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义:打开纸本书的孤独旅程

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的郝明义是台湾出版界的重量级人物。
叶俊宏
第177期
李唐峰、赖宛琳
网络白天 vs. 纸本黑夜

近年来,新图书出版种数不断下跌、出版产值一路坐溜滑梯、传统书店一家一家关门。出版这一行,电子书还未见到曙光,长达五百多年历史的纸本书出版,已经被近十年才兴起的行动载具,以及上头缤纷夺目的游戏、影音、社群打得难以招架。

出版产值的减半再减半,犹如世纪初音乐产业崩盘的再现。然而,十多年过去,纸本图书出版业却不像音乐产业已经找到崭新的出路。面对大环境时代的变迁,传统出版业者习以为常的「手工」作业形态、心态与能力迟迟无法跟上变化。除了业界自己深感苦恼之外,热爱阅读的读者、关心文化的学者专家,也对纸本出版的未来深感担忧。

然而,即使面对如此不利的内外情势,图书出版业内却有一位资历近40年的资深出版人,对纸本书的出版始终抱持乐观态度。他是现任大块文化、网络与书、ChineseCUBES董事长郝明义。或许,他的观察与洞见,能为低迷的纸本书市场注入一股激励人心的暖流,也给同样面对内外环境威胁的各种产业做为参考借鉴。

 

郝明义(REX HOW)小档案

 

1956年出生于韩国釜山。1978年毕业于台大商学系国际贸易组,次年进入出版业工作。历任长桥出版社及数本杂志之特约翻译、编辑、主编、总编辑,以及时报出版公司、台湾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及总编辑。现任大块文化、网络与书、ChineseCUBES董事长,出版资历将近40年。

在时报出版担任总编辑任内,郝明义引介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等大师级作家的文学作品入台。后来离开时报出版创立大块文化,挖掘台湾知名绘图作者几米,点燃两岸三地的「几米热」,成功出版畅销作品《潜水钟与蝴蝶》、《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期间短暂几年担任过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

郝明义对于台湾出版界整体发展相当关心并贡献良多。2004年筹组「台北书展基金会」,被推选为首任董事长,连续接办三届台北国际书展,并建立台日版权代理合作模式,催生翻译版权代理公司「大苹果」。

经历:
1988~1996年:担任时报出版总经理。
1996年:创立大块文化出版社。
1997~1999年:担任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
2001年:创立Net and Books。
2003年:成立大块文化子公司「大辣文化」。
2004年:筹组成立「台北书展基金会」,被推选为董事长。
2010年:创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产品荣获2013年德国iF 设计大奖传达设计奖。
2008~2013年:获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后因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去职。
2014年:荣获金鼎奖特别贡献奖。

著作:
《工作DNA》(增订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们说》、《越读者》、《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如果台湾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时刻》、《寻找那本神奇的书》。

译作:
《如何阅读一本书》、《2001太空漫游》。

 

 

以下即为与郝明义的一席对话。


 


Q:面对整个时代的快速变动,纸本图书出版市场情势不佳,许多人也相当悲观,您为甚么还是抱持乐观态度?

 

A:其实我也不一定有找到答案、找对答案。不过,有人问出版产业到底是不是夕阳产业?到底有没有未来?面对各种因素,包括网络、包括数字、包括行动阅读等等导致市场营业额的不断下跌,这十六、十七年来,我都不断地被问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一直都是「不会不见、不会消失」,不过我心里还是觉得「它可能会逐渐缩小」,我认为是趋势,不可避免。

但即使这样认为,这都是直觉,「为甚么不会消失?缩小到甚么程度?」你如果真要问我的立论基础、我的信心来源?坦白说那还真的只是直觉,而且连我自己也无法说服自己。

我试过各种答案,不断地尝试,大概2012年时我觉得找到了答案──「纸本书要更艺术品化」,这样书的价值才能保留更久,甚至多年后大家看到这样的书还乐意做复刻版。于是2013年我们复刻出版了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焦尾本注东坡诗》,这是一套经过战火还能保存下来的书,代表了纸本书籍的神奇价值。

那套书我们只能印500本,因为市场容纳量的关系,一套定价20万元,可不是人人买得起。所以,我还是觉得「这不是答案」,因为「做出艺术品化,除了社会上少数付得起的之外,那跟一般大众关系是甚么?」显然我还没找到关连,那就继续找。

这样,我一路思索。有一天,我在比对网络与纸本阅读特质的时候,发现了纸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打开书就是打开了一个夜晚」。

这是甚么意思呢?纸本书相对于数字、网络、行动载具,它代表的是「静态」,它的特质包括文字、抽象、安静、收敛、孤独、整体、线性、静态、阴性。而网络与数字阅读的特质则是多媒体、具象、活泼、外扩、社交、零碎、多任务、动态、阳性。

