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古知新

古人消暑有良方

古人消暑有良方
Getty Images
第92期
倪健哲

近年来夏天的温度一年比一年高,最高温持续天数甚至破了往年纪录。冷气、电扇、冰品已成为夏日必备物品;生活中若没有这些东西,恐怕一天也过不下去。那么,在没有电气的中国古代,他们的夏日是怎么过的呢?

冬藏冰块予夏用

每到炎夏,最消暑的食物莫过于棒冰、刨冰、冰淇淋等冰制品了。就算不谙寒性食物的人,至少也会喝杯加了冰块的冷饮。吃冰是夏天的消暑良方,即使在中国古代亦然。

中国古人使用冰块消暑的历史相当早,《诗经.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已经提到了冰块的使用。将冬天结的冰藏纳于冰窖中,待夏日炎热使用,又称「藏冰」。而朝廷甚至有专门管理藏冰事的官吏。

宋书《事物纪原》中记载:「《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邺城旧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宋朝会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务,隶皇城司也。』」

从上述的文献记载得知,冰品管理乃是宫中要事,甚至是一种贵重品。明清时,皇帝还会依照品级赐冰给首都的公务员,从入伏日一直持续到立秋,首都北平的各衙署官员们,依照品级持有冰票,到相关部门领取皇帝颁赐的冰块。清代风土志《燕京岁时记》写道:「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食用冰块消暑也不完全是官员贵族的特权,民间也会以白糖与香料制作刨冰贩卖。所用的冰块都是前一年冬天冰窖收藏的,在夏季取出,用刨子刀具刨削出冰屑,再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这就是所谓的刀削冰,是我们现在常吃的「剉冰」之前身。

古代的消暑设备

炎炎夏日,室内最舒适的莫过于吹冷气了。在古代当然没有这样方便的电器,但是也有室内专用的「空调机器」。

汉代已经有工匠发明大型的室内纳凉装置──叶轮拨风。古代轶事文集《西京杂记》中写道:「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个机器就是在一巨轮上安装七个叶片,操作者摇动手柄使其轮转,效果就如现今的电风扇一般,而且体积又大,可使「满堂寒颤」。这种机器还有以水流带动齿轮的方式运转,节省人力。

唐朝时,还有利用机械将冷水送上屋顶,然后沿着屋檐流下,形成人造水帘,消除外来热气;与现代的空调原理类似。唐代诗人张仲素《宫中乐》诗云:「甘泉将避暑,台殿水光凝」,即是描写这套消暑设备。

除了机械,还有以巧妙的建筑设计来降温。明朝文人高濂所著的《遵生八笺》中如此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在堂室中凿七个井,并覆上盘盖,坐卧之上,阴凉水汽冷却盘盖,可消除炎热,相当科学。

民间避暑小器物

上述的器具建筑虽然厉害,但都是相当昂贵的设备,只有豪门贵族用得起;而老百姓除了搧扇子、吃冰外,也有其他消暑器具。

古代人睡觉时为了更凉爽,除了织草席、编藤枕外,还制作了「瓷枕」。顾名思义,就是以瓷器制成的枕头,其枕面是一层釉,枕中则是空心,不蓄热,冰凉无比。

还有,用光滑精细的竹篾,以六角编法制成「竹夫人」──其形状为圆柱形的竹笼,中空且周围有洞,以其通风之原理取凉。睡眠时置于床席间,可憩臂休膝、吸收汗水,夏日拥抱入睡可消除暑气。若在中空部分置入薄荷叶、栀子花等香草植物,可增添清香怡情之效果,使人安稳入睡、夜夜好眠。

关于竹夫人,还有个趣事:《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薛宝钗曾出一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所指的正是这消暑巧物。

古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器具,避暑方式相较之下显然不够凉爽,然而换个角度思考,古人的避暑技术,大多与自然融合,顺应自然而成,也不会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困扰。今日,想要解决酷暑炎热之苦,与其发明更强力的冷气,不如平顺心境,同时朝恢复生态环境的方向前进,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健腿強膝
人體600條肌肉,大部分集中在下半身,人老腿先老,退化性關節炎最易出現在膝。經由腿膝的保養保健,不但可強筋健骨,…
全球食品大漲 聯合國:糧食危機恐長達數年
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正在飆升。聯合國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一些國家在未來數月可能會出現食品短缺。…
北京繼續阻止香港民主步伐
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就是吳敦義出任行政院長前夕去香港拜會的梁振英)11月17日通過2012年特首及立法會產生方式諮詢文件。…
大自然的毀滅與新生(三)
本專欄從256期開始推出新的系列,由一場乾旱春日下美國紐約州的野火作為導火線,阿丹記錄了其中的毀滅與新生。 上一期的畫面中,…
「綏靖政策」與「惠台政策」的反思
3月17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台灣旅行法》;4月,知名鷹派人物波頓(John Bolton)出任國家安全顧問;…
2020諾貝爾獎得主 女性比例續升
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已全數發布,無論是醫學、物理、化學、數學,到文學與和平,每一位得主對世界都有莫大貢獻。雖然獲獎人幾乎都是以男性為主,…
從毒物興奮效應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新機會
這波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地區的醫療體系瞬間瓦解。緊接著,中國各大城市紛紛採取不同程度的封鎖,世界各國為了防疫,更是下達旅遊禁令,…
電業法三讀通過 日益能源科技打造全台最大商業區太陽能電站
汙染性能源排放加速地球暖化現象,造成的極端氣候,對全世界環境產生惡劣的影響,2016年10月國家地理頻道在全球171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