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味深焙香醇咖啡 感受萬華新舊交融的魅力(下)

▲充滿懷舊氛圍的「如固咖啡」。
第217期
文、攝影☉楊櫻淑

 

「如固咖啡」創立於2015年。

▲「如固咖啡」創立於2015年。

「如固咖啡」店內一隅。

▲「如固咖啡」店內一隅。

 

延續上一期的內容,本期繼續帶大家在萬華跑店。溫馨提醒:今年「萬華老城咖啡香」活動只到11月14日,如果發現中意的店家,千萬別猶豫,立刻手刀衝一波,留下美好的回憶吧!

如固咖啡:懷舊氛圍 專業加持

時近晌午,走過即將甦醒的西門町,推開木門,一個將昆明街上漸起的雜沓屏除在外、自成一格的迷人空間陡然現身。地面上一排打著燈的花磚好似路標,指引訪客前往一探究竟;深褐色的木桌與皮椅氣質出眾,昏暗的光線舒適愜意,意圖使人久待。仔細觀察客群,發現除了喜愛咖啡的年輕人,也不乏呼朋引伴的年長者,想來是因為懷舊的氛圍吸引了老靈魂吧。

「如固咖啡」是由獲獎無數的烘豆師王詩如與咖啡師侯珍微於2015年共同創立,兩人輝煌的經歷在牆上洋洋灑灑地羅列著,讓人無法不將目光投注。品一口咖啡,搭配輕食早餐,即使無人可攀談,一個人發呆的時間也可以很幸福。

 

廣州街上的「凝視咖啡」有著明亮新穎的外觀。

▲廣州街上的「凝視咖啡」有著明亮新穎的外觀。

眼鏡度數不夠了?來配鏡順便喝杯咖啡吧。

▲眼鏡度數不夠了?來配鏡順便喝杯咖啡吧。

凝視咖啡與青商眼鏡,另類的異業結合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色。

▲凝視咖啡與青商眼鏡,另類的異業結合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色。

 

凝視咖啡:異業結合 嶄新獨特

一整片明亮的落地窗、理性的深藍色與柔和的黃色交融,廣州街上的「凝視咖啡」呈現的是現代風格。推開超大咖啡豆造型的門把,乍看貌似普通咖啡店,然而再往裡瞧──居然出現各式「眼鏡」!

原來,這裡是咖啡店結合眼鏡店的複合店,夠特別了吧?想要喝咖啡順便物色眼鏡,還是配眼鏡順便享受咖啡,隨興自在就是最典型的「萬華style」。時值暑熱尚存、陰晴不定的初秋,當我們在店裡舒服地放空時,天色倏地暗下,大雨灑落,看著外頭人們倉皇奔躲的身影,突然感到慶幸:還好有咖啡店。無論是濡濕的軀體,抑或寂寞的心靈,只要有溫暖香醇的咖啡,相信一切都能被撫慰……

 

「時報本鋪」門口的對聯令人忍俊不住。

▲「時報本鋪」門口的對聯令人忍俊不住。

「時報本鋪」店內角落的活版印刷機。

▲「時報本鋪」店內角落的活版印刷機。

一個個鉛字,訴說著台灣印刷業的興衰史。

▲一個個鉛字,訴說著台灣印刷業的興衰史。

 

時報本鋪:飽覽群書 身心滿足

和平西路三段上,「時報本鋪」正對龍山國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口的對聯:「書出不去,人進不來。一年四季皆淡季,店員常比客人多。」橫批:「門真的沒壞」,讓人忍俊不住。如此自嘲除了幽默感十足,同時也將書店經營的困難與辛酸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副於2019年貼上的對聯在當時甚至登上報紙頭版,也讓「時報本鋪」一砲而紅。此處以物美價廉的回頭書為主,供愛書人在成排書架上流連揀選。點一杯爐鍋手沖咖啡,挑一本好書,浸淫其中的時光難能可貴。

除了書籍,店內角落還有一台現今難得一見的活版印刷機以及眾多鉛字,訴說著台灣印刷業的興衰史。在全盛時期,萬華曾有高達三百多家印刷廠,而這台運轉了40年的印刷機,原本差點被當成廢鐵回收,幸好保存了下來,才能讓人們再度認識紙本書上每一個印刷字的溫度與重量。

 

「八坪大」有著豐富的藏書,其中又以漫畫為大宗。

▲「八坪大」有著豐富的藏書,其中又以漫畫為大宗。

隆昌街裡的「八坪大」小巧舒適。

▲隆昌街裡的「八坪大」小巧舒適。

 

八坪大:隱身巷弄 小巧舒適

午後,走進蜿蜒曲折的隆昌街,這條舊名「新起街」的小巷直通西門町,據傳為清代械鬥時同安人落敗的逃亡路線。而就在其中一個毫不起眼的轉角處,赫然冒出了咖啡店,那就是「八坪大」。

環視店內,架上滿滿的書籍任君取閱,最特別的是分類仔細,例如台灣創作者、圖文書等,其中又以漫畫為大宗──原來,八坪大的三位老闆,全都來自動畫界!在在說明了「斜槓」正夯。

透過玻璃大門看向外頭,不時出現悠閒散步的居民、自有節奏的腳踏車、呼嘯的機車等,都在此處拐彎而過。如此畫面生動流暢,彷彿電影裡的經典一幕,這才明白小店立足位置絕佳的地點,而客人則宛如入坐影廳的VIP席。

凝凍的樂章

▲午後的校園。
第217期
文⊙劉惠宜 攝影⊙朱孝權
劉惠宜
在山村長大,中學讀音樂班,大學念英語系,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EMBA學位。充滿好奇,勇於嘗試。一雙眼,看著社會百態,直視內心。在典籍與大自然陪伴下,抒寫一篇篇真誠雋永之作。曾任廣播電視記者、主播、節目主持人、業餘音樂演奏者。更重要的是,還燒得一手好菜呢!

