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緊張局勢升級 中共目的在測試美軍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中菲「又」在南海發生衝突了,但這次的衝突指數,是近期以來最高的一次。專家甚至直接說,中國的舉動已經可以被視為「戰爭行為」。而這次的衝突,又跟台海未來局勢息息相關。

 

先前寫過關於中國和菲律賓在南海吵什麼,前情提要這邊請:

https://reurl.cc/Rq7anD

簡單來說,菲律賓有一艘破船艦擱淺在爭議海域「仁愛暗沙」(菲律賓稱愛尤銀礁),菲律賓軍方常以運送補給、修復船艦等理由,頻繁來回這區,藉此宣示主權。中共對這件事一直很不高興,所以動不動就派解放軍去噴噴水槍、假裝衝撞菲律賓船等,兩國常常為了這件事吵架。

​但這次的吵架不同以往只是小打小鬧。這次,中共發狠了,直接讓解放軍衝上菲律賓船隻威嚇,甚至使用武力,有菲律賓船員手指因此被砍斷!

之前射射水槍把人弄傷就算了,還可以說是誤擊是意外,但這次中國解放軍直接侵門踏戶、用利器傷害對方軍人,此事非同小可啊!菲律賓當然炸開了。​

先看看雙方如何解釋這起事件:

菲律賓方面說,兩艘菲律賓海軍充氣船17日在前往仁愛暗沙執行例行補給任務時,遇到中國海警以「超過8艘汽艇」衝撞,經過一陣糾纏和數度碰撞後,中方直接登船占領菲方船隻,並用開山刀、斧頭和榔頭加以破壞,衝突中數名菲國海軍人員因此受傷,其中1人被斧頭砍傷失去右手拇指。

菲律賓軍方強調,因為士兵有被要求不得在雙方衝突時使用或展示武器,所以衝突過程中,菲律賓軍人是完全無法使用武器反擊的狀態。

有2名菲律賓安全官員匿名爆料,說這些中國海警還奪走了8枝裝在箱子裡的M4步槍、導航設備和其他補給品,甚至充氣船也一度被劫持,直到後來談判後才返還充氣船。

在登船期間,中國海警不停施放催淚瓦斯加劇混亂,同時持續鳴響警報以干擾通訊。

根據菲律賓軍方釋出的影片,畫面確實清楚看到一名中國海警站在甲板上揮舞斧頭,還有另一名中國海警用棍棒狂敲菲律賓的充氣船,或用刀戳刺充氣船。

中共方面則指責菲律賓的說法是「顛倒黑白,倒打一耙」。

中國外交部先聲明,仁愛礁是中國南沙群島的一部分,是「中國領土」,菲國擅闖領土、違反國際法,是嚴重挑釁。然後再強調這次中國的行為是採取「必要措施」以維護主權,而且聲稱軍方一切作為「專業克制」。

中共再反過來指責菲律賓船隻,以「不專業方式,故意危險接近中方正常航行船隻」,導致雙方船隻相撞,迫使中方採取管制措施,包括「登臨檢查、強制驅離」等。

但這一連串聲明中,完全沒看到中共是否承認沒收菲律賓槍支、砍傷菲國軍人。

無論如何,影片會說話,誰比較兇大家自行判斷。

​就在衝突發生的前一天,菲律賓「西菲律賓海國家工作小組」才剛指控中國海警船在另外一個爭議海域「黃岩島」附近,朝3艘運送燃料和食物給菲國漁船的公務船發射水砲至少8次。

沒想到隔天中共變本加厲,甚至把衝突升級。新加坡國關專家認為,中國解放軍強勢登船的作法,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可以被視為「戰爭行為」。

​英國、加拿大、日本和美國均譴責中方舉動,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還立刻與菲律賓參謀總長通話,展現挺菲立場。​

反觀在地理位置上密切相關的東協,並沒針對此事做出回應。

那是因為,現在中國總理李強就這麼剛好,人在本屆東協主席國馬來西亞進行參訪,兩國正在上演惺惺相惜戲碼,哪有空管菲律賓的芝麻小事!

馬來西亞總理安華還強調,東協不會捲入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不會被迫選邊站隊,並暗指西方國家對南海的衝突「過度誇大」。

把衝突過度誇大的是西方嗎?

​從影片看來,好像是揮舞著斧頭的中國海警比較浮誇吧。

但為何中共要選在這個時間把事情鬧大?

