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變種病毒肆虐 東南亞情況危急

哨子先生

 

好久沒來寫各地疫情狀況了,說實話很不想寫這種系列啊,因為這表示疫情又開始嚴重起來。

這一波嚴峻的狀況最主要來自新型變種病毒Delta,這個Delta五月時在印度大規模傳播肆虐,整個國家因疫情差點陷入癱瘓。最近Delta開始傳染到東南亞國家,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台灣也有零星確診病例,各國都沒有大意本錢。

泰國曼谷實施類宵禁 越南胡志明市封城

泰國第三波疫情從4月延燒至今沒有緩解跡象,尤其以曼谷和周邊的府疫情最為嚴重,儘管政府呼籲各機關公司儘量在家工作、禁止餐廳內用,近日的確診數字仍節節升高,截至9日,累計確診已達到31萬7506人。

泰國政府9日宣布新一輪限制措施,疫情最嚴重的曼谷和周邊5個府實施類似宵禁的措施,每天晚上9點到隔日凌晨4點不能出門,大眾運輸每晚9點到隔天凌晨3點不營運,並關閉商場和百貨公司,限制跨府移動。

越南四月下旬開始爆發疫情,近期甚至連續5天出現1千例以上的病例,確診病例中有3/4位於胡志明市。9日,胡志明市宣布實施更嚴格的封城,禁止超過2人以上群聚,且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或購買食物、藥品時才能出門。

越南政府也訂下一個目標,2021年底前半數18歲以上人口必須完成接種疫苗,2022年3月前,70%人口完成疫苗接種。

傳播力極強的Delta變種病毒

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極強,暴露短短數秒時間就可能被傳染。有雪梨衛生官員疫調,發現至少兩起案例,病毒可能是在人們行經彼此、約僅5至10秒的短暫交會中傳播開來。這兩起「驚人迅速」的傳染案例發生在一處室內商場,而雪梨當時並未強制規定佩戴口罩。

Delta變異株傳播力特別強的因素,英國空氣傳染專家諾克斯(Catherine Noakes)認為可能原因有三個:

1. Delta變異株感染者攜帶的病毒量高

2. 傳染所需的病毒量少

3. 與感染者短時間接觸

可怕的傳染力與狡猾難早期發現的變異病毒株,不僅迅速席捲疫苗覆蓋率不高的國家。即使打完兩劑疫苗的英國和以色列,最近也很不妙。英國研究顯示,Delta病毒傳染力比英國Alpha變異株高出約6成,疫苗(尤其是僅接種一劑者)的保護力也大打折扣,目前全英新增染疫人數再度上升,99%的新病例皆為感染Delta變種病毒,重症住院人數也有所增加。近6成國民已完整接種疫苗的以色列,疫情同樣因Delta病毒死灰復燃,戴口罩規定才解除10天就恢復實施。

秘魯新型變種Lambda病毒虎視眈眈

不只是Delta,在祕魯發現的變種病毒Lambda病毒,目這也正以極高速度在南美洲傳播,引起國際擔憂。

目前Lambda病毒傳播至超過30個國家地區,除了最先發現的祕魯之外,智利、阿根廷、厄瓜多、巴西、哥倫比亞、美國、加拿大、德國、西班牙、以色列、法國、英國等地皆傳出Lambda疫情,最嚴重的疫情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國家。

根據WHO表示,目前專家正在研究Lambda病毒株,發現傳染力和感染力,都比先前的病毒還要強。由於這些國家大部分都仰賴中國生產的科興疫苗,因此新的變種病毒疫情,也引發大家擔憂,是否效力不足導致傳染鏈迅速擴散。

歐洲議會通過表決 呼籲抵制北京冬奧

哨子先生

 

歐洲議會昨(8日)以578票贊成丶29票反對及73票棄權,壓倒性通過一項決議案,呼籲歐盟及成員國的官員應拒絕出席北京冬奧,並以最強烈態度譴責中國政府侵害香港人權、關閉香港《蘋果日報》,要求制裁有關人員。

《法新社》指出,歐洲議會這次的表決,意味著歐盟與中國關係逐漸惡化。

議會表示,《蘋果日報》被迫關閉丶資產遭凍結丶記者遭逮捕,是中國當局「瓦解香港自由社會、剝奪當地媒體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又一步。議會呼籲港府停止騷擾記者、釋放監禁人士,別再壓抑民主運動,並要求中國廢除香港《國安法》。議會甚至直接點名多位包含特首林鄭月娥在內、共9名香港官員,建議歐洲各國給予制裁。

議會認為,港版《國安法》實行後,打破歐洲與北京間的信任,降低了北京在國際舞台上的可信度,要求歐盟必須立刻採取緊急行動,研擬出對中國當局的新版制裁措施,並效法英國、澳洲及加拿大政府,提供香港民主派人士一條生路。

歐洲議會這次立場相當強硬,表示除非中國政府對香港、新疆維族、西藏及內蒙古等地的人權狀況有顯著改善,否則歐盟執委會、理事會及27個成員國,應該拒絕「官員」受邀出席2022年北京冬奧。

議會甚至直接表明,在中國未改善人權問題前,雙方討論多時的「歐中投資協定」將暫停協商。

歐洲議會四月的時候就打算通過一份香港聲明,譴責北京跟港府對香港新聞自由和人權的迫害,無奈被匈牙利否決未成。這次又再度通過決議,對北京傳遞更強烈的訊息:「不照遊戲規則走,就別想上牌桌。」

雖說這份決議不具強制力,但別忘了,歐洲議會的成員國政府,多數來自各國的執政黨,議會推出決議前,必定已經先和各國執政代表作過溝通,確認意向後,才可能如此大張旗鼓做出表態決議案。今天這份決議,算是定下了到今年底前,歐盟部分成員國在人權問題上,如何應對北京的標準模式。

中國駐歐盟使團在昨日也立即回應,批評歐洲議會的決議顛倒黑白,公然違背國際關係基本准則和法治精神,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針對西方國家呼籲抵制北京冬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王文斌昨天強硬回應「堅決反對將體育政治化」,並再度重申,反對西方國家藉著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香港是中國的香港」。他說:「這種做法受到包括許多國家政府丶奧委會和國際奧委會在內的國際社會各界的明確反對,絕不會得逞。」

 

抵制冬奧,先前我寫過評論文章

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21/25406

知道「六四事件」,那有聽過「新疆七五事件」嗎?