一直很喜歡校園,除了綠地花樹,更因為那相對單純的氛圍。假日,偶然走進淡江中學,更覺校園之美。

相較於山下老街令人眼花瞭亂的商店與洶湧的人潮,校園,以自己獨特寧靜的風格存在,像一位安靜哺乳的母親。圍牆內的莘莘學子,終將離開青天白雲下的搖籃,步出柔軟的如茵綠草,踏上堅硬的柏油馬路,投入不再由得自己的複雜世界。

這日,校園裡只遇見一位拿著手機輕手輕腳拍照的遊客,其餘皆是到校自修的學生。她這裡看看,那裡拍拍,仰頭、俯身,凝望、掃視,整個人發散著無聲的驚喜。關於「美」這件事,大抵人同此心。

走進校門,左側的綠林祕境即吸引了我。映入眼簾的排灣族石板屋,訴說著學校與原住民族深厚的淵源。馬偕博士1872年在淡水登陸後,進入平埔族居住的大社、內社,其中巴宰族嘹亮高亢的歌聲,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路的記載,集結成《福爾摩沙紀事》一書,高山部落的語言與生活習慣涵蓋其中。淡江中學,即由馬偕博士的兒子偕叡廉創辦。

 

3

▲台灣農村文物館。

 

走過綠意盎然的小徑,一座雅致的四合院式紅磚洋樓亭亭玉立,這裡是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校」,前身為「淡水女學堂」,招收平埔族與漢人。這些由教會推薦而來的學生,身著二十世紀初的褲裝與細布條簡單鑲邊裝飾的長衫,打破拋頭露面的禁忌,帶著女兒、媳婦與舊時代黑鴉鴉的疑惑,翻開潔白的書頁,一個個的方塊字搭起通往新世界的階梯,朗朗的讀書聲與清亮的歌聲響徹雲霄。抬頭看看天,原來天空這麼廣闊,世界這麼大!下課時分,她們或促膝於走廊上的木椅絮絮私語,或以天足在草地上嬉戲奔跑。

 

2

▲八角塔。

 

跑著跑著,跑進了全新的人生篇章。她們的兒孫輩循著前人的步伐,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流裡成長。約四十年後,校園裡多了一個美麗的去處──八角塔,這座三合院式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的寶塔和西方拜占庭式,前方兩座八角型衛塔,中間是筆直的椰林道。

 

1

▲教室廊前。

 

漫步在這一區,陽光射入成排的拱門,廊內白牆下的柱影將走廊區分成塊,像一節節歷史的車廂。走過清代、日治時期與民國,不論經歷過多少振盪、衝擊,在如此靜謐的午後,耳畔,只是徐徐的清風。

暖和的草皮上幾棵椰子樹的細影搖曳,八角塔,在藍天之下顯得如此典雅,像凝凍無聲的音樂,織就著學府專屬的樂章。

「難怪電影會選擇在這裡取景。」我心裡明白了。

千湖之路 一個人的極地日記Day3

▲途經Innajuattoq Hut山屋。
第217期
文、攝影⊙方世宇
來自府城台南,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大學開始熱衷旅行,從俄羅斯冰箱到埃及烤箱,從伊斯蘭世界到古馬雅文明。不是很在意享受一頓美食、住上豪華旅館,卻執著多走一步路、多看一眼風景。2016至2017年間完成為期319天的拉丁美洲18國旅行,2018年完成為期82天的登山徒步旅程,登上南美洲、非洲及歐洲最高峰,曾造訪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以及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基地營。

 

陽光灑進帳篷,一早準備啟程。

▲陽光灑進帳篷,一早準備啟程。

 

早上8點整,收好帳篷,啟程上路。ACT(Arctic Circle Trail,北極圈步道)少有陡坡,撇開長程負重,其實是相當好走的路線。

 

一路上可見北極圈步道四大植物之一圓葉樺。

▲一路上可見北極圈步道四大植物之一圓葉樺。

 

爬上了一個隘口,遠遠就看到一群馴鹿,但馴鹿通常會在被你發現之前就先發現你,即使隔得很遠,只要腳步稍微動一下,牠們就會跑走。植被以ACT四大植物之一的圓葉樺(dwarf birch)為主,紅色和橘色是主體,混合黃色和綠色,看了很多天也不會膩。

 

路上景緻。

▲路上景緻。

 

在平坦的步道上走了一段路,不知道經過了幾個湖泊。終於,眼前出現一條長而緩的下坡,通往一座巨大的湖泊。湖泊直徑超過2公里,湖中有一座岩石島,後方則是崎嶇的Taseeqqap Saqqaa山脈。步道一路通往湖的北緣,有一座山屋就在東北角。開闊的視野容易讓人低估距離,再加上令人陶醉的景色,這段路走得比想像中還要久。中午12點半左右,我抵達湖邊的山屋。

下午天氣稍微轉陰,不過還是看得到藍天。ACT一路上長滿了岩高蘭(Crowberry),中文看不出是什麼東西,但英文有個「berry」字根,就知道是一種莓果。只要認得這種果實,在ACT上就不怕餓死,因為它的數量「有夠多」!如果願意卸下背包,有耐心慢慢採集,再拿去湖邊沖洗,每天都能夠吃到新鮮莓果。

 

沿途遇上的登山隊伍。

▲沿途遇上的登山隊伍。

 

接著爬上落差約150公尺的高地Iluliumanersuup Portornga,平均高度約海拔450公尺。算是今天最佳美景,回頭看是群山環繞的湖泊,還有左前方Taseeqqap Saqqaa山腳下的湖泊,居高臨下,非常壯觀。

走了一段,路面突然變得很大條,寬到連車子都能夠通過,原來這段推土機推出來的詭異路面,是為了輸送大型機具,以便修築上游的水壩開發的。這段3公里的下坡讓我走得很痛苦,背上的重量讓我的膝蓋開始疼痛。

 

▲每隔一段路就會見到石標,通常堆得很高,讓人遠遠就能看見。

▲每隔一段路就會見到石標,通常堆得很高,讓人遠遠就能看見。

 

