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閣教育

给女儿的人生几堂必修课(序)

给女儿的人生几堂必修课(序)
Getty Images
第99期
婆婆与妈妈

有句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非常正确,没养过小孩的人很难有深刻的体会。另一句老话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就值得商榷,因为有很多父母对子女抱着或多或少的愧疚感,总想要孩子得到最好的,却不知道该怎么教养孩子才最恰当;还有很多父母出发点是好的,最后却把亲子关系越搞越糟。怪来怪去只好怪到学校头上,因为孩子整天都在学校,都是老师没有教好才会如此。其实老师们都背了黑锅,现代的孩子缺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让儿女们短缺了家庭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过错,与老师们无关。

但甚么是「家庭教育」呢?现在的企业主或主管阶层多是四、五年级生,这群人的儿女们有不少也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四、五年级生的父母们都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劫后余生者,也是全球工业化、小家庭化的彻底投入者。大家庭拆解了,双薪家庭从四合院搬出来,搬进公寓里。不少四、五年级生小时候当过钥匙儿,从国小、国中到高中,生活除了学校就是补习班。现在虽然经过教改,四、五年级生的儿女们却一样过着除了学校就是补习班的日子。扣除上学的时间,只有寒暑假以及周末有家庭教育的时间。甚么是「家庭教育」?四、五年级生不明白,四、五年级生的儿女们更不明白。于是宝贵的家庭教育时间,就这么年复一年地从指缝间流失了。

不过,四、五年级生的父母们也许明白,其中有人曾经接受过传统的家庭教育──那些没有被战乱摧毁、被小家庭遗忘、被现代学校教育剥夺了时间的传统教育。这些传统教育对女儿尤其重要,虽然很多人并不明白丢失了这些千百年来的智慧对自己有甚么影响。可是随着耆老凋零,随着现代社会的越加定型化,真正的家庭教育要从哪里找回来?从故宫博物院还是从蒙尘的古书里?咱们就从古迹和古籍里来找找现代的女儿们缺了哪些基本课──给闺阁女儿的教育。

家庭教育原本是身教重于言教,而且因为门户高低不同,量身裁衣的结果,各家女儿所需的家庭教育也就不同。这并不是阶级观念或者门户之见,而是非常平实的生活态度。一个五口之家的闺女,不需学会大宅院的理家能力,却一定要学会柴米油盐,因为嫁娶讲究门当户对,这会使婚姻维持得容易些。

甚么是「门当户对」呢?古代的人家,大门口左右相对的那一组石墩叫「门当」,大门上方的柱形木雕(一对或二对)则是「户对」。门当有避邪作用,户对则是婚丧喜庆时悬挂灯笼用的。门当依着文官武官与官阶不同,与平民百姓人家各有不同形制,而门户的高低更有定制。古时联姻是为了通「两姓之好」,因此讲究门当户对。现代没有了门户之见,差别只在两家的富裕程度,因此现代的门当户对讲究的是婚配双方价值观念是否相同,这个将来会以专篇来谈,现在暂且搁下。虽然不讲古代的门当户对,可是量身裁衣还是差不离的。
甚么是「量身裁衣」?简单地说,每个人都要穿衣,有甚么身材就穿甚么衣裳,有甚么条件就做甚么事,有甚么肚量就吃多少饭菜。当然,人可以心比天高,但就怕命比纸薄。心比天高要有相衬的努力、智慧与付出,否则结果经常就是命比纸薄。因此才女班昭写下的古代女子必读课《女诫》,第一课讲的就是「卑弱」。

人们普遍认为华人社会传统重男轻女,甚么都以男性为先。这男尊女卑早自汉朝时起,早在二千年前就由班昭写下,并影响华人社会长达二千年之久。摆在现代再来讲卑弱,不免被女性主义者批判吧!可是细细思索班昭讲的卑弱,其实深具智慧。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接续兄长班固之手续编《汉书》,有「曹大家」(编按:「家」读作「姑」)之称。班昭之夫曹世叔虽早逝,但曹世叔阳光外向,班昭则温柔婉约,夫妻俩互动契合,他们的婚姻生活可谓美满。班昭讲的卑弱,当以男性的阳刚为前提。这就像是跳双人舞,有进有退,进退有据。摆在现代来说,也可以当成是「好丈夫」的养成秘笈。

如果女子们都懂得「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便难生纠纷口舌;「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儿女自会敬畏父亲慎终追远,如此则「黜辱可远哉」!反之,如果动辄斥骂自己的丈夫,在儿女面前也不留情面,最后儿女也瞧不上自己的父亲,到头来谁也教不动这个孩子。所以说孩子要哄,丈夫呢也要哄。能伏低做小的女子才是有大自信、大智慧的女子。

有人以男女平等来断定现代女性比古代女性幸福多了。是否如此,婆婆与妈妈不敢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的女性比古代的女性辛苦些。古代对女子的一般要求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庭,最高要求是「德言容功」,现代女性却除了生儿育女操持家庭之外还得在职场上和男男女女一起竞争。以前看到裹小脚的老奶奶坐在树荫下缝补衣裳,只觉岁月静好,幸福就像阳光透过树枝洒在身上,摊开手就能盈握满手。现代在职场上与男人一较高下的女强人们,的确不懂卑弱只懂刚强,可是好像没有少掉点泪或少忧点心,甚至有更多糟心事,离幸福越来越远。

女儿们幸福的秘诀会不会藏在那些被我们丢弃、被我们认定为古代糟粕的闺阁教育里呢?(待续)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美中貿易爭論諾貝爾獎得主看得清?
台灣經濟學界和媒體喜歡請外國大學者特別是諾貝爾獎得主來演講,花大錢做這事情當然有其價值,但也會因問的問題不恰當,…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剪影
今年6月21日是廿四節氣中的「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日影最短,白晝最長,陽氣至極,也是酷暑的開始。 當天氣漸熱,…
紋面的太魯閣族武士
  畫面中目光如電、氣宇軒昂的是太魯閣族原住民歌手――伊祭‧達道。他在2007年榮獲金曲獎原住民語歌手獎,得獎後前往世界各地表演,…
香港回憶錄之「樂業安居」(上)
(續前期)我太太的心臟開了刀,身體狀況暫時穩定。我在港大工作,研究中國的改革議題,與我寫的政治評論也是一致的,不至於一心兩用。我在《信報》…
China拆吶?Chinese拆你死?
具有中國特色的「拆遷文化」雖然造成民怨,但也不斷發展出各種具有特色的衍生商品以及新詞彙,包括先前爆紅的網路小遊戲「釘子戶大戰拆遷隊」。近日…
北京300萬枚黑心粽 打工妹曝光
今年6月8日端午節前,大陸《新京報》6月3日報導了首部《粽子國家標準》將進入起草論證階段。新華網4日接著報導,…
迪化街區的歷史風華
找了一個中午時分,和朋友前往迪化街品嚐傳說中的美味小吃。從中山捷運站往南京西路,步行約十幾分鐘,周遭開始出現販賣布匹、織物材料的店家,…
替補爭議的金童玉女:林公公與鼠王芬
今年5月,香港特區政府宣布為防止類似去年泛民(泛民主派)部分政黨以五區總辭再進行補選作為變相公投的事件重演,香港特區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