哨子先生

 

新疆七五事件是中共治疆政策的關鍵轉折點,也被認為是新疆人跟漢人關係惡化的重大事件。

從那天開始,新疆維族人的惡夢永無止盡。

維族=恐怖份子的印象生成

2009年7月5日,上千名維吾爾族人在新疆烏魯木齊街頭遊行,要求政府妥善處理6月在廣東工廠發生漢族工人和維族工人鬥毆,導致數名維族人死亡的爭議,最後這場示威活動演變成暴力衝突,大批漢人或非穆斯林被攻擊,甚至有漢人被屠殺。

面對失控的抗議示威,中國政府選擇全面性鎮壓維族青年,大批軍警出動抓捕抗議者,無數維族青年「被消失」。當事人回憶說:「(警察)瘋狂抓人,凡是維吾爾族的年輕人一律被帶到警署審問。市區布滿關卡和警察,斷網停電,彷彿生活在戰爭時代」

然而,示威導火線的「廣東工廠鬥毆事件」,究竟是否真因「維族男強姦漢族女」而起,至今當局沒有證據或調查結果可證明。維族人會情緒失控,主要還是因為長年被系統性歧視的不滿。

一名維族青年在2019年接受BBC採訪時如此說:「在那個年代,不論是生意糾紛,還是治安事件,與漢人發生衝突時,最後總是維吾爾族人的錯誤。」

七五事件在中國被稱為「烏魯木齊七五暴力犯罪事件」,定調是當時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領袖熱比婭(Rebiya Kadeer)所策劃,並成功將輿論導向「新疆人都是恐怖份子」的印象,新疆一度被稱為「中國的巴格達」。

「漢化」失敗 中共改行高壓統治

不過多年來,世維組織和國際社會調查,發現中國政府試圖誤導外界,把示威衝突歸咎在維族抗議者的失控行為。世維會發現當時抗議還沒開始,中共已派出數百名警察,手持步槍盾牌就定位,並在和平抗議現場進行驅離逮捕,有目擊者表示警察甚至以實彈對付抗議者。當局極端的武力鎮壓,最後導致事態升級,維族人長年被打壓的不滿情緒爆發,和平示威演變成暴力衝突。

七五事件讓中共意識到,在新疆地區多年來試圖藉由改變文化、習俗和宗教習慣,將維吾爾族人「漢化」的目標,可說是宣告失敗。於此同時,維族人與漢人的衝突越來越多,每年都發生暴力衝突事件,且死傷慘重。中國政府拿不出緩解衝突的辦法,放任雙方對彼此的不滿持續發酵。

2014年,中共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會中強調處理民族問題要同時處理「物質」和「精神」問題。

如何處理「精神」問題?中共選擇打造「在教育營」,新疆維族人的苦難宣告開始。

從菁英學者開始,無數維族人被抓進集中營進行洗腦改造,不聽話的,直接消失或拿去做活摘器官買賣。

聯合國人權專家:中共確實針對少數族群進行活摘器官

今年6月14日,聯合國12名獨立人權專家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得到可信消息指出,被拘留的少數族群包括維族、藏人,以及良心犯法輪功、基督徒等被拘留者,疑似在不知情情況下,被迫接受血液或超音波和X光檢查器官,這些檢查結果會被記錄在「移植用活體器官來源」資料庫。

對於這些指控,專家們表示「極為震驚」。

活摘器官爭議已出現多年,從最早的1999年法輪功遭打壓開始,中共非法盜取器官的證據和線索就不斷出現。

專家團指出,早在2006、2007年,聯合國人權專家就曾向中共當局提出強摘囚犯器官的擔憂。但遺憾的是,北京當時的回應缺乏相關數據,例如器官分配等待時間、或器官來源資訊等數據,至今仍無法給出詳細且具備可信度的資料。

專家團呼籲中國政府應該立即回應這些指控,並讓國際人權機制進行獨立監督。

猜猜中共怎麼回應?一如往常,駁斥並大喊這些都是「假消息」,堅決反對並否認相關消息。

---

今天是「新疆七五事件」12週年,世維會主席多坤艾沙(Dolkun Isa)在今發布新聞稿,表示:「2009年7月5日以後數年,維吾爾人遭到剝奪所有基本權利,當今更面臨種族滅絕。」

世維會發言人迪里夏提(Dilxat Raxit) 點出,中共為了緩解外交壓力,最近正加大力道爭奪話語權,試圖在國際間掩蓋建立新疆集中營、推行極端種族滅絕政策,甚至活摘器官等事實。

要如何不讓中共得逞?那就得靠眾人力量,不斷呼籲、不斷說出事實真相。

 

金融時報:中共利用疫情散播假消息分化台灣

哨子先生

《金融時報》專文報導,中國政府試圖利用台灣疫苗短缺和疫情爆發的時機,散播假新聞分化台灣社會。

報導指出,西方國家在疫情期間面臨內部反抗,部分人士表示反對封城、接種疫苗,甚至上街運動遊行。但在台灣,風險不只如此,「聲稱台灣屬於其領土一部分的中國,抓緊這次分裂社會的機會」金融時報如此寫道。