因為下坡的關係,走得比想像中還要久,再加上我想要挑步道走,天漸漸暗後,有時沒找到明顯的路而走了一些冤枉路。待我抵達Eqalugaarniarfik山屋時,已經9點46分了。天已經暗下,好在Eqalugaarniarfik Hut一個人都沒有,我不用躡手躡腳地做每一個動作,可以獨享4張大床,居然還有一件毯子。背了2.5公斤的水下來還是值得的,可以盡情煮泡各種乾燥飯、甜湯,還有奶茶,不用擔心水不夠。

夜裡,外頭開始飄雨,我躲在被窩裡努力按摩著膝蓋,希望明天可以趕快好起來。(未完待續)

小資女孩 省錢圓夢術

第217期
文☉楊櫻淑 圖☉Adobe Stock
近年來,職場上吹起一股「小資女孩」風潮,什麼是小資女孩呢?一起來認識這個新名詞,並了解她們為了實現夢想的省錢生活術吧。

9201

 

所謂「小資女孩」,指的是已有些社會經驗(工作經驗三到五年左右)的年輕女性,收入穩定,有一點儲蓄,除了經濟獨立,也懂得善待自己,不會隨波逐流,她們在能力範圍內享受人生,追求豐富的生命體驗,並朝著夢想邁進。

2011年的偶像劇「小資女孩向前衝」,女主角沈杏仁是百貨公司營業部專員,認真工作的她努力存錢,希望能買一間自己的房子,將母親接來同住。雖然生活開銷不成問題,卻也無法任意揮霍,這就是小資女孩的寫照,在大環境普遍低薪的情況下,該如何做到維持基本生活品質,卻仍能保有安定的經濟能力呢?

聰明的女孩千萬不能當個及時行樂的「月光族」,存款除了應付不時之需,更是達成願望的基石,但也沒必要餐餐吃泡麵這般勒緊褲帶地節省。以下是幾個讓戶頭充實有料的小祕訣:

 

9203

 

勤於記帳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可以選擇筆記本、電腦Excel表格或手機App等各種方式來記帳。建議即使不能每天,至少兩天記一次,因為三天以上的消費若無單據,回想起來相對困難,到時帳對不起來就可能黯然放棄,相當可惜。開源與節流同等重要,經常檢視自己的花費,看看是否有過多不必要的支出,記帳雖是個小動作,卻有著大大的助益。

例如每天早上去超商買的那杯咖啡,如果改成自己買咖啡豆來研磨或濾掛包沖泡,至少可以省下幾十元;工作很辛苦,和友人吃頓四、五百元的大餐犒賞一下自己不是罪過,但是否可以一週一次就好呢?

 

9301

 

多比價不吃虧

平時可以養成收集各大賣場或超商優惠情報的習慣,尤其是自己經常購買的品項,如果當下沒折扣,若非急需可先忍一忍,待日後店家推出特價時再下手也不遲。再者,平常總是在這家以原價購入,下次不妨換一家試試?貨比三家不吃虧,說不定會發現原來總是買貴了。

也可以自行歸納各類產品進行特賣的時間點,例如開架彩妝全面折扣、生理用品大特價多半落在何時?以及鎖定服飾店的換季出清,還有年底各大百貨公司的週年慶,按照必要程度等優先順序列出購物清單,並排定採買日程,備好回饋最多的信用卡,還能換取贈品,省時省力又不至於大傷荷包。

 

9303

 

設置存錢筒

說到存錢筒,是不是想起小時候那個最後裝滿銅板、沉甸甸卻閃閃發亮的小豬撲滿?其實,長大了也可以繼續存入自己的「夢想基金」。在床頭擺個可愛的存錢筒,平日隨手將身上的零錢投進去,即使一天10元、20元,也是積少成多。不喜歡錢包裡滿是叮叮噹噹的零錢,總是想辦法花掉?此時存錢筒就能派上用場,也可以順便減少不必要的小額支出,一舉兩得。

 

9302

 

整理皮夾、錢包

認識這樣的女孩嗎?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皮夾裡卻是一團亂,發票、單據到處塞,每當要用優惠券時永遠找不到……現在就開始改變吧!建議將拿到的鈔票好好攤平後再收入皮夾,不常用的會員卡、集點卡等抽出來另外存放,每天整理拿到的發票等,都是讓皮夾井然有序的小撇步。有一句話說:「你怎麼對待錢,錢就怎麼對待你。」珍惜每一張經手的鈔票與硬幣,相信也能更謹慎地使用它們。

人人都有第三隻眼?

▲科學家發現人類存在第三隻眼。Adobe Stock
第217期
青蓮

我們知道「天眼」(或稱第三眼),是來源於神話故事。民間家喻戶曉的二郎神,就擁有天眼。但科學研究發現,人類曾經的確擁有第三隻眼,這隻被醫學界認為是退化的眼睛,科學上稱之為「松果體」。

根據傳說,在遠古時代,人類的天眼都是開著的,當時的松果體不在腦內,而是長在眉心,這隻眼睛具有內視、透視、微視和遙視功能,所以人人能看見異次元的情景。

傳說中的「第三隻眼」

根據馬雅人的記載,人類的歷史分為五個太陽紀,第一個太陽紀就是馬特拉克堤利(MATLACTIL ART),是一個超能力文明。在這個文明中的人類,男人身高1公尺左右,擁有三隻眼睛。有的具有預測功能,有的具有強大的殺傷力。而中國的著名古籍《山海經》中,也記載史前人類擁有三隻眼睛。《山海經‧海外西經》中,奇肱之國的人是一臂三目,即一條手臂和三隻眼睛。這應該是三隻眼說法的最初來歷。

《呂氏春秋》中說老子視物可以不用眼睛:「聖人視於無形。」在《列子》中,老子的徒弟亢桑子說自己得老子傳授,可以視而不用目,如果有人來找他,即使身在八荒之外,也猶如近在眉睫之內。

《史記‧扁鵲列傳》中記載,神醫扁鵲具有「視人五臟顏色」的能力。他具有天眼,能透視人體,所以能看到還未到表面的病。

現代人沒有「天眼」?

