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觀點

人心往下疼 水往低处流

李光琳
第4期
梁若兰

  邻居的老婆婆独自在田间种菜,年迈而佝偻的身形让她的动作显得有些吃力。这些菜她其实一个人也吃不完,但她一心总牵挂着她那已年过半百的儿子,希望能多种一些好吃的蔬菜给他吃。媳妇劝她不要再那么辛苦,她却微笑的对媳妇说:「你可曾看过水往高处流去?」

这样的想法似乎已不是特例!常去登山的步道旁,就竖立着这样一块石碑,碑文上刻着:「回忆当年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部电影《犹山节考》,虽然时空背景与内涵不同,但却都是阐述着年老者对年轻者的一种无尽的付出。

获得1983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犹山节考》,描写一个荒僻贫瘠的小农村,为了减轻物质负担,村民一旦老了便会被遗弃在山上等死的故事。剧中当轮到男主角根随村力,背着年迈的母亲走到山上放下母亲时,他心中犹觉得不忍,反倒是面临死亡的老母亲,一再催促儿子快点下山,因为天气变冷快要下雪了,她死前的最后念头仍然是牵挂着自己的小孩。

大江东去浪所淘尽,何止是千古英雄人物!看多少为子女伤心忧烦的父母,数十年后,他们的子女也成为另一批为子女伤心烦忧的父母。父母对子女永无止无尽的关爱与操心,成了上一辈对下一辈牺牲奉献的循环,真像那奔流的水一般往下流去。

孝子原是形容孝顺父母的人,现在却另有批注,新的意思是指孝顺儿女的人,这毋宁是一种错误的因果循环,更是一种悲哀的宿命!宛若《犹山节考》的现代版,但若认真探讨这个现象究竟是孰令致之?恐怕我们之中谁也逃脱不了责任。

「人心往下疼,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一旦成为人们口中所谓的人之常情,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那人人将处于越活越没有安全感,更看不见幸福希望的一种冷酷世界中,推波逐流的影响下,甚至让下一代逐渐视父母的辛苦养育为一种理所当然,更失去了反哺之心与感恩之情。

「今不如古」世人的道德感如此,架构健全与完美社会的智慧亦如是。像西方基督教经典中有提到:「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顺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以弗所书6章113节)

东方古中国更不乏这类的思想与智慧,孟子向齐宣王陈述「推恩之道」时举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这与孔子对大同世界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着同样的思绪。

关心与呵护下一代的成长是自然之情,但是老人的光阴绝不会仅作用在今日的老人身上,毕竟人人都有白头之时。如何使关爱子女之情能与关怀父母之心并进,让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一种温馨与感恩的善巡回,让长与幼同样拥有获得幸福的天地与权力,正是我辈中人所应改变的观念与值得努力的方向。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清江辭官為贈此詩
也曾滄海露金鱗,刺網銅鈎喜脫身。 末吏憐君趨俗老,短髭欺我逐時新。 于今車馬稀門巷,從此溪山有故人。 涴洗塵冠知所託,烹茶演易送殘春。…
俄羅斯邁入高收入國家 中國尷尬?
俄羅斯Ridus新聞網7月初發布消息稱,根據世界銀行的評估,俄羅斯每人年平均GDP達1.27萬美元,被認為已經步入「人均高所得國家」行列。…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
在西方的經濟學界,有一個特殊現象──許多享有盛名的經濟學者同時也是網路上知名的部落客。其中哈佛的曼曲(Greg Mankiw)、…
警惕風險!中國家庭債務驚人
近年來中國城市房價快速上漲,家庭部門債務率也快速攀升。《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16日報導,家住北京市昌平區的許先生經過幾年打拼,…
15. 一條朦朧的不知遠方的路
「先生,人活著究竟為了甚麼?」女子把手中的水晶柱石按照圖示組裝。一抹藍色的幽光從水晶柱的尖端散射出來。這是冷光的科技?「對我來說,…
水果小百科 認識鳳梨家族
鳳梨原產於熱帶的南美洲,約在1694年清朝康熙末年,由中國南方引進台灣,從此落地生根,成為台灣代表性的經濟作物,…
秋季養生巧吃柚
節氣走到白露,雖然氣溫依舊居高不下,然而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已至。在「月圓人團圓」的中秋佳節,除了基本的月餅、台灣近年來流行的烤肉之外,…
慶祝媽祖聖誕的「旗魚陣」
「旗魚陣」曾風光於1960、70年代,成員最多時高達六、七十人,它見證了南方澳的漁業發展史,是南方澳人共同的記憶。 漁友會化干戈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