​評論認為,這是中共正試探美國,看看美國是不是會動用美菲同盟條約,介入協防保衛菲律賓,並以此機會觀察美軍的反應時間、戰略方向。而美國對菲律賓盟邦的回應,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出台海發生衝突時,美方會如何動作。

簡單來說,對中共而言,把事情鬧大是個低風險的賭注,既可以霸凌菲律賓軍方、不失面子,又能獲得更多美軍情報。

已經食髓知味的中共,接下來會不會再繼續意圖擴大南海衝突?可能性應該很高。

貿協領軍參加歐洲電池展,開發電動車商機

兆曜綠能Greatenergy向買主展示充電槍及車用線束。貿協提供
編輯部

2024年最受全球電池產業關注的歐洲電池暨電動車科技展(The Battery Show Europe)於6月18至20日在德國的汽車重鎮斯圖加特(Stuttgart)舉行,集合電池及電動車供應鏈的領導業者,3天展期吸引2萬人次觀展。由經濟部貿易署舉辦、外貿協會執行,首次率4家業者參展,強化與德國及歐洲市場的連結。

本次臺灣館的參展商能元科技(Molicel)推出當家的P50B高性能動力鋰電池,並與合作的西班牙S商、義大利F商共同展出競技型電動越野機車與電動賽車電池模組,吸引大量目光;新科電力(Think-Power)則是主打大容量電池充放電及BMS測試設備。電動車方面,越創科技(Viettron)推出VT-01輕型動力系統,可彈性運用在摩托車及微型載具,獲得瑞士及東歐車輛製造商詢問;兆曜綠能(Greatenergy)展出電動車及充電設備的車規線束、連接器,以歐規快充槍詢問度最高。

展覽期間臺灣館4家業者迎接包含德國大型汽車集團、Tier 1供應商等大咖買主,還有來自電池及電動車周邊產業的專業買主前來詢問,一致認同貿協選擇此展作為開拓歐洲市場的平台,並看好後續商機。

電動車及再生能源讓電池成為產業明星,歐盟的電池產業營業額約810億歐元,佔全球電池市場17%,預計到2030年市場將成長26%。

1

能元科技MOLICEL的高性能動力電池及競技用電動摩托車吸引大批買主關注。貿協提供

 

歐洲是當前汽車產業受電動化衝擊最大的市場之一,不僅要迎合歐盟的淨零浪潮,更有中國的電動車來勢洶洶瓜分市場版圖,歐洲的傳統車廠在多重壓力下面對轉型挑戰。儘管BEV在歐洲銷售放緩,但在混和動力(PHEV、HEV)車款的助攻下,廣義電動車的市場份額已達45%並維持增長趨勢。在電動車時代,電池性能不但是評估汽車好壞的重要指標,佔車輛組成成本3成以上的電池也一躍成為汽車產業的關鍵環節。

2023年歐盟的再生能源(不含核能)發電比例達44%創下新高,1/4的電力來自易受氣候影響的風力及太陽能,儲能及不斷電系統成為穩定電網的重要關鍵。做為電池產業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市場預估儲能商機將以每年30~40%的幅度增長,以達到歐盟2030年的再生能源目標。

歐洲電池暨電動車科技展以電池技術及相關應用為核心,近年搭配電動車熱潮,加入電動車技術成為主軸。杜邦、西門子、BOSCH、先導智能、ZF等業界大廠分別展示電池材料、應用及電動車動力系統等產品,超過1000家各國業者參與展出。

貿協也將於今年11月17至22日,率臺灣業者參加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IAA Transportation,開發商用運輸領域商機。

【關鍵排行圖解】2019-2023台灣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FMCG進口量變化排行

未來流通研究所提供
未來流通研究所
3個「2019-2023台灣生鮮食材&快速消費品FMCG進口量變化排行」新情報news!

