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大陸

两则广东新闻 折射中国贫富差距

两则广东新闻 折射中国贫富差距
一名广东惠州少妇近日花3.45亿港币买下香港九龙最贵住宅纪录的顶层住宅,引起热议。图为昂贵的香港办公大楼。Getty Images
第88期
金晓刚

贫富差距悬殊在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历来的热议话题。最近中国网络有两则惠州新闻,迅速引发网民们「围观」,仅仅一天时间,新闻跟帖量逾九万条,贫富差距话题再度被拉上台面。

两则新闻道破贫富差距之大

据《广州日报》新闻网消息,广东惠州有17名奴工自一家黑砖窑被救出,其中有三名未成年人、一名智障患者。这些奴工都是从违法中介者手中买来,每名奴工卖价400元,而这些奴工工作3个月酬劳仅有5元。据调查,当地还有十多个黑砖窑。而相关负责人称,出事黑砖窑已存在至少七、八年。

另一则新闻则报导一名广东惠州少妇,近日花3.45亿港币(约人民币2.88亿元、台币13亿元)买下香港九龙最贵住宅纪录的凯旋门顶层住宅。该名少妇称房子是丈夫送给自己的礼物,但她拒绝透露丈夫的身分,并表示他们的富豪程度在内地只算中等。

对于这两则同一天刊登的惠州新闻报导,网友发帖称:「今天的新闻惠州很给力,3.45亿比2元!」还有称:「同一天的新闻,告诉我们惠州贫富差距」。

据中国南方网3月9日消息称,从2010年调查资料反映,中国最低收入组与最高收入组比值为1:6.8。据了解,这项调查抽取了200户家庭,其中20户高收入组,人均年收入为5万元人民币(约22.5万台币),主要来源于工资和经营性收入;20户低收入组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约4.5万台币),主要为工资收入。

贫富差距悬殊在中国日趋严重

在中国,贫富差距严重已经不是个例。有趣的是,中国妇联主席近日曝光,中国「小三泛滥」就肇因于贫富差距。

中国贫富悬殊到底有多严重?尽管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最富10%人口的收入相当于最穷10%人口的9倍,但其他调查数据却远高于这个数字。比如,《华尔街日报》引述中国改革基金会王小鲁教授的独立研究说,中国最富10%人口每年收入接近20,200美元,是10%最穷人口的25倍。《北京晚报》则报导,到2009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40倍。也就是说,少数富裕家庭掌握了绝大多数中国居民的财产。

另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亦指出,中国目前的吉尼系数为0.45。其中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所得或消费的分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所得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而吉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0代表所得完全平等;1代表所得极端悬殊。一般并以0.4为警戒线,超过即表示所得分配不均。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则曾评论称,中国现实中的贫富差距更严重:有钱人不仅购买天价豪宅、名车等奢侈品,扫货一直扫到巴黎的老佛爷和春天百货商场。中国富人的高消费,使中国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但同时中国普通人的消费水平却十分有限,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仅够应付生存所需的柴米油盐和居住、医疗及子女教育,那些富人炫耀的奢侈品,他们恐怕劳动一辈子也买不起。

中国贫富悬殊威胁政治金融稳定

最近中国《财经》杂志刊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的文章,将中国消费的严重不足归于中国人太贫穷。该文将各国平均薪资所得除以该国GDP,进行比较,结果是:欧美最高平均55%,日本53%,澳洲47%,韩国44%,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平均33%,东南亚平均28%,中东平均25%,中国只有8%。郎咸平表示,中国工人的平均工资一小时只有0.8美金,比非洲还低,位列全球最后一名,而中国工人的工作时间却是全世界最长的,中国工人一年的工作时间高达2,200个小时。郎咸平担心,中国贫富分化严重,穷人没有机会翻身,可能导致人民失去上进的希望,开始绝望。

与此同时,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则刊登文章指出,中国的极富阶层由于没有安全感,纷纷将资本和子女转移到海外。《华尔街日报》引述一项调查说,在2,600名受调的中国富人当中,60%表示已经安排或正在考虑去海外经济移民。该报引述美国西北大学中国经济专家史宗瀚(Victor Shih)教授的观察指出,中国超富阶层掌握着大量资源,如果中国富人把财富转移到国外,将会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构成威胁。而且中国高层已经意识到贫富悬殊给政权带来的威胁,北京用于国内维稳的经费超过军费开支就是一项左证。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健腿強膝
人體600條肌肉,大部分集中在下半身,人老腿先老,退化性關節炎最易出現在膝。經由腿膝的保養保健,不但可強筋健骨,…
全球食品大漲 聯合國:糧食危機恐長達數年
受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影響,全球糧食不安全狀況正在飆升。聯合國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一些國家在未來數月可能會出現食品短缺。…
北京繼續阻止香港民主步伐
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就是吳敦義出任行政院長前夕去香港拜會的梁振英)11月17日通過2012年特首及立法會產生方式諮詢文件。…
大自然的毀滅與新生(三)
本專欄從256期開始推出新的系列,由一場乾旱春日下美國紐約州的野火作為導火線,阿丹記錄了其中的毀滅與新生。 上一期的畫面中,…
「綏靖政策」與「惠台政策」的反思
3月17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台灣旅行法》;4月,知名鷹派人物波頓(John Bolton)出任國家安全顧問;…
2020諾貝爾獎得主 女性比例續升
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已全數發布,無論是醫學、物理、化學、數學,到文學與和平,每一位得主對世界都有莫大貢獻。雖然獲獎人幾乎都是以男性為主,…
從毒物興奮效應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新機會
這波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地區的醫療體系瞬間瓦解。緊接著,中國各大城市紛紛採取不同程度的封鎖,世界各國為了防疫,更是下達旅遊禁令,…
電業法三讀通過 日益能源科技打造全台最大商業區太陽能電站
汙染性能源排放加速地球暖化現象,造成的極端氣候,對全世界環境產生惡劣的影響,2016年10月國家地理頻道在全球171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