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Fotolia
第188期
戴士杰
太早创业的六年级生,曾任报章杂志专栏作家,着有《向司机学管理》。曾经忙到有点宅,想离宅出走却苦无头绪。不当老板之后开始探索人生,觉得周三不该加班,周末就该到处看看。如果你也是这么想,一起来探索下班后的花样世界吧。

「周三不加班」专栏写了这么多集,都是在推坑各位抽空培养一个兴趣。这次不一样,这次我要写点东西把大家救出火坑(笑),如果看完你依然觉得奋不顾身想要一试,可别怪我没事先提醒。


这次要谈的主题是「养鱼」。对一个80后出生的孩子来说,你的成长过程,家中有个鱼缸似乎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80、90年代台湾经济好,几乎每个小区都可以看到水族馆,鱼缸更是让客厅气派的关键装潢。再加上华人普遍有水可以聚财;养鱼可以改善风水、避煞的观念,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缸鱼。


家境差点的,养养金鱼、热带鱼,有钱的弄缸海水鱼,或养些珍奇鱼种,像是热带进口龙鱼等。再更夸张一点,就在院子弄个鱼池假山,养养锦鲤。以上这些我都亲身经历过,从家中鱼缸的规模,就可以猜测经济状况是越来越好,还是家道中落。如果客厅只剩一个久没清理的肮脏空缸,那大概是快破产了。


之前一位新加入公司的同事说想养鱼,因为自己工时长,想找个「好照顾又疗愈的宠物」。不过在我解释完接下来要写的内容之后,她就暂时打消这个念头了。毕竟,动物离开自己最适合的生态圈,无论怎样照料,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养鱼和之前我推荐的所有兴趣都不同,因为关乎一条或数条生命,如果你是因为寂寞,去跳探戈还比较容易得到温暖;如果你有养鱼、或是打定主意要养,我想,至少有一些正确的观念,比较不会伤害无辜的生命。先声明,我非鱼类专家,就是分享一些入门经验而已。


1. 认识硝化系统:

如果你有养鱼却没听过这个词,真替你的鱼捏把冷汗。简单地说,鱼缸里面有所谓的硝化细菌,会分解鱼类的排泄物,尤其是处理排泄物中不利鱼体健康的有毒物质。


我们过去常听说「喂鱼把鱼撑死了」,其实多半是鱼被自己的排泄物毒死了。为甚么会毒死呢?就是因为你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硝化系统,可能把鱼拿回来就急着大量喂食,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细菌的生态系统。


2. 缸与鱼的数量:

请发挥你的同理心,鱼是吃喝拉撒都在一个地方的生物,养在小缸的鱼真的很可怜,如果你用动画里那种圆形小缸养鱼,在意大利直接是违法行为。就像你如果可以住百坪豪宅,是不是很爽?鱼也是这样,而且空间大、鱼口即使稍微多一点,也不至于产生太大的生态震荡。如果发生霸凌现象,也有躲避的空间。买鱼时切记不要一次买到位,先买一条撑一个月,证明系统稳定之后再添加新鱼比较合适。


3. 好的过滤与打气系统:

好的过滤系统可以培养细菌、让水质保持稳定(水质太营养或太干净都会有问题),氧气充足也可以让鱼类的抵抗力较强,是不该省的两笔钱。


至于要不要铺底砂还是裸缸饲养则见人见智,裸缸看起来空荡荡但是好清理;铺底砂可以种植水草(美观,鱼类饿了也可当备用粮食)、生态系统也更加稳定,但由于没有地方可以长硝化菌,只能靠过滤器培养,打扫起来麻烦,要用洗砂器吸走沉积于底部的残饵或粪便,偷懒的话水质会不知不觉恶化,打扫得要更勤快。另外,添购少量的螺类,牠们可以在水质太营养的时候把藻类吃得一乾二净,长相也十分可爱疗愈。


现在经济差,许多水族馆都纷纷倒闭。我居住的地方在民权东路底,算是台北硕果仅存的水族街。如果你还是想挑战,不妨去那里逛逛,并且找一些可信任的店家传授你饲养的正确知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北京繼續阻止香港民主步伐
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就是吳敦義出任行政院長前夕去香港拜會的梁振英)11月17日通過2012年特首及立法會產生方式諮詢文件。…
杜文正「裝飾」人文空間
從紐約到台北,從東京到北京,大城市從文化到政治,各有異同。但大都市的一個最大共同點,就是都有成群的摩天大樓——從杜拜的哈里發塔,…
他們,為何選擇扶輪?
談起扶輪社,一般人膚淺的印象是──這是一群「有錢人」參加的社團,是老闆們交際聯誼,行有餘力捐錢做公益的組織。事實並非如此。在其中,…
「五一」遇寒流 各方「看空」中國房市
今年「五一」期間,中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樓市降溫跡象明顯。《經濟參考報》5月6日報導,樓市銷售旺季的「五一」遇冷,…
遊高美:風車草海 候鳥招潮蟹
送走了寒冬,又是春暖花開時節,公園的綠草地上,兩隻白色粉蝶正快樂地追逐飛舞,和煦的微風帶著淡淡的青草香,輕拂臉龐。躺在草地上,…
研究發現:帳戶少有利控制開銷
如果你真的想要控制你的消費,就應該取消額外的支票和儲蓄帳戶,把它們合併到一起。 傳統的想法是,有多個活期儲蓄和支票帳戶有利於存錢,…
古拉格肯定會再發生
美國《華盛頓郵報》女專欄作家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2003年出版的專著《古拉格:一部歷史》(Gulag:A…
在海天之間──澎湖行(下)
旅程中,問路,是家常便飯。 ▲馬公市鐵線里公共藝術造景。劉惠宜攝影 「阿婆,請問一下,聽說這裡是景點,請問是要看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