💡2019-2023進口成長TOP 20:無酒精啤酒&啤酒、汽水/氣泡水/氣泡酒/清酒/天然果汁、腰果/堅果、冰淇淋、速食麵、香皂

💡2019-2023進口衰退TOP 20:嬰幼兒食品&服飾、戶外運動用品、男性服飾、褲襪、鞋靴、珠寶首飾、化妝品、隱形眼鏡

💡2023年疫情後進口成長亮眼:禽蛋、二手服飾&配件、公事包/旅行箱包/旅遊備品、口香糖、寢具、唇部化妝品、香料

2019-2023年間受疫情影響,跨國供應鏈受阻、民眾生活型態&購物偏好轉變、出境旅遊人次下滑,使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FMCG)進口規模迎來多元歧異的變化走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9-2023年間輸入規模(重量)成長幅度較高的商品類別包括無酒精啤酒&啤酒、汽水/氣泡水/氣泡酒/清酒/天然果汁、腰果/堅果、冰淇淋、速食麵等。此外,2023年疫情過後,民眾生活與企業營運恢復常態,亦帶動部分商品進口規模強勁成長,例如禽蛋、二手服飾&配件、公事包/旅行箱包/旅遊備品、口香糖、寢具、唇部化妝品、香料等。商品進口規模變化不僅反映出民眾於疫情期間生活型態與消費偏好的轉變,以及餐飲、零售等企業大宗採購走勢,也可以同步看出品牌商與跨境貿易集團的商品布局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調查中,南韓多項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進口規模展現亮眼成長力道、躋身主要進口來源國外,部分進口商品結構亦朝向高單價品類集中。例如含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天然果汁&果汁飲料、冰淇淋/冰棒、速食麵、香皂、嬰幼兒食品、化妝粉/粉餅、眼部化妝品、唇部化妝品等。且受惠於近年韓式餐廳市場快速成長,南韓進口生鮮食材與醬料規模亦顯著提升。例如2019-2023年間南韓泡菜(酸漬外之調製或保藏泡包心菜)進口規模增長81.0%、胡椒粉/辣椒粉進口規模增長66.6%、清酒進口規模成長218.8%等。

未來流通研究所定期抓取生鮮食材&消費性商品進口規模數據(以商品重量為統計基準,排除通貨膨脹及貨幣匯率偏誤),並依據2019-2023年疫情前後多年期成長指標進行排名,發布進口規模成長與衰退幅度前20大商品類別排名(排名資料已剔除進口規模極小之商品類別),並結合2023年單年度變化幅度,做為全面觀測生鮮食材&消費性商品進口變化的參考基準。

2019-2023進口成長TOP 20:無酒精啤酒&啤酒、汽水/氣泡水/氣泡酒/清酒/天然果汁、腰果/堅果、冰淇淋、速食麵、香皂

2019-2023年間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進口規模成長TOP 20中,食品飲料類商品即囊括11席,且2019-2023年成長性TOP 4商品均為食品飲料類別,包括無酒精啤酒(+2839%)、禽蛋(+886.5%)、無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270.3%)以及含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160.6%)。

無酒精啤酒:無酒精啤酒2019年輸入規模僅45公噸,至2023年輸入總量已翻漲至1,326公噸,主要係受惠於2020年後荷蘭輸入規模大幅攀升帶動。2023年荷蘭進口無酒精啤酒重量佔整體進口規模比例高達93.3%、金額佔比達90.0%,遙遙領先位居第2、3位的瑞士與德國。全球無酒精啤酒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包括百威、海尼根、朝日、可口可樂等大型集團均積極布局。其中總部位於荷蘭的海尼根2020年將旗下海尼根0.0零酒精產品引進台灣後,3個月內即創下200萬瓶的銷售佳績。

汽水/氣泡水:無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在2022年澳洲進口規模大增帶動下,進口規模自2019年的1,179公噸增長至2023年達4,365公噸。2023年無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主要進口國為澳洲與日本,進口重量佔比分別達57.2%及24.1%。含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2023年主要進口國家為奧地利、南韓及日本,進口重量佔比分別達36.4%、35.1%及10.2%。其中自南韓進口含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規模於2022年後大幅增長,2023年進口總重與2019年相較翻漲幅度高達3091.4%(+5813公噸),奧地利與日本進口規模亦分別增長82.0%及108.0%。顯見近年在海外大受歡迎的氣泡水風潮已吹進台灣,不僅進口規模顯著攀升,更帶動泰山、金車、味丹、大江等知名本土企業積極布局,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好市多等零售通路業者也紛紛推出自有品牌氣泡水商品搶佔市場商機。

天然果汁&果汁飲料:2019-2023年間進口規模成長47.5%,2023年主要輸入國為日本、越南及馬來西亞,進口重量佔比分別達34.5%、12.8%及11.7%。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雖持續穩居天然果汁&果汁飲料最大來源國寶座,但近年受到東南亞國家、南韓與澳洲進口規模大增影響,佔比逐年縮減(2019-2023年間進口總重維持增長32.7%)。