---

持續追蹤中國政府對台資訊戰的非政府組織「IORG研究室」共同主持人游知澔指出:「近幾週來,關於疫苗的負面報導或假新聞,佔據了最熱門話題。」

以疫苗消息為例,5月底台灣廣傳「美國沒有賣任何一瓶疫苗給台灣」。中國在6月初大肆宣傳台灣人湧向中國接種疫苗,並稱台灣政府寧可捐贈疫苗外交友邦,也不願意給國人施打,不過這些說法均被台灣政府否認。

此外,媒體放大報導接種疫苗後死亡的案例,但是否有因果關係目前還未有科學實證。然而這導致台灣疫苗接種率受到影響,許多老年人害怕接種疫苗,出現了預約不到場的情形。

---

這些假新聞透過Line群組或討論板PTT傳播,炒熱話題後進入台灣主流媒體,擴散全國。

報導分析,從去年疫情大爆發以來,中國就開始投入大量對台灣的資訊戰內容。慶幸因台灣政府防疫有成,提高台灣人的向心力,促進了大家的團結度。

然而隨著今年五月開始,台灣陸續出現本土確診,死亡人數不斷增加,這些訊息攻擊開始打在台灣人的痛處上,拉高恐慌情緒。文章認為,中共對台的武力展示威脅只是煙霧彈,近年北京選擇的武器一直是假訊息。

---

你各位啊,媒體識讀很重要!如何識別假訊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追查該新聞/消息的來源,包括媒體、作者、日期,很多低階的假新聞,光是這三點就過不了關。

另外提一個最近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就是使用中國用語例如「甩鍋」、「視頻」,在台灣到底適不適合,這其實是資訊戰不是最主要,但依然相關的一部分。

如果習慣了中國用語,那麼在資訊判讀上第一時間就不容易發現訊息來源。我不會說用中國流行詞就是被同化或不夠愛台灣,但是如果你想保持對新聞和消息的警覺度,那就是,千萬千萬千萬不要讓自己習慣中國文法、中國用語。

中國疫苗保護力不足引各國質疑

哨子先生

 

路透社25日報導,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在歐盟峰會結束時向媒體表示,從智利防疫過程中施打中國制疫苗的經驗來看,中國疫苗的保護力不足。

另外,印尼6月爆發新一波疫情,印尼醫師協會表示疫情5月爆發以來,國內病歿醫師人數達到405,其中至少有20人曾接種兩劑中國科興疫苗。

這樣的討論,再次引發對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使用的中國科興疫苗的有效性的質疑。

智利是全球施打疫苗國家的前段班,疫苗主要購自中國科興。目前全國已有6成民眾接種至少第一劑疫苗,但疫情卻不見趨緩,每日確診人數仍居高不下。智利總統皮涅拉(Sebastian Pinera)表示,正在研究施打第三劑疫苗的可能性。

針對義大利總理公開點名疫苗無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8日回應,世界衛生組織已將中國「有關疫苗」批准列入緊急使用清單,證明其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印尼爆發疫情 醫生公會認為科興疫苗保護力不足

印尼這個月爆發的疫情到目前為止,確診人數已超過200萬,其中有超過5萬3000多人死亡,雅加達和部分疫情嚴重地區的住院率超過了75%。尤其這波由變種病毒Delta引發的疫情,有大量醫護人員感染住院,造成醫療量能不足。

在今年初科興疫苗抵達時,印尼的醫護人員被列為第一優先施打名單。但是,目前至少已有1,000名醫護人員死亡,導致印尼醫療系統受到重創,醫生公會對當局提出質疑,認為科興疫苗不足以對付變種病毒。

不過有醫學專家表示,印尼發生接種過疫苗的醫生死亡,這件事很可能涉及綜合因素,包括科興疫苗不如市場上其他疫苗有效、印尼醫院設備及醫術能力不足等。

針對科興疫苗有效性的疑慮,目前印尼政府尚未給出正面回應。

Delta變異病毒入侵  接種疫苗還不夠

造成印度疫情大爆發,幾乎成為人間煉獄的Delta變異病毒,近日開始在世界各國傳開,無視「疫苗覆蓋率」到處肆虐,連原本打算放鬆的英國、以色列又進入紅色警報。

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極強,暴露短短數秒時間就可能被傳染。有雪梨衛生官員疫調,發現至少兩起案例,病毒可能是在人們行經彼此、約僅5至10秒的短暫交會中傳播開來。這兩起「驚人迅速」的傳染案例發生在一處室內商場,而雪梨當時並未強制規定佩戴口罩。

Delta變異株傳播力特別強的因素,英國空氣傳染專家諾克斯(Catherine Noakes)認為可能原因有三個:

1. Delta變異株感染者攜帶的病毒量高

2. 傳染所需的病毒量少

3. 與感染者短時間接觸

可怕的傳染力與狡猾難早期發現的變異病毒株,不僅迅速席捲疫苗覆蓋率不高的國家。即使打完兩劑疫苗的英國和以色列,最近也很不妙。英國研究顯示,Delta病毒傳染力比英國Alpha變異株高出約6成,疫苗(尤其是僅接種一劑者)的保護力也大打折扣,目前全英新增染疫人數再度上升,99%的新病例皆為感染Delta變種病毒,重症住院人數也有所增加。

近6成國民已完整接種疫苗的以色列,疫情同樣因Delta病毒死灰復燃,戴口罩規定才解除10天就恢復實施。

目前葡萄牙、希臘等重點旅遊國的Delta病毒確診數開始增加,然而觀光旺季又要來臨。疫苗+口罩+封鎖才能勉強維持住的這場抗疫馬拉松,能繼續堅持下去嗎?

