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部设在密执安州安娜堡(Ann Arbor)、员工总数达一万零七百多人的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疆界集团」(Borders Group Inc.),7月18日宣布将清算资产,并预计今年9月底前将彻底停业。
从小镇书店到全美第二大
华灯初上的夜晚,占据了两层楼的疆界书店的落地玻璃窗里灯火通明。砖红色的墙壁衬着淡黄色的书架,让人感觉轻松明快。卖文具的地方,是一大片色彩缤纷的条纹,更增添了活泼的气氛。二楼的三分之一面积是书店的咖啡馆,小朋友们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读书。这家位于纽约市37街和7大道交叉路口的疆界分店,左边靠着麦迪逊花园广场,右边面对著名的梅西百货。上述的「疆界风格」在英国、澳洲、新加坡等疆界分店都能看到。
1971年,还是密西根大学学生的汤姆(Tom Borders)和刘易斯(Louis Borders)两兄弟在安娜堡开了疆界书店。1975年,两兄弟买下了80年老店沃尔(Wahr's)的存货,经营旧书。1992年,当时的零售业巨擎凯玛(Kmart)收购了疆界,三年后将它售出。
1997年,疆界在新加坡开店,这间占地三千平方公尺的分店在狮城很受欢迎,也是当地最大的书店。紧接着,又有41家疆界分店在英国、爱尔兰、澳洲、纽西兰开张。从2005年4月开始,疆界分别在马来西亚、阿曼、沙特阿拉伯国内各地开设连锁店。全盛时期,疆界分店达到一千多家,美国有505家,排名仅次于邦诺(Barnes & Noble),成为全美第二大连锁书店。
好景不常,疆界从2006年最后一次全年获利以来,一直处于收入节节下滑的困境。2010年12月,疆界开始寻求资金,今年2月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自此,公司的资金状况持续恶化,关闭了220多家分店。
7月13日,疆界拒绝了私募股权投资者纳贾菲(Jahm Najafi)提出的收购邀约后,一直没有其他人出价收购。7月20日,疆界终于向法官申请资产清算。
缘何破产?
疆界集团总裁爱德华兹(Mike Edwards)在7月18日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都曾努力朝另外的方向走,但是长时间逆风而行,特别是瞬息万变的出版行业、电子阅读器掀起的革命、动荡的经济,给我们带入现在的结局。」
在向破产法院提交的文件中,疆界总结了一些错误,主要是无法盈利的分店数量太多。疆界先前关闭的220家分店每周消耗200万美元的利润。而且,这些书店签署的店面合约条款苛刻,平均租期长达15年至20年。这样即使某家分店关闭,疆界仍然必须支付房租。
其次,图书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看看周围,图书已经成为一种从地面到网络、从好市多(Costco)到沃尔玛都能买到的东西。更不要说价格上的对比。那个不逛书店就有失身分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
疆界在开拓在线业务时又犯了一个重大的决策错误。2001年,在网上购物开始兴起时,疆界把旗下网络业务转让给亚马逊,直到2008年才收回Borders.com的网站。这样做等于把核心渠道让给别人,断了自己和读者间的联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自传《旅程》在疆界的网上买是59.95美元,而在亚马逊只要21.28美元。从2006年到2010年,疆界纸本书的销售市场占有率从11.4%下降到8.7%,而亚马逊的占有率却从11%上升到17.5%。
此外,疆界进入电子书市场太晚,直到2010年才推出电子书阅读器Kobo和电子书店,让亚马逊的Kindle、苹果公司的iPad和邦诺书店的Nook抢占了先机。
疆界的管理层也出了问题。五年里换了四位首席执行长,更迭太过频繁,而且他们都没有卖书的经验。高层的六位成员中,有五人不是书业出身,而是来自食品百货、制造业或金融业。相比之下,邦诺的董事长兼创始人瑞吉奥(Leonard Riggio)却是一位地道的爱书人。在纽约大学上学时,他当过书店店员,后来创办了一个学生图书交易场所,发展成书店。他说过很多遍的话是:「我还是喜欢书。」
破产后效应
2009年12月初,就在英国的疆界关门之前,它的一位书商伊斯顿(Pamela Easton)写了一封公开信,号召大家拯救疆界。她说,书店不仅是一个卖场,也是人们躲避日常压力的去处,每一家店都像一个小区中心。
疆界的倒闭也会让挖掘新作家的工作更加困难。MarketResearch.com旗下的高级研究员诺里斯(Michael Norris)说,疆界的清盘让挖掘好书这一系统工程失去了无可替代的一环。负责价格谈判和图书销售的人最终将转行,人数可达数千人。对于作家、代理商和每一个和图书产业价值链相关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