盥洗用香皂/藥皂/化妝皂:為本次調查TOP 20成長商品中唯一入榜的美妝保養類商品,2019-2023年間進口規模成長50.5%。2023年主要進口國家為中國大陸、印尼與南韓,進口重量佔比分別為30.3%、20.8%及15.9%。除做為主要代工生產基地的中國進口規模持續增長281.6%(+3134公噸)外,2023年南韓進口香皂總重與2019年相較顯著增長1911.6%(+2125公噸),帶動進口金額同步成長,並於2022年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台灣進口香皂總金額最高的來源國家。

2019-2023進口衰退TOP 20:嬰幼兒食品&服飾、戶外運動用品、男性服飾、褲襪、鞋靴、珠寶首飾、化妝品、隱形眼鏡

2019-2023年間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進口規模衰退TOP 20中,服飾鞋包類商品佔據9席、食品飲料與美妝保養品各佔據3席、珠寶鐘錶佔據2席、育樂用品、個人用品及酒精飲料各據1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疫情期間消費者大幅減少外出的生活型態。

嬰幼兒食品:2019-2023年間進口嬰幼兒食品重量下滑57.3%、2023單年度進口規模同步下挫48.5%,主要係受到輸入規模佔比超過80%的最大來源國西班牙進口量大幅衰退所致。2019-2023年西班牙進口嬰幼兒食品總重量下滑61.8%、2023單年度進口規模年減54.2%。2023年嬰幼兒食品輸入國家中,南韓為唯一2019-2023年間進口規模增長地區,至2023年已躍升為台灣第3大嬰幼兒食品進口國,惟量體與TOP 2輸入國家(西班牙、荷蘭)相較仍存在顯著差距。

戶外運動用品:2019-2023年間進口規模下滑31.1%。台灣運動用品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2023年進口重量佔比達82.8%,遙遙領先位居第2的越南(7.0%)。與2019年相較,中國大陸運動用品輸入量下跌33.6%,其中佔輸入大宗的一般體能運動用品進口規模下跌39.1%,為整體運動用品進口量萎縮主因。

美妝保養品:2019-2023年間化妝粉/粉餅/爽身粉、指甲彩妝與眼部彩妝進口規模均出現下滑,分別衰退25.0%、19.5%及18.3%。其中化妝粉/粉餅/爽身粉2023年主要進口國為日本、中國大陸及泰國,進口重量佔比介於16.0%至19.7%,金額佔比則以法國、日本及南韓最高,佔比介於19.5%至24.6%間。與2019年相較,雖然TOP 3輸入重量來源國價量齊跌,但南韓與法國展現亮眼成長力道,反映出高單價商品進口比例攀升趨勢。

2023年疫情後進口成長亮眼:禽蛋、二手服飾&配件、公事包/旅行箱包/旅遊備品、口香糖、寢具、唇部化妝品、香料

2023年疫情過後,民眾生活與企業營運恢復常態,帶動部分商品進口規模強勁成長,包括禽蛋、二手服飾&配件、公事包/旅行箱包/旅遊備品、口香糖、寢具、唇部化妝品、香料等。

二手服飾&配件:2023年進口總重年增65.5%,主要係受到TOP 3進口國日本、南韓、中國大陸進口規模增長38.2%至92.6%的帶動。2021年後在日本進口貨品單價大幅提升推動下,進口總金額逐年攀升,至2023年全台二手服飾&配件進口總價年增47.2%133.1萬美元,不僅首度突破百萬美元大關,更創下2003年統計起始以來新高。其中日本進口金額佔比達74.8%,遙遙領先南韓(12.1%)與中國大陸(4.4%),反映出日本在高價進口二手商品市場中的顯著優勢。代表性業者中,日本知名二手店業者2nd Street於2020年來台布局,目前全台已有30家門市。日本二手精品專賣店Brand Off在台已設立4家分店,並與PopChill拍拍圈展開跨境電商合作,每月上架超過1,000件日本商品。日本大型連鎖二手品牌海德沃福(Hard off)亦於2018年來台,目前在台共4家分店,2023年銷售額突破2億元。看好快速成長的二手市場規模,海德沃福已開放台灣地區加盟,預計至2035年全台將展店至100家門市,其中直營與加盟各30與70家。