企業捐物資挺前線護新竹 偕生技公司加速抗體研發

高得投資負責人莊大毅,捐贈亞諾法快篩試劑1000份。
編輯部

疫情仍未趨緩,許多醫護人員持續站在第一線作戰,各地均有不少民間企業主動善心捐贈,協助地方衛生單位齊心抗疫。新竹市政府自成立捐贈專戶後,防疫物資不斷湧進,除了口罩、酒精、乾洗手等防疫必需品,轉贈給第一線防疫的有關單位妥善運用,亦有企業主動投入防疫體系,用實質行動為新竹盡一份心力,足見新竹市民防疫決心。

捐贈名單中,不少財團法人、基金會、社福團體共襄盛舉,也不乏個人及企業善心。在地經營7年的高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原名薪豐),就捐贈亞諾法快篩試劑1,000份,提供給新竹市府防疫單位運用,同時亦捐贈乾洗手、酵母乳共計有3,000瓶給新竹縣竹北市公所相關衛生單位。負責人莊大毅就表示,期望能在此波疫情肆虐下,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除了捐贈物資,旗下投資的生技公司偉喬生醫,更積極投入抗體蛋白開發及藥物檢測試劑。

創業至今邁入第9年,國內第一大檢測試劑原料廠偉喬生醫,近期加速抗體藥物及檢測試劑開發,不僅吸引上市櫃檢測龍頭青睞合作快篩試劑,更因應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居家檢測試劑,配合大廠投入開發,自6月下旬量能便不斷提升。偉喬生醫執行長鄭又瑋更指出,自從屏東出現Delta變種病毒群聚案例後,公部門及企業大廠積極投入研究,但礙於過往原料大多從國外進口,疫苗在開發過程中所需要的製程原料相當有限。如今需求量暴增,偉喬更早在去年疫情爆發前,就開始導入大量製程,期盼從原料端出發,為疫苗研發提供即時有效助力。

《K歌情人》 音樂與文學相戀的故事

▲不論是音樂或文學,作為創作者是共通的。《K歌情人》的男女主角將愛情產生的衝突與和解,譜成了歌曲。Adobe Stock
第224期
李智鳴

《K歌情人》(Music and Lyrics),這部2007年上映的愛情喜劇電影,由休.葛蘭(Hugh Grant)與茱兒.芭莉摩(Drew Barrymore)主演,故事由一位過氣的流行樂巨星,收到當紅青春歌手邀歌開始,透過男女主角創作這首歌曲的過程,讓音樂與文學兩大藝術領域從衝突到合作,最後除了創作出動人好歌外,不免俗的,兩人也譜出一段戀曲。

柏拉圖的教育觀

在討論這部電影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柏拉圖的教育觀。柏拉圖將教育比喻為引領靈魂由黑暗追求光明的眼睛,那麼我們要怎麼張開這雙發現光明的眼睛呢?柏拉圖的方法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聽起來頗不可思議,這麼重大的事情就仰賴體操與音樂?其實,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不也是以禮樂作為教化人心的主要方式嗎?在柏拉圖的觀點中,音樂除了節奏之外,最感人之處在於「和諧」。而音樂影響的不只是人的心靈,古人對音樂有更細緻的認識,《黃帝內經》提到「百病生於氣」,而五音可以調節五臟,病氣因而「止於音」。數千年前,人們就知道五音與五臟的對應,明白如何用音樂來調理人體的不正確狀態。

所以說音樂對人的影響力是無庸置疑的。當然,柏拉圖的音樂教育其實是音樂文藝教育,除了音樂,也包含了詩歌與文學。而音樂加上詩歌文學,它們的結合就是一首歌。

那麼體操加上歌曲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想像出柏拉圖教育下的具體面貌:在廣場、在宮廷、在原野,人們載歌載舞著!或因歡宴,或為讚美神,可能是神聖的,又或者是哀悼的。

在《K歌情人》這部電影裡,男女主角分別代表了兩種藝術角度,男主角休.葛蘭代表的是音樂,而女主角茱兒.芭莉摩代表的則是文學。雖然英國文藝評論家佩特(Walter Pater)說::「一切藝術都以逼近音樂為旨歸。」但一般音樂創作者不見得理解文學。電影裡當休.葛蘭第一次與女主角相遇時,他對茱兒.芭莉摩的認識是「weirdo」(她是一個怪人)。喜歡喃喃自語的文學與音樂有時是天秤的兩端,他們可能會發生衝突。而當他們相戀時,才能成為一首首的詩歌。

《1917》電影裡的歌曲

誠如柏拉圖的觀點,音樂是沁人心脾的,以音樂為背景的電影總容易受人喜愛,《K歌情人》正是一部討喜的影片。事實上即便不是與音樂相關的電影,我們也可以發現大量的音樂運用,這裡指的不只是配樂,在許多電影裡我們甚至經常可以看見一個完整的歌曲演唱段落。

比如在2019年英國和美國合拍的戰爭片《1917》裡,男主角摔落瀑布浮沉下游,再爬過一具具河面浮屍,九死一生地攀爬上岸後,再怎麼堅毅與勇敢,都會在蒼涼間破碎。痛哭之後的男主角需要撫慰,觀眾也需要。於是在他蹣跚而沉重的步伐中,我們聽見了森林裡傳來渺渺的歌聲。悠悠緩緩的旋律逐漸清晰,若憂似傷的情感,如聖歌般的吟唱法,正適合洗滌靈魂:神看見一切,祂明瞭你!導演用這首歌傳遞了主角的心境。

這是一首英國民謠〈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

我是可憐的、流浪的異鄉人(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   

正旅行在這悲哀的世界中(I'm travellin' through this world of woe)

有個沒有病痛、艱難和危險的地方(Yet there's no sickness, toil, nor danger)

是我將前往的那個光明世界(In that bright land to which I go)

我要上那兒去見我的天父(I'm going there to see my Father)