很多人認為,這些記載不過是神話故事。否則,為什麼人類現在沒有了這隻眼睛呢?其實具備天眼功能的人現代也有。

根據俄羅斯《真理報》(Pravda)2004年1月的報導,俄羅斯有個小女孩叫娜塔莎,她的雙眼具有透視功能,可以看到患者體內的器官,並能診斷出病人體內細胞中的疾病。娜塔莎對記者說:「每一個患病的器官都會發出一些衝力,一種生物波,而健康的器官則做不到這一點。」進一步的測試完全證實了娜塔莎的判斷,她可以透視人體內部的器官,看到其中有病的部位。

隨著解剖學的發展,科學家解剖人體時震驚的發現,人的前額部位,雖然沒有眼睛,但是卻有著眼睛的全部結構。科學家推測,人類在遠古時期曾經有過第三隻眼睛,只不過隨著人類的進化而逐步退化。

不但是人類,動物也有這種看不見的眼睛。希臘古生物學家在研究大穿山甲的頭骨時,在它的兩個眼孔上方發現了一個小孔,這一小孔與兩個眼孔成「品」字形排列。經過反覆研究,證實這個小孔是退化的眼眶。這一發現轟動了整個生物界,此後,各國的生物學家紛紛加入研究行列,各項研究結果表明,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動物,都有第三隻眼睛。

現代醫學研究將這隻退化的眼睛稱為松果體,並認為松果體就是神祕的「第三隻眼睛」所在之處。

令醫學界不解的是,人們發現在第三眼的組織結構中含有鈣、鎂、磷、鐵等晶體顆粒,但剛出生的嬰兒根本沒有這種奇怪的、被稱之為「腦砂」的東西,在15歲以內的孩子中極為少見,但15歲以後「腦砂」的數量開始逐年增加。奇怪的是,在第三隻眼中有那麼一小堆沙子,竟絲毫不會影響它本身的功能。

消失的「神通」

松果體的真實存在,證明「第三隻眼」曾經是人類自身具備的功能。或許隨著世世代代輪迴,生命的能量越來越低,天眼的功能也開始喪失,「第三隻眼」逐漸從顱骨外轉移到了腦內,成為了隱密的「松果體」,曾經人人擁有的天眼,也變成很少部分人才擁有的「神通」。

了解了這一點,今天的人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遠古時期的先人們,能夠看到人體的經絡,疾病的發生,更高級的能看到氣候運行和天體運行的規律,理解《易經》、《黃帝內經》等書中包含的高超智慧,為何令現代科學也難於望其項背。

雖然現代人失去了天眼的功能,但宗教界及修煉界認為,人們可以通過靜心、冥想、練氣功、打坐等方式,啟動自身能量之後,就可以發揮作用。

馬雅傳說之「彩虹戰士」

▲馬雅人是古印第安人的一支。馬雅文化中,人們普遍知道馬雅預言、馬雅曆法、水晶頭骨。Adobe Stock
第217期
青蓮

1995年11月,在馬雅土著部落長老的一次聚會上,瓜地馬拉的馬雅長老宣布:「彩虹戰士」(Rainbow Warriors)就要誕生!他們將通過非暴力的激烈鬥爭,最終制止地球的毀滅和解體。

馬雅人的古老預言

馬雅人(Maya peoples)是古印第安人的一支,他們世代相傳著一個古老預言。預言說:淺色皮膚的人將乘著帶白色大翅膀、如同巨鳥一樣的巨大木舟從東面的海上來。船上下來的人也像大鳥一樣,但他們有兩隻不一樣的腳。他們的腳一隻像鴿子腳,另一隻像鷹爪。像鴿子的腳代表了和平、慈悲和美好的信仰,而像鷹爪的腳則象徵貪婪、物欲、技術力量和好戰的性情。

很長一段時間,鷹爪占據了人類世界,人們無休止的追求對物質的欲望,使得地球上到處是廢水、廢渣,空氣中烏煙瘴氣,本來可以清潔地球的雨水也帶上了毒素,鳥兒從天空中墜落,魚兒翻起肚皮浮上水面,森林整片地死去。

就在這時,東方出現了新的曙光,「彩虹戰士」誕生了。他們繼承了祖先的精神,頭腦中有智慧的光輝,心中有慈悲的力量,不會傷害任何生命。通過非暴力的激烈鬥爭,最終制止了地球的毀滅和解體,歡樂祥和的黃金時代終於來到人間。

彩虹戰士就要誕生

對神祕的馬雅文明,人們關注最多的是世界末日以及水晶頭骨的傳說,卻很少有人知道「彩虹戰士」的預言。英國電視製片人克利斯‧馬頓(Chris Morton)與凱瑞‧路易斯‧托馬斯(Ceri Louise Thomas),因為追蹤報導一個來自中美洲叢林古廟廢墟裡的水晶頭骨,歷盡艱辛,終於尋訪到了馬雅部落。更機緣巧合的是,他們遇到了馬雅所有土著部落的長老集會。

當傳說中的十三塊水晶頭骨全部出現在世間後,美洲的土著人部落按照馬雅人的「聖曆」,在瓜地馬拉舉行了一次儀式莊嚴而盛大的集會,馬頓與托馬斯有幸見證了這場意義非凡的聚會。

為了這次聚會,古代馬雅祭司的直系後裔、瓜地馬拉的馬雅長老唐.阿萊堅德羅.希利洛.佩雷.奧斯拉吉(Don Alejandro Cirilo Perez Oxlaj)花了六年時間籌備。聚會上,唐.阿萊堅德羅告訴大家,現在是我們的祖先回來的時刻。現在是我們的智者們回來的時刻。這智者就是你們每個人:「祖先留下的預言說,有一天人類將重新走到一起,相親相愛。這個時候就是現在。彩虹戰士就要誕生!」

人類需做出正確選擇

1997年,馬頓與托馬斯出版了《水晶頭骨之謎》(The Mystery of the Crystal Skulls)一書,書中記錄下了關於「彩虹戰士」的描述:「我們不必分離,因為我們本為一體,我們不分膚色、階級、信仰共同前進,像彩虹的七種顏色一樣團結在一起,全人類皆兄弟姐妹。我們必須尊重我們生活的地球,尊重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如果人類做出正確的選擇,世界將進入一個新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時代。」