旅行用品:受疫情後民眾恢復旅遊出行風潮帶動,2023年公事包/旅行箱包與旅遊備品進口規模大幅成長。其中旅遊備品(成套)2023年進口總量年增167.9%,並以中國大陸為主要來源國。公事包/旅行箱包2023年進口總量年增36.5%,若以進口重量做為衡量指標,以中國大陸為最主要來源國,2023年進口佔比達88.4%。若以金額做為指標,則以義大利、中國大陸及法國為主要進口國家,佔比介於21.3%至31.5%,反映出義大利及法國進口商品結構集中於高單價品類的組成特色。

唇部化妝品:受惠於口罩禁令解除,唇部化妝品突破連續3年的低迷進口走勢,2023年進口總量年增39.6%,超越2019年疫情前水準。若以進口重量做為衡量指標,2023年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法國與日本,進口重量佔比分別為42.6%、14.2%及9.8%。若以金額做為指標,則以法國、中國大陸及南韓為主要進口國,佔比介於13.2%至34.3%間。與2022年相較,TOP 5進口國中,進口重量以日本年增54.7%最為顯著、進口金額則以南韓年增64.2%最高。

辛香料:2023年進口規模年增幅度較高的品類中,有多項辛香料入榜,例如肉荳蔻進口規模年增52.2%、番紅花/咖哩辛香料/薑黃年增35.2%、丁香年增26.6%、茴香子/胡荽子等年增24.0%、肉桂年增11.1%等,推估部分原因係受惠於疫情後餐飲產業規模顯著復甦,以及韓式、泰式、印度等異國料理餐廳日益普及帶動。

此外,本次調查中2019-2023年進口規模衰退TOP 20品項中,不少商品於2023年進口總量已逐步復甦,如眼部化妝品、褲襪/壓力襪、披巾/圍巾/頭紗、珠寶首飾&鑄幣、男用上衣/襯衫、嬰兒服飾/用品及隱形眼鏡等,反映出在疫情後民眾生活與企業採購恢復常態,商品市場重新趨於熱絡。

【排行圖解】無酒精啤酒、氣泡水成新寵,生鮮食材進口量數據排行

未來流通研究所提供
未來流通研究所
3個「2019-2023台灣生鮮食材&快速消費品FMCG進口量變化排行」新情報news!

💡2019-2023進口成長TOP 20:無酒精啤酒&啤酒、汽水/氣泡水/氣泡酒/清酒/天然果汁、腰果/堅果、冰淇淋、速食麵、香皂

💡2019-2023進口衰退TOP 20:嬰幼兒食品&服飾、戶外運動用品、男性服飾、褲襪、鞋靴、珠寶首飾、化妝品、隱形眼鏡

💡2023年疫情後進口成長亮眼:禽蛋、二手服飾&配件、公事包/旅行箱包/旅遊備品、口香糖、寢具、唇部化妝品、香料

2019-2023年間受疫情影響,跨國供應鏈受阻、民眾生活型態&購物偏好轉變、出境旅遊人次下滑,使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FMCG)進口規模迎來多元歧異的變化走勢。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9-2023年間輸入規模(重量)成長幅度較高的商品類別包括無酒精啤酒&啤酒、汽水/氣泡水/氣泡酒/清酒/天然果汁、腰果/堅果、冰淇淋、速食麵等。此外,2023年疫情過後,民眾生活與企業營運恢復常態,亦帶動部分商品進口規模強勁成長,例如禽蛋、二手服飾&配件、公事包/旅行箱包/旅遊備品、口香糖、寢具、唇部化妝品、香料等。商品進口規模變化不僅反映出民眾於疫情期間生活型態與消費偏好的轉變,以及餐飲、零售等企業大宗採購走勢,也可以同步看出品牌商與跨境貿易集團的商品布局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調查中,南韓多項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進口規模展現亮眼成長力道、躋身主要進口來源國外,部分進口商品結構亦朝向高單價品類集中。例如含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天然果汁&果汁飲料、冰淇淋/冰棒、速食麵、香皂、嬰幼兒食品、化妝粉/粉餅、眼部化妝品、唇部化妝品等。且受惠於近年韓式餐廳市場快速成長,南韓進口生鮮食材與醬料規模亦顯著提升。例如2019-2023年間南韓泡菜(酸漬外之調製或保藏泡包心菜)進口規模增長81.0%、胡椒粉/辣椒粉進口規模增長66.6%、清酒進口規模成長218.8%等。