我將要去那兒,不再徘徊迷茫(I'm going there, no more to roam)

只要我越過約旦河(I'm only going over Jordan)

我將回到我的家園(I'm only going over home)

我知道烏雲將會籠罩我(I know dark clouds will gather 'round me)

我知道前路崎嶇而陡峭(I know my way is rough and steep)

但金黃的田野終會展現在我的眼前(But golden fields lie just before me)

那裡是上帝拯救的靈魂的安眠之地(Where God's redeemed shall ever sleep)

我將回家會見我的母親(I'm going home to see my mother)

以及所有我曾摯愛的親友(And all my loved ones who've gone on)

只要我越過約旦河(I'm only going over Jordan)

我將回到我的家園(I'm only going over home)

事實上,男主角此時所聽見的是往赴戰場前的激勵演說,是部隊用以替代禱告的歌曲〈I Am A Poor Wayfaring Stranger〉。在這個段落裡,歌詞也同時表述了難以用對話與畫面傳遞的內涵。試想,用什麼對話呈現凶險廝殺前的沉重悲傷?又有什麼情境可以在悲哀中同時賦予人勇氣?這首歌曲做到了。這段落既安撫了主角,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敘事,這應該是許多編導在分秒講究的電影裡,願意特意安排一首完整歌曲演唱的原因吧。

 

2007年上映的愛情喜劇電影《K歌情人》由休.葛蘭(右)與茱兒.芭莉摩(左)主演。Getty Images

▲2007年上映的愛情喜劇電影《K歌情人》由休.葛蘭(右)與茱兒.芭莉摩(左)主演。Getty Images

 

音樂與文學的兩回合交鋒

《K歌情人》當然不僅有一首歌曲段落,在這部電影裡,編導無須費心安排歌唱的片段,他需要花費的心思是如何讓一首歌在被聽過多次之後,仍不嫌重複。而這部電影的英語片名是:Music and Lyrics,它明白地告訴你,這是音樂與歌詞間的衝突與和解的故事。

衝突的第一回合是在作詞人沒有思緒,落不下一行歌詞時,音樂家開口說了:「沒有必要很完美,放手去寫吧,這不過是歌詞,歌詞很重要,但真正的重點在於旋律。」女主角也是作詞人的茱兒.芭莉摩自然是不同意的,她反駁說道:「曲調就像你第一次見到某個人時,他所給你的物理上的吸引力,比如性。但是,之後你要了解一個人的話,那就是歌詞了。他們的故事,他們真實的面目……正是曲調與歌詞的完美結合,才使得歌曲有了那種魔力。」

在這一回合中,音樂家並沒有反擊。

第二回合,當茱兒說著自己如何遭受那位國家圖書獎得主前男友的傷害時,休.葛蘭建議她:「寫首出名的歌吧,那是對他最好的報復。」一首流行歌曲就能讓那位大作家感到受傷?女主角可不這麼認為。這次,身為作曲家的男主角反擊了:「你可以把全世界的小說都算上,但是沒有任何一本小說能夠像它一樣,讓你的心情那麼快變好。」說完,休.葛蘭輕哼著曲調,瞬間讓人如沐浴春陽般喜悅:

I've got sunshine on a cloudy day.

When it's cold outside.

I've got the month of May.

這是由史摩基.羅賓遜(Smokey Robinson)所創作的知名歌曲〈My Girl〉。休.葛蘭說這些才是真正的詩,然後他宣稱:史摩基.羅賓遜、史帝夫.旺德、巴布.狄倫、披頭四……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詩人!

休.葛蘭說的倒也有幾分道理,我們知道,《詩經》收錄的就是早年的歌詞,只是曲調已經失傳罷了,而留存下來的「歌詞」可是千年「經典」呢。

創作的必要條件:真誠

那麼音樂與文學是否在這第二回合和解了呢?倒也沒有,但是作曲者與詩人卻和解了。

被前男友傷害得已經毫無自信再進行創作的女主角質疑說:「在你所崇拜的這些音樂人中,如果有人說你是個糟糕的作曲家時,你會有什麼反應?」

「我會非常沮喪,是的,我會!但是,在消沉了幾個月之後,我會找一個詞人,然後寫一首關於我是多麼沮喪的歌。」「如果我只是無所事事,放縱自己,讓沮喪將我吞噬成一個感情的殘骸,這樣最終我就成了一個行屍走肉了。」

「行屍走肉?」茱兒.芭莉摩笑了。

不論是音樂或文學,作為創作者是共通的。經和解的男女主角,重新找回對創作的愛。他們將愛情產生的衝突與和解,寫成了歌曲〈Way Back Into Love〉。

電影裡,這首歌將交由女歌手海莉‧班奈特(Haley Bennett)所飾演的青春偶像柯拉(Cora)演唱,柯拉被設定為一個具有佛教色彩的動感歌手,歌迷們喜歡她的勁歌熱舞,而她在電影裡是一個反派角色。編導用她來對現狀做了一點嘲諷,小心翼翼、好萊塢式的嘲諷。收到這首歌後,柯拉改了這首歌,但卻是一個可怕的惡改。「在她所謂佛教哲學理念後面,她所真正關心的是收聽率與銷量。」「因為到最後這不過是一個生意。」編導藉由休.葛蘭之口進行了一個小小的批判。

但編導讓柯拉同時是一位具有同情心而浪漫的人,為了讓休.葛蘭能贏回茱兒.芭莉摩的芳心,她答應改回原創精神去演唱這首歌,「儘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還以為達賴喇嘛(Lama)是『llama』(駱馬)」。編導最終還是忍不住開了一點小嘲諷。

不論是音樂或文學,要成為好作品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真誠,真正面對自己而創作。一如《詩經》與世界各地傳唱的民謠,這些作者在創作時,並不在乎自己是否為人所知,而最終,他們的作品流傳了下來。