書中寫道:「在這個輪迴結束、下個輪迴開始之時,古老的知識將回到人間,具有特殊天賦的人將誕生在人們中間。這時人類中將出現有特殊通靈能力的人。」「不僅那些具有特殊天賦的人,整個人類都肩負著迎接新時代到來的責任,所有種族和所有信仰的人們聯合起來,每個人都要努力確保人類做出正確的選擇。」

「那些追求精神造詣的人們成了彩虹戰士,他們肩負起了教育他人的重任,雖然大災難在所難免,這些充滿靈性的人們還是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使災難會因此而減少,即使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一切,至少可以減輕它們的後果。」

「來自所有民族、所有文化、所有地區和所有國家的彩虹戰士,走向世界各地,撒播光芒。他們繼承了祖先的精神,頭腦中有智慧的光輝,心中有愛的力量。」世界最終會因為「彩虹戰士」的出現而改變。

既然1995年的時候,馬雅長老就宣布「彩虹戰士」誕生了,那麼他們在哪裡?或許,在此大瘟疫肆虐之際,那些一直與邪惡勢力進行著非暴力、平和卻不屈鬥爭的人們,就是真正的「彩虹戰士」。

2020諾貝爾獎得主 女性比例續升

▲法國學者夏彭提耶(左)和美國學者道納(右)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全為女性的組合。Getty Images
第217期
萬厚德

本年度諾貝爾獎得主已全數發布,無論是醫學、物理、化學、數學,到文學與和平,每一位得主對世界都有莫大貢獻。雖然獲獎人幾乎都是以男性為主,但近年女性獲獎趨勢持續上升;在國別上,仍以美國為最大贏家。

女性獲獎數提升

據歷年統計,聲譽卓越的美國名校科學家始終是歷次獲獎數最多者。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共計710名研究人員單獨或與他人共同獲頒諾貝爾獎。其中,在美國出生而具美國籍人士占比達35%;若計入其他國籍人士在美國的研究成果,且於獲獎時與美國的大學有所關聯者,比例高達57%。而在美國大學中,又以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累計獲得38座諾貝爾科學獎項居冠,其次是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33座。

女性獲獎人數僅及6.2%,但比例穩定上升,由2000至2009年的9.2%增至2010至2019年的11.1%。本年度有4名女性獲獎,其中,法國學者夏彭提耶和美國學者道納榮獲化學獎(見下文),是諾貝爾科學獎項首度頒給全為女性的組合。

以下為各獎項獲獎摘要(資料來源:《中央社》)。

醫學獎─發現C型肝炎病毒

獲獎人:阿特爾(Harvey J. Alter)、萊斯(Charles M. Rice)、賀頓(Michael Houghton)

獲獎內容:世衛估計,全球有超過7,000萬人感染C肝,每年造成約40萬人死亡。C肝雖然不像B肝一樣有疫苗可預防,但已有新藥可以治癒,這都要歸功於發現C肝病毒的專家,了解C肝致病機轉,讓C肝病毒可以進行高敏感度血液檢測,消除許多地區的輸血後肝炎,並有助於後續藥物研發,有效防範感染後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大幅改善全球健康。

物理獎─探索黑洞奧秘

獲獎人:潘羅斯(Roger Penrose)、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吉茲(Andrea Ghez)

獲獎內容:潘羅斯於1965年利用數學模型證明黑洞能形成,且沒有任何東西能逃離黑洞,即使光線也不例外。他與已故物理學家霍金發表「奇點定理」,證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根策爾和吉茲透過觀測驗證理論,找出黑洞存在的證據,兩人同時研究出影像穿透與校正方法,促使天文界於2019年4月揭露史上首張黑洞照片。

化學獎─DNA剪刀

獲獎人:夏彭提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道納(Jennifer A. Doudna)

獲獎內容:兩人致力於研究如何以細菌的Cas9酵素,加上一段與DNA互補的引導RNA,成為一把DNA剪刀,精準剪下DNA片段。2011年兩人對DNA剪刀重編碼,以便在預定位置切割任何DNA分子。此一基因編輯技術能改變農作物的遺傳密碼,大幅提高農作物的抵抗力,並催生出新的癌症療法,以及有效治療遺傳性疾病。這也是諾貝爾科學獎首頒給全女性組合。

文學獎─改變與重生的詩作

獲獎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uck)

獲獎內容:她的12本詩集作品精準且敏感地描繪孤獨、家庭關係、離婚及死亡,也常常借用神話、史詩典故,讓私人主題更具普世共鳴,著迷於生活的偶然性與大自然不斷變化的狀態,在《野鳶尾》(The Wild Iris)詩集裡,她以「雪花蓮」(Snowdrops)描述冬天過後奇蹟般的生命又逐漸回歸。1992年,該詩集獲得美國普立茲獎,也在2003年度被加冕為美國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

和平獎─改善飢餓

獲獎人: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

獲獎內容:1961年世界糧食計畫署在美國總統艾森豪要求下成立,透過聯合國體系提供糧食援助,有2/3的工作放在受衝突影響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人民營養不良的可能性是其他地方的3倍。據估算,全球有逾8.21億人長期飢餓,還有1.35億人面臨嚴重飢餓或挨餓。2019年,世界糧食計畫署援助了88個國家、將近1億人。由於2019年武漢肺炎疫情,2020年結束前可能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

經濟學獎─創新拍賣模式

獲獎人: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威爾森(Robert B. Wilson)

獲獎內容:「贏家魔咒」是指在競標場上,得標者最後因付出的金額過高反而成了輸家。獲獎的師徒二人試圖了解不同競標規定的拍賣結果和最終價格,找出二者平衡的拍賣模式。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CC)採用他們設計的頻譜拍賣機制,找出最適價格、最適買家的平衡點,於1994年到2014年為納稅人帶來1,200億美元的收益。此機制更被Google採用來拍賣線上廣告。

為何眾多美國人不信任疫苗

▲民調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美國人不想在第一時間接種武漢肺炎疫苗。Adobe Stock
第217期
楊浩