未來流通研究所定期抓取生鮮食材&消費性商品進口規模數據(以商品重量為統計基準,排除通貨膨脹及貨幣匯率偏誤),並依據2019-2023年疫情前後多年期成長指標進行排名,發布進口規模成長與衰退幅度前20大商品類別排名(排名資料已剔除進口規模極小之商品類別),並結合2023年單年度變化幅度,做為全面觀測生鮮食材&消費性商品進口變化的參考基準。

2019-2023進口成長TOP 20:無酒精啤酒&啤酒、汽水/氣泡水/氣泡酒/清酒/天然果汁、腰果/堅果、冰淇淋、速食麵、香皂

2019-2023年間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進口規模成長TOP 20中,食品飲料類商品即囊括11席,且2019-2023年成長性TOP 4商品均為食品飲料類別,包括無酒精啤酒(+2839%)、禽蛋(+886.5%)、無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270.3%)以及含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160.6%)。

無酒精啤酒:無酒精啤酒2019年輸入規模僅45公噸,至2023年輸入總量已翻漲至1,326公噸,主要係受惠於2020年後荷蘭輸入規模大幅攀升帶動。2023年荷蘭進口無酒精啤酒重量佔整體進口規模比例高達93.3%、金額佔比達90.0%,遙遙領先位居第2、3位的瑞士與德國。全球無酒精啤酒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包括百威、海尼根、朝日、可口可樂等大型集團均積極布局。其中總部位於荷蘭的海尼根2020年將旗下海尼根0.0零酒精產品引進台灣後,3個月內即創下200萬瓶的銷售佳績。

汽水/氣泡水:無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在2022年澳洲進口規模大增帶動下,進口規模自2019年的1,179公噸增長至2023年達4,365公噸。2023年無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主要進口國為澳洲與日本,進口重量佔比分別達57.2%及24.1%。含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2023年主要進口國家為奧地利、南韓及日本,進口重量佔比分別達36.4%、35.1%及10.2%。其中自南韓進口含糖或香料汽水/氣泡水規模於2022年後大幅增長,2023年進口總重與2019年相較翻漲幅度高達3091.4%(+5813公噸),奧地利與日本進口規模亦分別增長82.0%及108.0%。顯見近年在海外大受歡迎的氣泡水風潮已吹進台灣,不僅進口規模顯著攀升,更帶動泰山、金車、味丹、大江等知名本土企業積極布局,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好市多等零售通路業者也紛紛推出自有品牌氣泡水商品搶佔市場商機。

天然果汁&果汁飲料:2019-2023年間進口規模成長47.5%,2023年主要輸入國為日本、越南及馬來西亞,進口重量佔比分別達34.5%、12.8%及11.7%。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雖持續穩居天然果汁&果汁飲料最大來源國寶座,但近年受到東南亞國家、南韓與澳洲進口規模大增影響,佔比逐年縮減(2019-2023年間進口總重維持增長32.7%)。

盥洗用香皂/藥皂/化妝皂:為本次調查TOP 20成長商品中唯一入榜的美妝保養類商品,2019-2023年間進口規模成長50.5%。2023年主要進口國家為中國大陸、印尼與南韓,進口重量佔比分別為30.3%、20.8%及15.9%。除做為主要代工生產基地的中國進口規模持續增長281.6%(+3134公噸)外,2023年南韓進口香皂總重與2019年相較顯著增長1911.6%(+2125公噸),帶動進口金額同步成長,並於2022年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台灣進口香皂總金額最高的來源國家。

2019-2023進口衰退TOP 20:嬰幼兒食品&服飾、戶外運動用品、男性服飾、褲襪、鞋靴、珠寶首飾、化妝品、隱形眼鏡

2019-2023年間生鮮食材與快速消費品進口規模衰退TOP 20中,服飾鞋包類商品佔據9席、食品飲料與美妝保養品各佔據3席、珠寶鐘錶佔據2席、育樂用品、個人用品及酒精飲料各據1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疫情期間消費者大幅減少外出的生活型態。

嬰幼兒食品:2019-2023年間進口嬰幼兒食品重量下滑57.3%、2023單年度進口規模同步下挫48.5%,主要係受到輸入規模佔比超過80%的最大來源國西班牙進口量大幅衰退所致。2019-2023年西班牙進口嬰幼兒食品總重量下滑61.8%、2023單年度進口規模年減54.2%。2023年嬰幼兒食品輸入國家中,南韓為唯一2019-2023年間進口規模增長地區,至2023年已躍升為台灣第3大嬰幼兒食品進口國,惟量體與TOP 2輸入國家(西班牙、荷蘭)相較仍存在顯著差距。