当我发现可以用白天比拟数字、网络,用黑夜比拟纸本的时候,纸本独特的价值就跳出来了,这就是问题的答案。过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电的出现,可以把白天活动一直延长,但不管再怎么延长,人们终究需要黑夜。

手机、行动载具、网络让我们做到搭捷运也可以读,睡前也可以读,但是在手机上,你不孤独,你不停地与社群交往、分享、连接,甚至它必须透过社群你才能真正阅读、学习。透过网络社群,大家一起努力分工才能够看懂一样东西、写某个程序、学某个软件。网络特质就是天涯若比邻,随时你都在跟朋友、同侪、伙伴,甚至跟从未见过面的人一起工作、分享。这就是今天网络阅读的特质,也是白天阅读的特质,这是它带给我们的生活与乐趣。

但读书、读纸本书,即使在捷运上读,你都是在一个孤独的情境,更不要说周末晚上自己在家开一盏灯,坐在沙发上自己读一本书,基本上都是孤独的旅程。而阅读一本纸本书所需要具备的能力,都跟孤独有关,当你有看不懂的字句,你要怎么跟作者沟通?也许是几百年前的人,你要如何想象他写这本书的情境?他想要跟你讲甚么话?即使都是中文字,但同样的字词,意义在不同意境可能大不相同,你自己得动用所有想象力、所有整理的能力、注意力投入在这过程之中,那是很吃力的。但这样的能力,人类永远需要。

我们不能没有社交能力,我们也同样不能没有孤独的能力。

透过纸本书,黑夜力量才能特别让我们体验、体会孤独的美,了解怎么在孤独中探索。当我了解到这一点黑夜价值,它就不再是艺术品那样的书、不再是只跟少数有经济能力的人有关的书,而是和每一个人有关,因为只要活着都需要黑夜。

从这角度看,纸本书就不是夕阳产业,而是必需品。

 


▲郝明义认为,出版同业必须把每一个习以为常的事,都重新当作你不了解的事、新的事,重新看待它。叶俊宏摄影



Q:在数字时代中,一般大众已经是习惯白天生活大幅延长的人,他们也觉得白天活动满足了自己大部分需求,您要怎么告诉他黑夜的好处?

 

A:这的确是个挑战,过去出版业,我们擅长黑夜,我们这一行的确跟数字、网络距离比较远。首先要认识自己有黑夜的价值,另一方面知道黑夜与白天是相呼应的。

其实,我在台北书展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愿意参加那么多讲座,专注地聆听,呈现的就是他们对打开一个夜晚的需求。所以,关键是看我们能做甚么事。

但过去使用的方法一定行不通,我们(大块文化)也还在摸索。现在正在做的,是把每样工作都重新检查。大块已经20周年,而现在要把每自己曾经做过的、过去几十年都在做的事、早已习以为常的事、自认自己很有经验的事……都把它重新当作你不了解的事、新的事,重新看待它、重新去体会──「今天还要做这件事的价值到底是甚么?今天做的作用跟二、三十年前做的作用有甚么差别?」要更深刻去体会。

在20年前(1996年左右),我们就在感慨20年前(1980年代左右)要营销一本书,只要在报纸上做一个全三广告(占四分之一版面的横式广告,约7.5x35cm)就很有效,但1996年根本就不行了,1990年一定要做到半版、全版才有效果。那今天,我们同样又在感慨,半版、整版又怎样?我的意思就是去重新检查每一个动作,就是这个比喻。

当然,另一方面要更加注意「不变的东西是甚么?黑夜的基本价值、真正迷人、真正让人感到安宁、跟阅读其他媒体不一样的东西是甚么?」这些要更把它沉淀出来。

所以就是把要做的东西重新整理。像我最近在找一份数据,一直找不到,就开始打扫家里,扫一间、两间、三间房间都找不到,到现在都还没找到;不过还是有好处,房子整齐干净,过程中也扔掉很多东西,也发现很多「啊,原来有这个东西在这里啊!」这个描述大致上很像我现在对于出版业的心情,把习以为常、过去认为可以留的东西,但现在不需要的都检查清楚。

我认为远处是光明的,但路是艰难的,或许通过不断这样思考、检视,也许会累积、会找出突破点。但是目前我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

而且,出版业跟别的行业有一点不太一样──很多行业都有个大概规则,就是经济规模;但出版业除了畅销书有规模,很多出版具有小量但多样产品的特质,也就是少量多样。在台湾每一家出版社的规模普遍不大,每一家生存的条件可能也都不一样,就更谈不上有一定的标准答案了,只能大致上描绘一些共同的价值信念。

 

Q:一本书要如何找到它适合的读者?如何营销?尤其是在这个白天特长的网络时代?

