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千古 一代英主康熙大帝

康熙戎装像。
维基百科
第161期
云中君

清圣祖康熙皇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8岁登基,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康熙皇帝上继父祖鸿业,下开后世太平,革除旧制,施行新政,勤于国事,好学不倦,御敌入侵,山河一统,治河重农,并且提倡文教,奠定了大清王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都有杰出之处,也都有突出的历史贡献。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传承他早年读书的经验。继位之后,他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用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着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大帝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一生励精图治,亲民兴农,以其才华与天赋、智慧与胆识,在人生旅途中,克服诸多艰难,完成重大使命。他内平三藩割据,外抗沙俄入侵,对巩固边防、扩大清朝疆域版图有重大贡献。其丰功伟绩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大致可概括如下:

一、力排众议,削平三藩:

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仲明、子精忠),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三藩在自己的独立王国里,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平西王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康熙帝在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他誓言要削平三藩,强化皇权。

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等少数官员。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他认为:「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于是,下令撤藩!康熙大阅盔甲一石激起千层浪。「东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里有杨起隆举事,察哈尔有阿尔尼叛乱。而且,先后发生京师大地震、太和殿火灾,康熙帝爱后赫舍里氏也崩逝。朝里与朝外、外叛与内变、雷火与地震、天灾与人祸,连连击到年轻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时间人心惶惶,京师不少官员甚至把家眷送归江南乡里。

康熙皇帝在危急时刻,神安气定。原来主张不可撤藩的大学士索额图、户部侍郎魏象枢等,提出处斩建议撤藩的大臣。康熙帝义正词严:「撤藩出自朕意,他们何罪之有?」坚定了主张平叛的大臣的决心。他下诏削夺吴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状;每天游景山、观骑射,胸有成竹以安定惊恐的军心与慌乱的民心。有人进行讽谏,康熙置若罔闻。经过八年平叛战争,终于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群臣请上尊号,康熙帝严辞拒绝,认为八年战火,生民涂炭,应该务实,切戒虚名。

二、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即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收复了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抵御沙俄外侵,缔结边防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清朝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

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清朝的领土。这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四、恩威并施,亲征朔漠: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只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边患。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蒙古就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康熙帝曾在畅春园的西墙内单独辟出一块水稻田自己试验和培育优秀稻种。从无逸斋土山向北,直到位于园西北的大西门,约有上百亩田地,是康熙栽种御稻的「试验田」。据《康熙几暇格物编》记载,稻种是由康熙亲自选种培育的早稻,命名「御稻米」。因其稻芒呈淡紫色,米谷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能一年两熟,又被称为「胭脂米」。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玉泉山下的御稻发展到六百亩,再加上六郎庄、万泉庄、黑龙潭、高梁桥以及石景山、南苑等地,共有近万亩。御稻的种植范围不仅进一步扩大,面积也增加了数倍,并成为宫廷御用稻米的主要来源。《永宪录》谓:康熙时,「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师西山」,昌平州物产,「稻处处有之,惟玉泉山抱榆泉更佳,膳米于是需焉」。《大清会典》也记载:「上方玉粒取诸玉泉山稻田。」

八旗清军入关之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顺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为促进农业生产,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了辉煌的成效。

六、打造三山五园,奠定古典园林艺术:

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在位期间完成了「三山五园」的建设。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参见《中国古代建筑史.清代卷》)这些园林建设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不仅爱看书,也爱编书,编纂颁行图书是其文治一大特色。康熙尤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他在京西园林居住时,主持或者组织编修了很多丛书,对承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重大贡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十日,康熙驻跸玉泉山时,批准了福建道御史戴王缙纂修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训的奏请,并认为:「太祖、太宗、世祖圣训,垂法万世,关系重大,理应纂修。」康熙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陆续告成。

他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六十余种,二万余卷。

八、学习西方科技,引进西医西药:

康熙皇帝对医学很有兴趣,也很有研究。40岁那年他得了疟疾,中医药未能治愈,耶稣会士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霜(奎宁)。康熙服用后,病好了,于是召见洪若翰、刘应等,在西安门内赏赐房屋,后来成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疟疾,康熙赐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病。

此后,康熙便对西药发生兴趣,命在京城内炼制西药,还在宫中设立实验室,试制药品,亲自临观。他破除因循,提倡种痘以防天花,命先给自己子女及宫中女子种痘,还给蒙古49旗及喀尔喀蒙古部民种痘。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原因之一是蒙古贵族可以不入京朝觐,减少出天花的机会。

此外,康熙帝命耶稣会士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文、汉文。他曾命将一只冬眠的熊进行解剖,并亲自参加。

纵观康熙大帝的一生,八岁登基、九岁丧母,在祖母孝庄太后的扶持下,稳固了皇位,智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廓清了漠北。他治国勤勉,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完全称得上是数百年难得一见的明君英主,其光辉事迹永为后人所缅怀。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命運是偶然還是必然?
宇宙及生命的產生是偶然還是必然?這個問題困擾了科學家一百多年,至今仍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科學有它的侷限性,…
上海交大擬發「人格證書」
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最近正在醞釀一個改革措施,該校畢業生除了拿到畢業證書之外,還有另外3張證書,包括成績證書、能力證書及人格證書。其中,「…
達人經濟如野火燎原
根據金管會的公告,2012年第一季所有上市櫃公司的稅前盈餘為新台幣1,78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484億元減少了49%。…
第二權力中心將在香港公開運作
在台灣,國民黨「聯共制台」政策在馬英九執政後迅速發酵,對香港造成重大影響。這個影響不僅僅限於經濟上的,例如兩岸直航減少了台港航線;…
退休族投資房地產 掌握三大原則
房地產是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早期,也就是大約在民國40、50年代,甚至60年代,風險還很大,除非是相當富有而且是有計畫性的土地購買者,…
諾基亞被收購 一個時代的終結
微軟(Microsoft)9月2日宣布,將以37.9億歐元(約50億美元)收購諾基亞公司(Nokia)手機業務的多數股權,並將另外支付16…
普印通做好「內容」,指標性客戶主動上門
「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向來被認為是2C(to Customer,對消費者)的一大利器,但2B(to…
蔬菜水果千百種 保鮮訣竅各不同
注重養生保健的現代人,對於蔬果的需求有增無減。但如果不留意保存方式,可能在無意中散失蔬果原有的風味與營養。不同的食物其實保存方法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