故宮「貨郎圖」展現宋元清市井生活

▲北宋蘇漢臣〈貨郎圖〉。
第224期
文⊙謝平平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古人以繪畫來描繪生活、心境,以抒發情志,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展出的「畫琳瑯—貨郎圖特展」是另外一種可以觀察市井生活的風俗畫。〈貨郎圖〉與〈清明上河圖〉這二種繪畫類型在宋朝相當盛行,一直延續到清朝,使我們得以窺見千百年前的百姓生活樣貌。

古代交通不便,貨郎身背多種物品,到處兜售。除了風箏、波浪鼓等兒童玩具,還有鍋碗瓢盆、受到婦女歡迎的脂粉髮飾,此外也有他鄉知名酒釀等物,應有盡有,無怪能成為畫家繪畫的主題。

宋朝經濟富庶,庶民生活也多采多姿,不只張擇端的畫作〈清明上河圖〉與孟元老的著作《東京夢華錄》是傳世經典,蘇漢臣(1094~1172年)的〈貨郎圖〉、李嵩(1170~1255年)的〈市擔嬰戲圖〉可說是描繪庶民生活的小品。將貨郎與嬰孩同放在一個畫面中,似乎由蘇漢臣開始成為一種形制,如同〈清明上河圖〉般受人喜愛。

北宋蘇漢臣〈貨郎圖〉

「畫琳瑯—貨郎圖特展」蘇漢臣的作品占有半數,蘇漢臣是宋徽宗宣和畫院的待詔(畫院最高官職),宋室南遷後,又在畫院復職,他的兒子蘇焯亦任畫院待詔;蘇漢臣的老師劉宗古也是畫院的待詔,因此蘇漢臣的人物畫頗有特色,元人評蘇漢臣:「工道釋人物臻妙,尤善嬰兒。」清人評他的〈擊樂圖〉:「一人滿身樂器,二嬰兒撫肩觀其擊樂,用筆清勁,逼似唐人。」

可見蘇漢臣筆下的嬰孩使觀者能感受到其天真活潑,深入人心。不過北宋不只他,劉宗道、杜孩兒(因善畫嬰兒,被時人以孩兒呼之)都是畫嬰孩的高手,只可惜作品在戰亂中散佚,僅留有蘇漢臣較多的作品。

 

南宋李嵩〈市擔嬰戲圖〉(局部)。

▲南宋李嵩〈市擔嬰戲圖〉(局部)。

 

南宋李嵩〈市擔嬰戲圖〉

獲政府定為「國寶」等級的〈市擔嬰戲圖〉作者李嵩是杭州人,木工出身,他的養父李從訓在北宋徽宗時為畫院待詔,南渡後補為散官,依舊畫畫。李嵩受到李從訓的調教,擅界畫,對於人物有獨到的觀察,繪畫線條多元細膩,在南宋光宗、寧宗、理宗三朝中擔任畫院待詔。

〈市擔嬰戲圖〉有許多有趣的鋪陳,如樹幹上寫著「五百件」,再看看貨郎不只架上塞滿物品,頭上、腰上、背上都繫滿要販售的物品,令人心生懷疑:「五百件貨到底有多重?真能背著走街串巷嗎?」不過,李嵩或許只想呈現貨郎帶給民眾的驚奇,而故意使用誇飾畫法,否則,這些貨恐怕都可以把一個人壓垮了。

畫中的貨郎經過某處,引起五名幼兒的驚奇,在婦人懷中的嬰兒邊喫奶、雙眼還瞄向了貨郎,肥嫩的小手試圖去抓取物品。而其中一兒已經攀上貨架,貨郎看似想驅趕,又怕得罪婦人(客戶),只能往回瞄了瞄;其他孩童則在相互討論。該畫人物動作生動,貨品擺放多而不亂,從婦人、嬰兒、貨架、貨郎、攀爬幼兒、其他幼兒,視線有序地繞了一圈,故事已經完成,畫家的布局令人發笑。而嬰孩幼兒後來也成為民間寓意吉祥的祝賀,貨郎這樣的商販形式則一直流傳至今。

 

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局部)。

▲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局部)。

 

清丁觀鵬〈太平春市圖〉

「畫琳瑯—貨郎圖特展」除了蘇漢臣、李嵩的畫作,也展出元人、清人所繪的貨郎圖,元朝貨郎裝備相當齊全,擔架形似今日的小攤販,看起來頗有規模。

而到了清朝,貨郎販售的物品有何不同?不妨看看清人丁觀鵬〈太平春市圖〉,該畫描繪太平盛世之時,過年市集上的擺攤情景,松樹下有數名人士品茶,僮僕忙著煮水烹茶,有紫砂茶壺與青花茶碗。雖是過年採購的南北雜貨,但增加了許多商販,民眾圍著挑選,讓這幅長卷熱鬧異常;當時西方透視畫法已經進入宮廷,丁觀鵬就是向郎世寧學習西畫的一位,一起仔細看看〈太平春市圖〉的不同吧。

 

 

故宮「畫琳瑯—貨郎圖特展」

展期:2021年4月13日~2021年7月13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2、208、212室

綠巨人

▲植物生命力的堅軔令人驚喜。Adobe Stock
第224期
文、攝影⊙劉惠宜
劉惠宜
在山村長大,中學讀音樂班,大學念英語系,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EMBA學位。充滿好奇,勇於嘗試。一雙眼,看著社會百態,直視內心。在典籍與大自然陪伴下,抒寫一篇篇真誠雋永之作。曾任廣播電視記者、主播、節目主持人、業餘音樂演奏者。更重要的是,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我對蒔花弄草向來敬謝不敏。黃金葛種到發白,薄荷枯黑。保證多好養的植物,到了我這兒保證只剩一口氣。我像個風水師背著手在屋子裡踱步,仰觀天花板,俯視地板,天文地理無所不察,但覺敞亮幽潔無障物,莫非──水清無魚?