 

A:出版社每年都出版这么多不同的书,必须保持非常大的热情,让具有独特生命的每一本书都找到适合读它的读者,所以要有很动态的能力。

营销能力的确是越来越重要。编辑越具有市场经营面、越前端越好。我自己比较成功的例子如果归纳起来也都是如此,一开始就把产品型态、想要接触的读者、通路,一次展现。

当然,如果每一次都这样那当然非常好,但并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是在后面追赶,已经快上市了,却还在想很多东西。至少我觉得,不要落到苦苦追赶、不要把出版变成做苦工一样的工作。现实情况是很多人的特质不是如此,我见过很多编辑就是无法想象营销那块,但有很敏锐能力好好处理书,把一本书的各种属于编辑专业的那一块做得非常好,这还是最基本的,所以也不要因为那一块又顾此失彼。

我也讲过,对自己要出的那本书要有自己的感动,才能把那感动复制、传递给读者,这是我自己在做营销时比较认同、比较心安的作法。

至于讲到网络时代,我不是否定白天的价值,所以身为出版社,要自己调整。过去你只能在书店摆上书,然后接触到那些你看不到的读者。现在你却有更多机会去了解、掌握你的读者,当然要善用它,改变过去我们比较少接触读者的这一块。而这部分我们也是持续在摸索中。

 

▲获奖无数的大块文化,一样要重新思考、重新检视自己每一个工作。叶俊宏摄影

 

Q:网络时代更容易接触到读者,那么确立出版社品牌是现在的重心吗?

 

A:是的,我一直相信一件事,同样的一本书、同样内容、同样编排、同样封面、同样作者,一切都一模一样,但这本书挂A出版社跟挂B出版社,就是不一样。这就是书的化学作用。

很多人或许不这样想,但我举个例子。20年前我白天在台湾商务印书馆,晚上在大块文化。当时商务印书馆有很长历史,但大块不到一岁,我同时在帮两边选书,就在做测试。

比如1997年那一年,商务一百年,我把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希腊波斯战争史》拿来出,这是西方的第一部历史,很硬的书。结果这本西方历史源头的书,数字(销售量)我印象是上万。我相信如果这本书放在大块出版,一定卖不了这么好。

同样是那时候,有本书叫《求生之书》(THE GIFT OF FEAR)。作者盖文‧德‧贝克(Gavin de Becker),曾任中央情报局、美国高等法院安全顾问,是荣获三次总统任命,改变美国政府保护高层官员方法的暴力行为预测专家,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人身安全防卫观念及技术的开拓者。1997年,那时台湾绑票案件很多,还刚发生过白晓燕案,我在商务出这本书只卖掉一万多册。但我相信如果那本书在大块出版,一定至少五万。因为新生的大块,搭配当时最新环境的脉动,力量就会不一样。

相关文章:

出版寒冬?出版人挑战新时代!
2016年 这些书最好卖
独立出版联盟:带领读者见识未知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誰還記得天津大爆炸?
暑假,正是度假出遊的旺季。年輕人最喜歡造訪的台中逢甲商圈,7月18日驚傳瓦斯氣爆,造成1死25傷的悲劇。有網友拍到爆炸瞬間的熊熊火勢,…
古早味,好想念
老友從中南部上來辦事,事情辦完打個電話約見面吃飯。幾十年的老交情不需客套跟矯情,也無須看行事曆約時間,吃這種飯最是自在。…
中國官員「海量」 年喝一西湖
「三公消費」是中國官員浪費公帑的明顯表徵。所謂三公經費是指公款支出安排的出國(境)費、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等三項經費,…
大宋提刑官宋慈 建立中國法醫制度
現今社會亂象不斷,疑難案件層出不窮,許多判案推理的影視作品跟著熱門起來;推理小說在大眾文學中也相當受歡迎。尤其冤案昭雪,更是大快人心。…
美國夯高級保姆 年薪逾10萬美金
不景氣時代,高薪職位難求。尤其是家庭主婦,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時,只好擔任「保姆」。不過,很多人對「保姆」工作不具認同感,…
這一生就只做這一行 張文深的會計路
張文深解釋,德昌的命名緣起於「業貴於德,業專則昌」。丹尼爾攝影 張文深全家福。張文深提供 12歲讀會計…
不敗日劇《HERO》 13年後再續神話?
日劇史上有一個不敗的神話。身為一個日劇迷來說,這個不敗神話隔了13年後醒來了。觀眾期盼的不只是神話復活,而且寄望神話更神,創造更新的史頁。…
坪林 山明水秀飄茶香
說到坪林,首指包種茶。除了享負盛名的茶文化產業外,坪林的好山好水也是假日踏青的好去處。許多遊人走國道五號前往風光明媚的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