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疫苗成為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寄以厚望的解決方案。但是,疫苗是否可以真正防治武漢肺炎,一直有很大爭議。《今日美國》(USA Today)的民調顯示,有高達三分之二的美國人不想在第一時間接種COVID-19病毒疫苗;更有四分之一的民眾說,他們永遠都不會注射此疫苗。

此次民調對象是一千名的美國人民,上一次的類似民調顯示,有多達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拒絕接種該疫苗。除了對疫苗的擔憂外,美國有頗為可觀的人反對任何疫苗的接種。

中俄疫苗或致愛滋感染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康希諾生物公司(CanSino Biologics)研發的武漢肺炎疫苗和俄羅斯傳染病防治控制機構加馬利亞研究所(Gamaleya Institute)研發的疫苗「史普尼克V」(Sputnik-V),都採用一款普通感冒病毒為基礎,這使得新疫苗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增加感染愛滋病的風險。

這兩款疫苗都是使用重組的5型腺病毒(adenovirus type 5,AD5)作為載體,未必足以激發免疫系統對武漢肺炎病毒產生抗體。

美國默克藥廠(Merck & Co)2004年試驗了一種用「AD5」製造的HIV疫苗,結果發現,本身有「AD5」抗體的人接種後,更容易感染HIV病毒。

中共軍方和康希諾研發的病毒疫苗,已於6月獲北京批准,供給軍方使用,且正與若干國家洽談出售;莫斯科當局也於8月批准「史普尼克V」成為全球首支武漢肺炎病毒疫苗。

疫苗安全性及局限

來自馬里蘭州國會山高地(Capitol Heights)的獨立人士艾伯尼.迪尤(Ebony Dew)質疑潛在疫苗的安全性,他說:「我覺得他們的測試是一種嘗試和錯誤,而且我還覺得他們對這種病毒並不十分了解,所以怎麼可能現在就有針對它的療法呢?」

美國病毒專家克里斯‧李(Chris Li)對紐約華文媒體《看中國》表示,廣義的疫苗接種是指讓人體接觸少量已失去致病能力的微生物,主動地讓免疫系統去識別並記住它們,如果未來再有機會遇到這類病原微生物,免疫系統就能立即作出反應並攻擊這些病原體。

不過,傳統疫苗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群,也不能預防所有的疾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傳統疫苗根本誘導不出有效的免疫反應。有些致病微生物還能躲避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如瘧疾、結核病、愛滋病等疾病,目前尚無法通過注射疫苗來預防。

疫苗如何預防疾病感染

克里斯‧李還表示,很多自然感染都有一個好處:一次發病就能讓人體對病原體產生終生免疫。一種理想的疫苗也應具有持久的保護能力,而且最好只需單次接種,不僅能針對一種病原體,還能防止與之相似的病原感染。要達到這樣的功效,疫苗必須在免疫系統中發揮多種功能,就像病原體自然感染人體時引發的免疫反應一樣。

當天然病原體首次入侵機體時,立即會遇到先天免疫系統中的細胞,例如:巨噬細胞(macrophages)和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它們會吞噬和摧毀入侵的病原體,並且清除被感染的人體細胞。消滅病原體後,部分免疫細胞(如T細胞和B細胞)會繼續存活,作為「記憶細胞」(memory cells)在人體內待上數十年,隨時準備抵禦同類病原體的再次感染。

實際上,疫苗接種就是重現了自然感染過程,不過,並非所有疫苗都能成功誘導全面的免疫反應。

疫苗研發通常需3至10年

在談到疫苗研發的週期時,克里斯‧李稱,根據病毒種類和採用的技術路徑不同,常規的疫苗研發需要的時間,通常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年才能成功並上市。

研發一種疫苗,首先要了解病毒特性,在動物實驗研究通過後,首先在小規模的人群進行安全性研究,成功後才能逐步擴大測試規模;還需要精心設計多個階段的研究方案,並分階段獲得批准;還需要招募研究對象,他們還要有機會感染病毒。藥物研究和疫苗研發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過程,在審核註冊、投入最終生產前,疫苗需要通過累計三期臨床試驗,其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必須得到充分有效的證實。

臨床試驗往往需要至少幾千名甚至上萬名的受試者,人力、財力耗費都十分巨大,還要面對可能完全失敗的風險。例如:2014年非洲爆發嚴重的伊波拉疫情,但直到兩年後,首款疫苗研發才宣告成功。2019年11月,該疫苗才獲得歐盟有條件批准上市,但距離疫情爆發已經過去了5年,而且,此後也沒有再出現伊波拉疫情。

 

武漢肺炎疫苗是否能有效抵擋病毒的侵襲和感染,美國病毒專家認為並不樂觀。Adobe Stock

▲武漢肺炎疫苗是否能有效抵擋病毒的侵襲和感染,美國病毒專家認為並不樂觀。Adobe Stock

 

mRNA疫苗引關注

克里斯‧李稱,近幾年來正在逐步受到研究人員關注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是新生的疫苗技術,有望取代傳統疫苗平台。

相對於傳統疫苗,mRNA疫苗可以針對各種不同條件進行特定設計,具有合成迅速、前期研發推進速度較快等優勢。由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與莫德納公司(Moderna)合作研製的對抗武漢肺炎病毒的疫苗就是mRNA疫苗(mRNA-1273)。此外,還有3種其他公司的候選mRNA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它們是BNT-162(BioNTech)、CVnCoV(CureVac)和LNP-nCoVsaRNA(倫敦帝國學院)。

「它們曾被描述為未來的疫苗。」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下屬病毒學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Dan Barouch表示,「然而,這些疫苗尚未經過壓力測試。」

克里斯‧李指出,mRNA疫苗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因為其穩定性不高,保存比較困難(通常需要保存在零下20~80℃低溫環境),注射後也容易被人體細胞分解。幾年前,莫德納司曾經研發過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mRNA疫苗就出現因臨床一期未能產生足夠抗體而失敗的先例。