戶外運動用品:2019-2023年間進口規模下滑31.1%。台灣運動用品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2023年進口重量佔比達82.8%,遙遙領先位居第2的越南(7.0%)。與2019年相較,中國大陸運動用品輸入量下跌33.6%,其中佔輸入大宗的一般體能運動用品進口規模下跌39.1%,為整體運動用品進口量萎縮主因。

美妝保養品:2019-2023年間化妝粉/粉餅/爽身粉、指甲彩妝與眼部彩妝進口規模均出現下滑,分別衰退25.0%、19.5%及18.3%。其中化妝粉/粉餅/爽身粉2023年主要進口國為日本、中國大陸及泰國,進口重量佔比介於16.0%至19.7%,金額佔比則以法國、日本及南韓最高,佔比介於19.5%至24.6%間。與2019年相較,雖然TOP 3輸入重量來源國價量齊跌,但南韓與法國展現亮眼成長力道,反映出高單價商品進口比例攀升趨勢。

2023年疫情後進口成長亮眼:禽蛋、二手服飾&配件、公事包/旅行箱包/旅遊備品、口香糖、寢具、唇部化妝品、香料

2023年疫情過後,民眾生活與企業營運恢復常態,帶動部分商品進口規模強勁成長,包括禽蛋、二手服飾&配件、公事包/旅行箱包/旅遊備品、口香糖、寢具、唇部化妝品、香料等。

二手服飾&配件:2023年進口總重年增65.5%,主要係受到TOP 3進口國日本、南韓、中國大陸進口規模增長38.2%至92.6%的帶動。2021年後在日本進口貨品單價大幅提升推動下,進口總金額逐年攀升,至2023年全台二手服飾&配件進口總價年增47.2%133.1萬美元,不僅首度突破百萬美元大關,更創下2003年統計起始以來新高。其中日本進口金額佔比達74.8%,遙遙領先南韓(12.1%)與中國大陸(4.4%),反映出日本在高價進口二手商品市場中的顯著優勢。代表性業者中,日本知名二手店業者2nd Street於2020年來台布局,目前全台已有30家門市。日本二手精品專賣店Brand Off在台已設立4家分店,並與PopChill拍拍圈展開跨境電商合作,每月上架超過1,000件日本商品。日本大型連鎖二手品牌海德沃福(Hard off)亦於2018年來台,目前在台共4家分店,2023年銷售額突破2億元。看好快速成長的二手市場規模,海德沃福已開放台灣地區加盟,預計至2035年全台將展店至100家門市,其中直營與加盟各30與70家。

旅行用品:受疫情後民眾恢復旅遊出行風潮帶動,2023年公事包/旅行箱包與旅遊備品進口規模大幅成長。其中旅遊備品(成套)2023年進口總量年增167.9%,並以中國大陸為主要來源國。公事包/旅行箱包2023年進口總量年增36.5%,若以進口重量做為衡量指標,以中國大陸為最主要來源國,2023年進口佔比達88.4%。若以金額做為指標,則以義大利、中國大陸及法國為主要進口國家,佔比介於21.3%至31.5%,反映出義大利及法國進口商品結構集中於高單價品類的組成特色。

唇部化妝品:受惠於口罩禁令解除,唇部化妝品突破連續3年的低迷進口走勢,2023年進口總量年增39.6%,超越2019年疫情前水準。若以進口重量做為衡量指標,2023年主要進口國為中國大陸、法國與日本,進口重量佔比分別為42.6%、14.2%及9.8%。若以金額做為指標,則以法國、中國大陸及南韓為主要進口國,佔比介於13.2%至34.3%間。與2022年相較,TOP 5進口國中,進口重量以日本年增54.7%最為顯著、進口金額則以南韓年增64.2%最高。

辛香料:2023年進口規模年增幅度較高的品類中,有多項辛香料入榜,例如肉荳蔻進口規模年增52.2%、番紅花/咖哩辛香料/薑黃年增35.2%、丁香年增26.6%、茴香子/胡荽子等年增24.0%、肉桂年增11.1%等,推估部分原因係受惠於疫情後餐飲產業規模顯著復甦,以及韓式、泰式、印度等異國料理餐廳日益普及帶動。

