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事

古代也有发达的科技

古代也有发达的科技
中国人自古爱玉。图为2007年北京国际珠宝展中,模特儿展示一件价值120万美元的玉坠。Getting Images
第22期
唐古珍
古代社会明显是落后于现代社会的。
然而,考古学家仔细研究许多古代工艺制品时,
却发现其中许多工艺技术水准相当高超,必须使用现代科技才能达到。
考古学家觉得十分疑惑,古时候为何会有如此高的工艺技术?

大多数人的概念中,谈到「古时候」,就是指完全没有电力,晚上一片漆黑、没有灯光的纯朴的农村社会;许多工作只能依赖人力,要搬运较重的东西则使用驴子、牛车……。这样的古代社会,明显是落后于现代社会的。然而,考古学家仔细研究许多古代工艺制品时,却发现其中许多工艺技术水准相当高超,必须使用现代科技才能达到。考古学家觉得十分疑惑,古时候为何会有如此高的工艺技术?

远古时期的玉器加工技术

中国人一直都非常喜爱玉,自古以来流传下来无数的玉制工艺品。中国人是何时开始制作玉器呢?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5,300年前,安徽凌家滩遗址的祖先们就已制作大量精良的玉器了。在凌家滩遗址中,发现了约有一千多件的玉器,这些玉器不论在种类的多样性、造型的美观度、制作工艺的精良上都是目前出土的玉器文物中数一数二的。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批出土的珍贵玉器当中,研究人员发现其中有些玉器的加工技巧简直是超乎时代。比如,玉器中出现了极小的钻芯,直径仅仅为0.15公厘,在高硬度的玉器上钻出如此细小的孔,是如何进行的呢?

过去考古学界认为当时的人们仅会使用原始工具,可能是用竹子、木头、骨头之类的工具进行钻孔。但中国大陆的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的专家认为,这个说法不合理,因为玉十分坚硬,要在上面钻孔,钻头必须以高速运行,竹子、木头、骨头的材质结构承受不起这个速度。他们透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玉器孔壁上钻孔磨擦痕十分规则、平行,而不是使用原始工具硬钻的交错乱痕,似乎当时的人已经会使用金属制的高速旋转钻头进行加工。安徽省的专家经分析后还认为,凌家滩的古代人已经在使用车床、钻床或是具有同等功能的工具进行加工。

几乎与黄帝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人,会使用现代的车床、钻床等高超的加工工具,这个说法倘若在将来得到证实,那现今的历史教科书就必须改写了!

春秋时代的宝剑

1965年中国大陆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宝,湖北省一个沈睡在地层中几千年的古老陵墓中,挖出了一把宝剑,上面刻着几个复杂的篆体字──「越王勾践,自作佩剑」。经过几千年的掩埋,这把青铜宝剑出鞘后,仍然看不到任何锈蚀的痕迹,剑锋仍然锋利,一次可划破二十多张纸!

历史上记载春秋时名铸剑师欧冶子曾铸造五支宝剑献给越王勾践,分别是湛卢剑、纯钧剑、胜邪剑、鱼肠剑、巨阙剑,原先很多人将欧冶子与这些名剑视为传说故事,因此当真正的越王勾践剑出土后,引起各界轰动。

由于越王剑制作得相当精致与完美,许多任务艺品厂商想要仿造这把宝剑制作复制品,但他们都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宝剑尾部的圆锥体底座,有极其规律整齐的11个同心圆刻纹,间隔只有0.2公厘,圆圈中间还有细绳纹,这些精密的刻纹在古代没有机械车床的情况下是如何制作的,目前专家们尚无定论。

1977年上海复旦大学专家对此剑进行分析发现,越王剑的主要成分是青铜和锡,并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剑刃经过精细的打磨处理,与现代的精密磨床的精细度可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的技艺。

而越王剑放在土中历经数千年竟然没有肉眼可见的锈迹,微小的锈痕要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这种高度的防锈能力,也引起专家的注意与研究。1990年代,上海市博物馆的专家透过电子显微镜的扫描分析,发现了此剑表面上有一层薄约70微米(μm)的致密细晶表面层,此表面层的金属结晶致密程度比剑体高上百倍,形成了一层剑体保护层。保护层的锡含量高达35%,而剑体的锡含量一般为19%左右。专家认为,欧冶子当时用了一种特殊的工艺对铜剑表面进行了富锡处理,使被处理的表面形成金属细晶,含锡量高,呈白色,耐腐蚀;而未经处理的部分,含锡量相对少,铜的比例高,呈黄色,易腐蚀。