由於全球近200個國家都受到武漢肺炎的影響和衝擊,需求迫切,所以「mRNA-1273」疫苗的動物實驗數據尚未完全公布,便提前進入到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基本屬於「特事特辦」的節奏,會帶來哪些風險和隱患,仍待觀察和評估,所以,它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克里斯‧李指出,武漢肺炎病毒是一種非常具有欺騙性的RNA病毒,突變性極強,會像流感病毒那樣,讓人類產生的舊抗體無效。它又像愛滋病毒那樣,產生免疫逃逸,人體對它的免疫力非常混亂,就算產生了抗體,其生命週期也很短暫。

疫苗恐二次感染 產生ADE效應

克里斯‧李還稱,這個病毒還會像登革熱病毒一樣,產生ADE效應,即抗體依賴性增強效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縮寫ADE)。該效應由病原體感染引起,會導致部份疫苗無效甚至有害,例如:導致病毒的毒性成百倍地放大,造成迅速感染並引發死亡。

他舉例,2016年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Sanofi)生產的登革熱疫苗在菲律賓推廣使用,但第二年就被菲國政府叫停,因為出現了沒有得過登革熱的人在注射疫苗後,竟然起了反作用,不但易感染病毒,還直接導致數十人死亡。

8月30日,有上海專家披露,最新研究發現,武漢肺炎病毒恐有「ADE效應」,這意味著部分人在接種疫苗後,自身免疫反應可能導致疾病加重,但官方先前公布的疫苗指南卻隻字未提此事,該報導不到一日便遭到刪除。

日前中共官方宣布,已有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中國《第一財經》8月30日刊登一篇報導,主要採訪對象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江蘇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顏學兵及一名不願具名的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專家,專家們透露,「我們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冠ADE現象確實存在,而且比例不低,相關研究結果正在等待發布。」

病毒引發「免疫風暴」

克里斯‧李還指出,武漢肺炎病毒還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引發免疫層面的CS(Cytokine Storm)效應,專業術語叫「免疫風暴」(也稱細胞因子風暴):疫苗注射後誘生的抗體,先被免疫系統記住。當機體再次感染該種病毒時,無論是原病毒還是變異的病毒株都可能使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導致新陳代謝及免疫調節紊亂,嚴重的還會致死,形成免疫自殺。

克里斯‧李最後表示,所以,武漢肺炎疫苗最終能否有效抵擋病毒的侵襲和感染,從目前在全球不同地區、不同溫度帶的肆虐情形來看,難以樂觀。

《以色列時報》也曾刊發以色列總理對武漢肺炎病毒的擔憂:「這種流行病可能是自中世紀以來對人類最嚴峻的威脅,就連科學家們也在祈求造物主的憐憫以及救贖。」

中國前財長暗批 習近平「雙循環」政策

▲中國前財長樓繼偉分析習近平提出的經濟「雙循環」政策存在問題。Getty Images
第217期
李正鑫

當國際媒體聚焦於中共近期對台海的「文攻武嚇」時,中國內部的局勢似乎被外界忽視。然而,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9月28日在公開演講時稱,中國需要破解控制疫情和復甦經濟等三個難局,他也再次分析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經濟「雙循環」政策存在的問題。

「全球共破局」希望渺茫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產經新聞》報社、《網易財經》聯合主辦的2020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在上海舉行,主題是「全球共破局」。

據《網易財經》9月28日報導,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部前部長樓繼偉在論壇主題演講時表示,對於「全球共破局」,一是要破解控制疫情和復甦經濟的難局;二是要破解逆全球化僵局;三是全球與共,他說:「這就難了,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折騰。」

樓繼偉認為,本輪「逆全球化」的思潮是逐步興起的,已經有大約10年的過程。全球化是基於規則的自由貿易以及跨境投資,是基於規則的各國和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按照比較利益,產業鏈、供應鏈分布到全球,提高全球經濟的效率。在給所有國家帶來紅利的同時也有副作用,比如傳統就業機會的轉移和收入分配的改變,這種改變有利於大型跨國公司和資本,不利於發達國家中低收入者的就業,收入分配差距擴大。

樓繼偉舉例解釋:「電商平台的興起,使得不少實體店倒閉,甚至大型購物中心也在倒閉或者轉型,不少傳統就業崗位流失。」

樓繼偉表示近期他不樂觀:「目前全球槓桿率高企,相對於經濟基本面,金融資產存在泡沫,在疫情得到控制,經濟逐步恢復之後,極度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需要退出。如果退出節奏不當,引發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更強烈的危機,不是沒有可能。危機有可能觸發共識,合作共破局。但不會是2020。」

同時,他再次分析了習近平提出的經濟「雙循環」政策存在的問題:「目前由於體制、機制改革還不到位,國內的需求和供給還沒有很好的動員起來,內外循環的結合還有障礙,因此結構性改革和依法治國是關鍵。」

從「內循環」到「雙循環」

近期,從供給面改革到經濟「雙循環」的政策,習近平的表態釋放出不同的經濟信號。

中國經濟連年不斷下滑,北京當局早前提出的經濟「內循環」政策,被外界解讀為是閉關鎖國。後來,又提出要推動經濟國內、國際「雙循環」。習近平多次主持會議時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據中國《財新網》9月24日報導,樓繼偉已經撰文分析歷年的經濟決策。樓繼偉分析經濟「雙循環」的政策認為,從國民經濟角度看,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增加國民收入,也會增加國內需求。重要的是解決好制約「雙循環」的堵點:第一、堅定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二、堅定地推進依法治國;第三、要降低基礎設施和準公共設施的用戶成本;第四、要堅定的維護和改進國際規則。

樓繼偉強調,真正的供給側(面)結構性改革,「基於規則的對外開放和依法治國,應當是要點」,他還特別提醒,「既然是客觀規律,政府有意按雙循環優化產業鏈布局是做不到的,競相動用公共資金搶占技術新高地是做不好的,得不償失,還會引起國內外的誤解。」顯然對習近平的政策不以為然。

企業訂單下降,民眾收入銳減

事實上,習近平經濟「雙循環」的政策也確實遭遇挑戰:企業訂單下降,民眾收入不如以往。據《南華早報》英文版9月26日報導,中國傳統產業的商品需求疲軟,導致數百萬名工人失業。