一日,忽獲野石造型的陶製花器,我掂了一掂,沉甸甸的,放在桌上從各個角度打量,見它渾身盡是無法複製的手做拙趣。心想:在這塊小石頭裡插個一、兩枝花草,可是個新奇的經驗;且這麼淺小的空間,花草應該不出幾天就會陣亡,那可就不是我照顧不周的責任了。

找到免責條款,從路邊不知名的矮樹叢頂端折下一截長著三片綠葉外加一些細芽兒的枝葉。一置入花器,以小觀之,竟儼然山巔拔地而起的蒼然巨樹。這三片葉子架起的蔭涼,足夠為迷你世界裡的人們避雨遮陽。風和日麗的時節,在底下遠觀勝景、撫琴抒懷,或與朋友清談三兩句,雲淡風輕。

擺在室內一個星期,葉子依然又挺又綠。我想大概野生的命比較硬吧,一生下來就得面對風雨,還能不練就一身功夫?尋思,再晒個太陽,肯定加分。早晨端出去,傍晚拉開紗窗一探頭,整株軟軟爛爛,只剩一口氣!

「畢竟沒有根哪!」

我邊嘆息邊拿起這無名屍,正要扔到垃圾桶,一想,畢竟那麼多天過去了,看它能撐多久吧。多一天的生命,總是好。於是縮手把它放回花器。

 

綠巨人

 

隔日起床,睡眼惺忪中走過客廳,驀然一抹鮮活的綠意映入眼角──那不是昨天垂死的它嗎?我驚呼一聲,好像把從鬼門關踅了一趟、心神方定的它也嚇了一跳。

接下來的日子裡,彼此相安無事。

「二個星期過去了,還是晒點太陽吧,畢竟是植物。」我忖度著到底該如何當一位稱職的照顧者。

我把它移到陽台:

「放個半天,總成吧。」

四個小時後,一看,它像剛跑完極地馬拉松全身脫水似的只剩一口氣!我慌了起來:

「我又做錯了嗎?這次還挺得過嗎?」

沒有任何扔棄的想法,我一面自責懊悔,一面顧念著它的康復。

隔日,一睜開眼,趕緊摸到桌邊探視這位命運多舛的室友──它活過來了!重生的昂揚,彷彿不發一語的訓斥。我摸摸鼻子,不置可否。

關於陪伴這件事,一個人孤單,兩個人麻煩。養個三片葉子也能使心中多出幾許牽掛。我遠遠地望著它,懷疑自己的選擇:如果當初對植栽堅持敬謝不敏,沒有開始,就不會有以後,多省心。

歲月悠悠,進入第四個禮拜,我與它總保持著不只一隻手臂的距離。一日,當我遠遠地望著它,赫然瞥見中間的芽竟然長成一片脆綠的新葉!走近一看,見它正怯生生地跟世界打招呼。它看看眼前這個看起來不十分聰明的主人,瞧瞧四面的水泥牆,沒有山風吹拂,不見日月星辰,遑論雨露滋潤:

「難道這就是以後的家嗎?」

而我的疑惑並不下於它呀!打量著這株似乎憑空生長、只喝水的傢伙,難道支撐生命的元素如此簡單?那我生活裡有些「沒有也可以」的想法或物品,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相互猜疑之下,我下意識地又將它搬到陽台,教科書不是說陽光、空氣、水嗎?

「這次晒兩個小時就好。」

不過一個時辰,它像被地痞無賴揍了一頓似的,萎靡不堪。

「我的自以為是害了它,」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就是那個無賴!」

有些人就是犯同樣的錯都不見得能改,需要不只一次的教訓才能學乖。

自此,我將它妥妥貼貼地放在桌上,不再孟母三遷。練琴時,偶一抬頭,就看到斗室裡的這方綠意安詳地靜駐著。

有天我打開水龍頭,往這淺小的孔洞裡加水,不經意拿出一看──它竟然長出了一條細白幼嫩的根!

「難怪活到現在!」我張大嘴巴、驚呼了一聲。

生命的樂章在不為肉眼所見的日子裡已悄然織就,當序曲轟然響起,才驚醒了我這個渾渾噩噩的主人。它是如何為自己的生存做好萬全的策畫與執行?在三次的瀕死經驗裡,它曾動過放棄自己生命的念頭嗎?還是每一次的重返,都更強健了體魄與生命的韌性?又或許,在被我攀折的那一瞬間,人家早就開始盤算該怎麼活下去了啊!

我小心翼翼地將它放在手掌心,像捧著黃金萬兩,生怕折斷了它的命根子。趕緊找來一個潔白寬大的器皿,將它喬遷至此。看著它的根在水中舒展飄盪,苦盡甘來,我不禁感慨地對它說:

「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爭取來的!」

提筆為文時,它已長出四、五條根了。第一條元老洗卻當初白嫩生澀的模樣,膚色黝黑而粗壯,頗具庇蔭後代之勢。徒子徒孫的處境也不復以前老祖宗赤手打天下的篳路藍縷,體質、相貌上都呈富養之姿。而其中一片葉子掉落後,新生代日益茁壯,大有三國鼎立的態勢。

「我真是佩服你呀!」

每每與它照面,讚嘆之情無不油然而生。初相見時,它一度以蒼然巨樹之姿示我,日後才知道以它微弱的身軀而言,其中堅決的意志力卻不亞於大樹。一念之仁與接納彼此的相處,讓我得以見證綠巨人的求生歷程,分享了生命的喜悅與光輝。這麼奇妙的一段旅程,就在案頭,展開。