维京人的透镜

除了中国在远古时代就展现了高度的技术外,西方国家也有一些古代高科技的例证。维京人是一个知名的海盗民族,居住于北欧,活跃于中古世纪,一般人不会将维京人与科技联想在一起。然而,几年前在瑞典哥特兰发现的一批维京人遗物改变了许多人的看法。

开始时,研究人员认为这批东西是配戴性饰物,在精美的银制外框中,嵌着一颗颗大而透亮的水晶玻璃珠。经过仔细观察这些水晶玻璃珠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玻璃珠形状,呈现一种特殊的外形,与现代的「非球面型透镜」(Aspheric lens)非常类似。「非球面型透镜」是一种特殊的透镜,外形是以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可修正相差,达到比传统球面型透镜更好的聚光效果,目前普遍应用于高级照相机镜头,采用非球面型透镜的镜头因成像效果较佳,价格通常较一般镜头高。

这批「水晶玻璃珠」被送往德国阿伦应用科技大学(Aalen Universityof Applied Science),由Olaf Schmidt先生仔细的研究,他发现,这并非普通玻璃珠,而的确是一系列的非球面透镜,其修正球面相差的能力,约略与1950年代的非球面型透镜相等,分辨率达25至30微米,其聚焦距离也很短,仅有15.4公厘。关于此种透镜的用途,目前还没有定论,有人说是放大镜,有人说是聚焦点火用,有人则认为是用于望远镜。

根据推测,这些维京透镜约制作于公元10世纪。然而根据历史纪录,非球面型透镜的形状是在17世纪时由笛卡儿首度计算出来,直到20世纪之前才有能力制造。维京透镜的出土,让我们不得思考: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是否有我们未知的,被人们遗忘的发展过程,以致于这种高超的造镜工艺被遗忘了一千年后又被后人再度「发明」。

古代高超技艺的思考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古代的东西往往都被视是不先进的、落伍的、陈旧的,然而从这些考古发现的高超技艺与成就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越王剑的剑身保护层,有研究者发现,使用现在的镀膜技术可以达到相近的效果,但当时不可能会有镀膜设备,因此制作流程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前面提到的玉器钻孔加工,当时怎么可能会有车床与钻床呢?可是钻出的孔却与车床与钻床的效果差不多。维京透镜的外型需要高等的数学知识才能计算,但历史上并没有发现维京人或当时的人具备高等数学的知识,他们是如何计算出透镜的形状?

古代也许有一条不同于现代的科学发展路线,以特殊的方式,同样能造出精密、精巧、高超的工艺品,因其理论原理与现代科学迥然不同,而使得现代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期待这些谜题在将来,可以得到更好的解答。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蘇治芬帶領雲林走向農業首都
才剛走近會議室,就聽到這樣的對話:「縣長呢?」「剛剛不是到了嗎?」「縣長用車就停那裡,看來已經到啦!」「那她到底跑哪去了?」「巡視吧。」「…
趨勢報報
 愛因斯坦預言被證實!美國科研團隊測出重力波 美國「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LIGO)2016年2月11日對外宣布,…
梅克爾無力回天 歐元區恐解體
隨著時間的流逝,歐債問題愈發難解。歐債關鍵的主宰者──德國總理梅克爾對於拆解歐盟的念頭終於有所鬆動。不過逝去的時機不再,…
膝關節:行銷是化妝術 不是救命仙丹
網路時代的工具越來越多元,也成為電影行銷的機會。然而,曾任記者,寫影評、觀察電影產業近20年的知名影評人「膝關節」卻認為:「…
紐約風華系列之三
山與海,總是阿丹的最愛。即使到了一般人印象中繽紛繁華的美國紐約,他還是喜歡「鬧中取靜」,往山裡去、往海裡去。 …
希臘欠債 德國派專人追逃漏稅
歐盟、國際貨幣基金和歐洲央行達成共識,將提供第二輪1,300億歐元的紓困資金給希臘。希臘雖然獲得歐洲聯盟協助解決財政上的燃眉之急,…
如何讓自己成為吸引人才的領導者
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才。微軟公司創辦人、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深知這個道理。有一次,比爾.蓋茲商請一位軟體專家加盟微軟,…
小城市太「拼爹」 大陸漂族逃回北上廣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指國人無論生活在哪裡都面臨巨大生活壓力,一線城市經濟和健康壓力遠高於其他城市,而小城市則需要「拼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