報導稱,以紡織業聞名的廣州橋南新街有不少求職者,一名自湖北赴廣州求職的農民工表示,她現在的收入恐怕比6、7月時更低。每天上午7時開始,輪班上工14小時,但半個月僅能賺取人民幣2,000元,除了房租,還得負擔家鄉年邁父母及小孩的花費,「我努力工作,但仍不夠支應家庭開銷。」

一名小型成衣廠業者也表示,因為新訂單的不確定性太高,現在已無法僱用全職員工,只能聘臨時工。業者表示,在業界10年,從未見過這麼多人聚在一起找工作,且與過去幾年相比,現在的薪水不僅較少,也更加不穩定。

報導分析認為,這將為北京當局所提出的「雙循環」政策帶來挑戰。因為在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該政策側重利用中國的內需市場,驅動經濟成長。若中國2.7億名農民工的收入沒有獲得保障,消費的動力也將減少,內循環將無以為繼。

中共醫療體系三大謊言與悲劇──血禍、活摘器官、瘟疫(中)

▲2018年10月1日法輪功團體在奧地利維也納市中心抗議中共活摘人體器官。Getty Images
第217期
口述⊙台大醫師黃士維 整理⊙《看》雜誌編輯部

(續215期)長期觀察中國醫療問題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泌尿部主任,同時也是台灣國際器官移植關懷協會副理事長的黃士維醫師指出,中國的醫療體系和正常的民主社會不同,除了醫治病人的一面之外,基本上還是一個由共產黨組織領導、為黨服務的工具。

黃士維醫師表示,在利益掛帥的中國醫療市場中,早已隱藏著被刻意忽視的三大醫療悲劇──血禍、活摘器官,以及對疫情的隱瞞。215期已經披露了中國的「愛滋病血禍」,本期則為慘絕人寰的「活摘器官」。以下即為黃士維醫師的專訪紀錄:

中國醫療悲劇之二:活摘器官

時序到了2000年,繼「血漿經濟」之後,中國的「器官移植產業」突然蓬勃發展,器官移植中心從100多家成長到2005年的800多家。

由於中國醫院可提供源源不絕高品質、新鮮的人體器官,到中國接受移植手術的各國病人因此蜂擁而至。不只是外國人,中國本地人的器官移植也大幅成長,醫院推出宣傳廣告鼓勵器官移植,中國人的器官移植的價格也大幅下降,例如腎臟移植,在大城市從90年代的12~15萬人民幣,下降到6~8萬人民幣。中國至此成為全世界器官衰竭病人的救星。

.無辜法輪功學員慘遭活摘器官

2006年前,中共堅稱器官來自公民捐獻,指稱器官來自死刑犯是「反華勢力的謠言」。一直到2006年3月,兩位吹哨者:來自中國大陸化名皮特的新聞記者與化名安妮的醫院工作人員,在美國拱出天大祕密──這些器官來自遭到活摘器官的法輪功學員。至此,面對外界質疑中共器官來源時,中共首次公開承認器官是來自於刑事死刑犯,但辯駁沒有思想犯和政治犯,且堅決否認器官來自於法輪功學員,並拒絕任何獨立調查。

事實上,中共認為思想犯和政治犯的威脅,遠大於刑事死刑犯。在中國,比起刑事犯,法輪功學員更加悲慘。法院不能受理法輪功學員維權的案件,律師被禁止接受法輪功學員為當事人。新聞媒體禁止報導任何法輪功的正面訊息。相反的,新聞媒體撲天蓋地妖魔化法輪功,中傷法輪功為邪教,編造接連的毀謗新聞,如天安門自焚案,下毒案等等。公安大肆抓補法輪功學員,也抓補任何敢在中國聲援法輪功的民眾、人權人士和律師。對法輪功的迫害是株連九族(同事、家人)。很多法輪功學員,為了不牽連家屬,成了沒有姓名,只有編號的被關押者,最後淪為被活摘器官的受害者。

.官方刻意隱瞞統計數字

面對各界詢問中國有多少死刑犯和器官移植數量,當時中共的說法是,中國的司法統計只有根據各種犯行的統計,沒有刑期的統計,所以沒有死刑犯數量;而中國的衛生統計只有根據疾病的統計,沒有根據手術方式的統計,所以沒有器官移植數量。

一直到2010年,中共才首次正式提供器官移植數量的統計,在高峰期每年大約1萬例手術,並宣稱中國將改革器官移植體系。長期關注中國活摘器官問題的前加拿大亞太司司長大衛‧喬高(David Kilgour)和人權律師大衛‧麥塔斯(David Matas),根據中國醫院器官移植科病床數量、手術房、器官移植團隊人力以及各醫院網站的統計,估計中國實際器官移植數量高達每年6~10萬例。

2015年,中共宣布「不允許」使用死刑犯器官(不是停止,相關的法令也沒有廢除),也建立了器官移植捐贈登錄系統(但是仍然是黑箱作業,不透明,只公布全國數字,禁止各省、各醫院公布器官移植數目),中共也開始高喊輸出中國模式的器官移植改革,宣稱中國改革成功,只用了2年的時間就超過各國40年都達不到的公民捐贈,2020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維吾爾族、藏族等持續受害

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中國的器官移植產業獲利越來越豐富,中國的器官取得速度之快,也依然和過去相同(只要能負擔費用,一星期就可有器官)。而中國紅十字會的捐贈數量說法,和中國醫院的器官移植說法互相矛盾,中國的器官捐贈登錄系統同樣黑箱作業,不可信。器官移植相關訊息被列為機密,禁止醫院工作人員透漏。

從2007年後,越來越多訊息顯示,中國的器官來源從法輪功學員,逐步擴大到其他的受迫害群體,包括維吾爾族、藏族、地下教會,以及其他遭受迫害的人權團體和遭受欺騙的年輕人,各種器官黑市買賣的新聞也層出不窮。

在國際上,我們再一次看到,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中共的器官移值改革,全盤接受中共的說法,對於所有的質疑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