上班族新常態 「在家工作」作息指南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是如今許多人的生活寫照。Adobe Stock
第224期
李士霆
疫情升溫下,「在家工作」是如今許多人的生活寫照。然而當工作的自由度增加,長時間居處家中,養成正確使用3C 產品的習慣、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維持良好的辦公姿勢等,對於維持健康生活就顯得至關重要。

「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縮寫WFH)是如今許多人的生活寫照。受疫情影響,企業紛紛實施「分流」減少人員接觸,或是讓員工在家遠距辦公。

拜網路科技所賜,國外許多企業釋出更大的彈性,許多工作不見面也能照常會議、進行作業流程。2021年5月,Google執行長桑德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就宣布,員工一週只需要進公司三天,未來也可以申請更改工作地點、全年遠端工作。

不論疫情穩定後「在家工作」是否成為企業新常態,社會上原先就一直存在著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縮寫)族、自由工作者等,他們可以自行選擇辦公環境,擁有高度靈活性的工作形式。但是,引人關注的新課題是:長時間居處家中,對於維持健康作息是否會產生不良影響?

 

在家工作因為不用與同事見面,對於日常的保養也開始怠惰,有的人穿著睡衣一整天,也不再悉心打理容顏。Adobe Stock

▲在家工作因為不用與同事見面,對於日常的保養也開始怠惰,有的人穿著睡衣一整天,也不再悉心打理容顏。Adobe Stock

 

1. 作息混亂:不知今夕是何夕

在家工作省去了日常必須的通勤時間,從匆匆忙忙早起上班的作息中,一下子鬆懈下來,許多人因此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因為不用與同事見面,對於日常的保養也開始怠惰,有的人穿著睡衣一整天,也不再悉心打理容顏,甚至對日子失去了時間感,對於例假日與工作天的界線感到模糊。

古早時候,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給予了身體充分的休息時間。因此,規律的作息之於人的重要性,早有古訓云:「作與日相應,息與夜相得也。」

許多人忙碌的時候,會對打理生活瑣事感到心煩,但其實這些日常的繁忙,正是維持一個人正常運作的關鍵。「有諸形於內、必形於外。」因為工作養成了規律的起床時間,每天例行的保養、對外表的打理,也都是在活絡自己的精神與狀態,是對生活的調適。

建議在家工作者,更要有固定的起床與就寢時間,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品質。

 

在家工作身旁沒有主管與同事的目光,很多人因此常找零嘴、開冰箱。Adobe Stock

▲在家工作身旁沒有主管與同事的目光,很多人因此常找零嘴、開冰箱。Adobe Stock

 

2. 體重增加:不吃正餐吃零嘴

當身旁沒有主管與同事的目光,又身處自己熟悉的舒適環境,是否就因此失去了自制力?工作一籌莫展、心煩意亂時,就起身去找點零嘴、開開冰箱?

這樣不但工作沒效率,零嘴不離身也會導致正餐沒胃口,進而打亂規律的飲食習慣。將一天分為三餐,是為了符合人體消化系統的運作,給予腸胃足夠的時間吸收與休息。

建議在家工作時,可以設定鬧鐘提醒自己正常吃飯,讓每餐之間間隔四至五個小時,晚餐時間最好不要超過9點,夜晚讓腸胃休息,才能保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也提醒不要因為在家工作就常以泡麵、零食果腹,造成體重增加之餘,缺乏均衡營養,也會引發排便不順、氣色不佳等身體警訊。

 

單身租屋族可能連桌椅都沒有,就以簡陋的矮桌縮在床上、彎著腰使用筆電。Adobe Stock

▲單身租屋族可能連桌椅都沒有,就以簡陋的矮桌縮在床上、彎著腰使用筆電。Adobe Stock

 

3. 肩頸痠痛:桌椅高度卡手卡腳

家中未必擁有適合的辦公桌椅,尤其單身租屋族,更是可能連桌椅都沒有,就以簡陋的矮桌縮在床上、彎著腰使用筆電。長時間維持不正確的姿勢、使用不合高度的桌椅,一天下來馬上就會感到肩頸痠痛。

根據「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發布的〈電腦工作桌椅尺寸建議值〉提到,工作中適時改變姿勢才是減少疲勞的好方法,建議添購可以調整高度的桌椅與螢幕,文中也提供詳細的設備高度設定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照。

讀者也可參考早期規範的「三個90度姿勢」,來調整設備高度,讓坐下時,手肘、膝蓋、臀部關節可以大約維持在90度。螢幕上緣應低於眼高,讓臉眼呈正面稍稍朝下的方向,以防止抬頭造成的頸部與眼睛不適。

若短時間沒有條件更換桌椅,那最好每工作30分鐘就起身動一動,平時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若家中空間不足,可以先從簡單的伸展開始,每天花一點時間拉筋,也都能讓緊繃的肌肉得到舒緩。

 

一整天待在家中,無意間增加了使用3C產品的時間。Adobe Stock

▲一整天待在家中,無意間增加了使用3C產品的時間。Adobe Stock

 

4. 3C中毒:滑手機平板、看電腦電視

一整天待在家中,你是否無意間增加了使用3C產品的時間?上班已經盯了螢幕8個小時,在家工作下班後,少了與朋友的交際,是否就邊吃飯邊看電視,沐浴洗漱後又回到床上繼續滑手機、平板直到就寢時間?

總是徘徊在3C產品之間,過度接受螢幕發出的藍光,長期會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建議使用3C產品時,姿勢應正確,切忌離螢幕過近或躺著滑手機。

嚴格遵守「每使用30分鐘的3C產品就休息10分鐘」的原則,佩戴抗藍光眼鏡加強對眼部的保護,或是補充含有葉黃素、茄紅素等養生食品,也都能達到保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