得不練就與地震共存的本領。網友打趣道:「花蓮人遇到地震沒在跑的啦!衝到戶外的一定是外地人。如果連花蓮人都跑了,你還不趕快跑?」以花蓮人為指標,戲謔之中深藏多少無奈。

地震專家馬國鳳曾提醒,從2018年的0206花蓮地震開始,陸續發生很多群震,絕不能掉以輕心,慎防將來可能還會發生規模8的強震。

2018年2月6日花蓮6.0地震記憶猶新。深夜11點50分的天搖地動讓雲門翠堤大樓、統帥大飯店等4棟大樓被震垮、傾倒損毀。有人當場身亡、有人驚恐逃生,許多人整夜佇立寒風中不敢進屋,一夜之間數百人無家可歸。

2022年9月18日池上6.8強震,鄰近的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災情慘重。玉里超商、校舍倒塌;東里車站毀損;六十石山、赤柯山道路坍方,數百人受困;高寮大橋被震垮,多座橋梁斷裂、變形等。

震災會過去,卻不會消失。觀光客遇到地震可以趕緊返家,但對花蓮人而言,花蓮就是生存的根,家庭、親人、工作、生活……都與土地緊緊相連。除非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否則仍得與地震共存,活在「不知下一次大地震何時來」的不安中。

 

數月前,探勘得卡倫步道,為探訪大禮、大同部落做準備。

▲數月前,探勘得卡倫步道,為探訪大禮、大同部落做準備。

 

敬天重德 惜福行善 天佑花蓮 台灣加油

數月前,曾執教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西寶國小8年的同學帶我走花蓮縣秀林鄉「得卡倫步道」,為一起探訪大禮、大同部落做準備。如今,上蒼似乎將恩賜給花蓮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收回去了。早知如此,無論如何也要排出時間提早前往。然而,人生哪有「早知道」呢?

同學哀嘆自己彷彿成為〈桃花源記〉裡的時空旅人,回不去失去的地平線。但她沒有放棄希望:「一旦可以進入大禮、大同部落時,我會再進去。」

 

昔日從得卡倫步道觀景平台俯瞰立霧溪之美,留下難忘的回憶。

▲昔日從得卡倫步道觀景平台俯瞰立霧溪之美,留下難忘的回憶。

 

靜下心換個角度思考,充滿感恩。謝謝同學帶我先行探勘,得以俯瞰立霧溪之美,留下難忘的回憶。也謝謝太管處資深解說員茂耀當時贈與我一本他的精心著作——太魯閣國家公園步道解說叢書《到太魯閣走走》,書中詳盡介紹太魯閣周邊近30條步道的自然與人文,圖文並茂,供讀者按圖索驥。每一條步道,他都如數家珍,而今仙境已成絕境,更顯此書珍貴。天意如此,奈何!

與地震共存,是花蓮人,也是台灣人的宿命。慶幸地震沒有慢一天發生,因為清明節當天蘇花公路上必定塞滿了回鄉掃墓的車輛,而連續假期花蓮遊客眾多,特地前往太魯閣攬勝的人群必定不少,傷亡將無法想像。如同2018年發生的0206花蓮大地震,幸好不是發生在白天,否則倒塌的兩棟大樓附設餐廳內不知要添多少亡魂。冥冥之中,花蓮似乎還領受到上天的再次慈悲眷顧。

近年來,疫情、戰爭、天災、糧食危機等一一浮現,地球越來越不平靜。在不可預期的大災難前,渺小的人類如何安身立命?中華傳統文化遵循「天人合一」,或許,敬天重德、惜福行善能夠讓我們得到神佛庇護,化解或減輕災厄。

雖然花蓮觀光受挫無以復加,重建之路漫長,但一次又一次的傷痛讓我們更堅韌、更強壯。強震隔天深夜,花東縱管處在粉專溫馨發文:「花蓮受傷了,但我們會再度好起來的。約定好之後要再來玩喔!感謝不眠不休救災的夥伴們。」天佑花蓮,台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