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焦點

全球金融危机 谁是罪魁祸首

全球金融危机 谁是罪魁祸首
全球金融海啸,伤心失望的不只是市场交易员。Getting Images
第24期
方清月

论是天灾或人祸,灾难发生后,总少不了究责之声。这波全球金融大震荡,让欧美等各国央行忙于救灾,而且损失惨重。但央行「损失」的资产,说穿了也就是纳税人的钱被拿去「救灾」了。「冤有头、债有主」,要说追究责任,总得知道谁是祸根。但此波金融危机源自金融、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该负责的还是人类自身。

金融体制提供了环境供一批「天才」挥洒创作,透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和营销,吸引投资人编织一个个美好的「投资理财梦想」。如今,梦想竟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恶梦,除了「上一次当、学一次乖」、「跌倒再爬起来」之外,追根究柢,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人认为,金融界「聪明的」「工程师」发明了拆散、组装公司的游戏,然后再买空卖空,名义上是替企业筹资,实际上则是从中抽取巨额佣金。这些人正是这波金融恶浪的始作俑者。

这些人并没有直接从事制造或是提供服务,而是处理公司的财务来源。在金钱搬运过程中,他们将所有风险推给「别家银行同业」或「企业客户」,而同业之间的互相投资,看来很安全,只有利润,没有风险。

金融工程 无中生有

投资银行业者甚至认为,次级房贷这一类信用较差、利率较高的购屋贷款也是获利来源,利用银行间的相互贷款和转嫁,进行着没人搞得清楚细节的乾坤大挪移,你买我家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我买你家的公司「结构债」,然后再透过世界各地的通路卖给各类投资人。直到有一天猛然一惊:「我们之间所交易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文。」

玩火者自焚,总有出事的时候,最后终于有业者不支倒闭了。但美国联准会和各国央行会出面挹注公帑来「稳定市场」。原来,这些金融工程师们把不值一文的「纸上」金融商品转换为他们口袋里的「实质」金钱后,最后付账的就是广大的纳税人。

这和台湾用「金融重建基金」来挹注资金给因为信用扩张和不当放款,导致坏帐高、亏损累累的问题金融机构类似。用整体纳税人的钱来填补个别「金融大盗」挖出的财务大洞,都是由全民买单。

当然该负责的不只是金融工程师。一些「贪婪的」「投资银行业者」,明知向外界推荐的「避险基金」一点都不避险、「保本基金」都不一定保本,甚且即将幻灭,还能脸不红、气不喘地将风险卖给一些无知、不适合购买的投资人,或许他们才是最该负责的人。他们说服一些投资人购买其实不值一文的金融商品,随着愈来愈多的人买,一再捧高价格、共同分摊风险,只要不出事,这个游戏就可以继续。

 

为求绩效 不择手段

学者将这现象比喻为1902年代末经济大恐慌前夕,银行界像老鼠会般无所不用其极地推销有价证券,让最后一只老鼠承受最大损失的情形。在整个转嫁过程中,除了个人「实质的钱财」损失,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受损更大。因为竟然有这样多的人为了求利,竟然不顾道义,尽管他们「或许」也没料到结局竟是这样。

有人不禁要问,这种生意是可以随便做的吗?没有法令约束吗?如果说是「体制误人」,那么美国前联邦准备理事会主席葛林斯潘显然难辞其咎。着有《葛林斯潘的泡沫:联准会的无知时代》(Greenspan's Bubbles: The Age of Ignorance at the Federal Reserve)一书的弗雷肯斯坦(William Fleckenstein),把葛林斯潘比喻为「又卖酒又做酒测」的人,因为在葛林斯潘担任联准会主席期间,就不主张各国央行打击投机,他认为那将抑制经济成长的速度。可是,当这些投机行为让「投资公司」的资产价值大跌到账面价格以下时,葛林斯潘又不吝于采取降息来拯救它们。

放任投机 葛老被批

另一方面,葛林斯潘长期把利率压抑在1%「荒谬的低水平」,让银行界完全违反专业逻辑,正好是制造房地产泡沫的元凶。而他也支持所谓的证券化——把未来「希望中」的现金流换成当下「大笔、可用」的现金。葛老所制造有利于房地产飙升的大环境,加上拚命促进房屋交易的掮客,关心自己的佣金甚于客户的还债能力,以致于房市泡沫越吹越大。

在各界的指责声中,葛林斯潘坦承,他近年来反对规范某些衍生性金融商品,有「部分」错误。但他当初认为市场会自我管制、私人规范较政府管制更可抑制风险,因而放任金融投机所导致的金融海啸,连他自己都感到「震惊不信」。错误已经造成,事实摆在眼前,可葛老要怎么负责?

这些苦果由广大纳税人、房贷族和贷款银行在承担。如今房市泡沫戳破了,预计未来5年,全美国有650万个家庭将因付不出房贷,房子遭到拍卖。

投资理财 认知不当

那么投资人是否要负责?说穿了,这一场从头到尾,从无中生有的商品创意到「最后一只老鼠」,很大部分是因一个「贪」字,加上「欺骗」和「无知」从旁推波助澜,终于泛滥成灾。「投资理财」是近几十年市场上新的流行词。物欲化的社会,大肆鼓励消费,为了享受现在的消费,把「借钱」包装成「高尚的行为」;为了享受未来的消费,一再灌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要「钱滚钱」赚取「easy momey」……于是各种五花八门的金融商品就一波波袭向世界各地投资人,一些在短期致富者的案例,被拿来作为投资理财的教材,「教」人们如何「投资致富」,实现提早退休、环游世界等各自不同的梦想。

此时此刻,不少人不禁要感叹,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有去无回,业外损失超过本业薪水,提早退休不成,反而被迫得延后退休,甚至举债度日。这种个人对信用扩张、风险控管的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果放大到整个大环境,便成为金融市场、政府的灾难。

虽然全球在近百年来历经了1930年代大萧条、两次石油危机、19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等几次重大经济危机,让各国央行与财政部从中累积了多次的救市经验。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却让各国绷紧神经,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希望避免重蹈美国大萧条期间,导致五分之二的银行倒闭、失业率高达25%的覆辙。

全球央行 连手救市

各国政府和央行展开史无前例的连手救市行动,相关措施包括各国连手降息、提供美元流动性、对银行纾困与担保、银行自组借贷联盟、政府入股银行、提供存款全额保障、成立稳定基金及其他救市与刺激经济方案,牵涉金额高达数兆美元,创新纪录。

虽说银行体系信用危机解除,全球经济困境将可止血,但恐怕还谈不上实体经济的复苏。忧心的美国家庭正尽力调适信贷快速收缩、退休基金面临威胁,以及工作不安稳的情况,而这些都将导致消费者缩减开支。因此经济复苏脚步也不可能太快,因为这次伤得最重的不只是金钱上的损失,而是金融业最根本的原则──信用和道德。

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曾强调,资本主义要运转,信赖是重要的基础。而美国罗斯福总统也曾鼓励美国人:「除了恐惧,我们没甚么好恐惧的。」如今的问题是,金融体系让太多人失望、伤心,要恢复大家对体制的信心,并且重新建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态度,恐怕还要等不少时日。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毛澤東之孫毛新宇信「上帝」?
近日,中共官媒大量報導了毛澤東之孫毛新宇的部分語錄。毛新宇非常關注毛澤東的形象和人們對毛的評價。談到這一問題,他就滔滔不絕:「…
職涯規劃六步驟(之三):自我評估(上)
在上一期的專欄中,我們初步介紹了加拿大滑鐵盧(Waterloo)大學所提供的職涯規劃模型,其中將完整的職涯規劃流程區分成六個步驟,分別是:…
輔導「真假仙」
我準備瞭解一下事情的始末,才詢問家瑋老師班上的小女生第一句話,卻馬上被她嚴肅地堵了回來。她指出我用詞不當,我試著解釋,但是,…
另一種「進口替代」
過去十幾年,台灣平均「名目工資」(即未考慮物價水準因素的工資)成長十分有限,平均「實質工資」(經物價水準平減後的工資)甚至是下降的。事實上…
我與我的中古車
「啥?你花新車的錢,去買中古車!還是小眾品牌!」 望著共事的表弟與同仁疑惑的眼神,原本雀躍的心情,瞬間跌入谷裡。此時我理智起來,…
名人趣味雋語—作家篇
幽默的語言與文字對我有難以抗拒的魅力。有些人講起話來讓人哈欠連連,頻頻看錶;而有些書寫得像真人在你面前演出,活靈活現,令人看得興味盎然。…
孔子高徒子貢 以儒家思想營商
商人,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總是把利益擺在第一位,不顧人情禮義。過去有句俗話說「十商九奸」,更是直接表明商人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的形象。…
減重新寵? 認識椰子油
近年來食安風波不斷,其中2014年爆發的劣油事件,引起人們對食用油的關注。而長久以來頗受矚目的「椰子油」,一直有著正反兩極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