此外,本次調查中2019-2023年進口規模衰退TOP 20品項中,不少商品於2023年進口總量已逐步復甦,如眼部化妝品、褲襪/壓力襪、披巾/圍巾/頭紗、珠寶首飾&鑄幣、男用上衣/襯衫、嬰兒服飾/用品及隱形眼鏡等,反映出在疫情後民眾生活與企業採購恢復常態,商品市場重新趨於熱絡。

「創造客戶而不是創造營收」 MJ林明樟舉辦拓論壇,百位企業菁英齊聚

拓論壇邀請到(左起)主持人李孟修與4位講師唐源駿、林明樟、王靖夫及郭哲佑。拓論壇提供
曾允盈

由MJ林明樟拓學院團隊所舉辦的「拓論壇-佈局篇」,6月15日於台北六福萬怡酒店登場,現場聚集近90家中小企業,超過百位各界菁英聆聽。

1圖說:林明樟期盼透過拓學院,讓中小企業主能少走一段失敗的路。拓論壇

當天由台灣線上課程1.8億記錄創造者林明樟、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品牌行銷與媒體公關危機處理專家唐源駿、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4位講者分享策略佈局與全球品牌經營的專業觀點及實戰經驗,激盪百位學員新思維,並將所學落地活用於自己的企業團隊中,精彩紮實的論壇內容,也讓企業主更期待拓學院一系列的活動與課程。

根據中小企業白皮書報告,全台灣有超過98%企業為中小企業,但年營收破億的僅有2.4%,凸顯中小企業的困境。中小企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求生存,華麗轉身為可持續增長的中大企業?「找到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透過品牌亮點打競品的痛點,並了解品牌定位的重要性。」累積數十年企業貼身顧問經驗的品牌行銷暨媒體公關危機處理專家「凱爺」唐源駿,分享品牌成功最重要的三大要件:差異化、加值感、一致性。

如何有效落實?凱爺也與現場學員互動時給出答案,當天一位經營早午餐品牌20年的業主,疑惑自己是否該順應時下網紅美拍潮流,再創新品牌,「客人願意支持你20年,代表你有很好的商品力,堅持好商品才有品牌力,並將品牌核心、市場定位、服務模式視為動態概念。」凱爺進一步說明,想像客人18歲大學生吃到38歲當媽媽,若增加親子套餐、老客人回娘家活動…等,與舊客戶一起成長,比開發新客戶更重要。「超級數字力」創辦人林明樟也強調,所有行業發展到最後都會是品牌業,因此在追求企業高度成長的過程中,重要的是「創造客戶而不是創造營收」。

 「中小企業遇到的第一個坎就叫規模。」林明樟說,企業經營的天花板就是老闆的思維,不要為品牌的高度設限,才有翻身與突破的機會。而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則分享三個重要的品牌成長關鍵,「做我有你沒有的事,創造沒有競爭對手的新市場空間」、「要受眾不要大眾,清楚市場定位」、「為產品加值,創造更高的社會價值」。當品牌已佔有一席之地後,便可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鮮乳坊將眼光放遠到整個酪農產業,認為品牌的一切終究要回歸產品力,才能讓事業永續發展。

而知名手機殼品牌犀牛盾也致力於環境永續,今年更成功打造全世界第一個100%循環再生手機殼,並設立回收據點,讓環保融入日常,期許手機殼成為下一個寶特瓶產業,實踐永續經營的願景。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坦言,「我們不會將把手機殼做得花俏來提升營業額,因為為了花俏或好看在製程中使用的各式複合材質將無法回收,即使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很痛的決定,但長期價值對我們更重要。」

a2

圖說:拓論壇佈局篇聚集上百位企業菁英聆聽。拓論壇

首場拓論壇集結了4位講者創業過程的精華,林明樟也總結出,品牌要擁有策略佈局的全局觀,在經營過程中學會現況複盤、取捨,了解發展的路徑、如何產生力量以及企業想成為的模樣,並引導學員實際操作與分享,讓現場百位企業菁英獲益匪淺。「不要當無名英雄,我們要讓世界看到台灣,就從中小企業開始。」林明樟期望將自己所學及失敗經驗,在拓學院中傳承給更多中小企業主,讓大家能站在他的肩上成長,不必花時間與金錢體驗錯誤,緊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好理念。

 

亞家生技推動低碳再生醫療 榮獲第六屆品牌金舶獎「綠色永續組」殊榮

亞家生技將持續推動碳足跡認證的外泌體,為台灣的低碳再生醫療產業發展奠定基礎。亞家生技提供
編輯部
【發布時間:2024年6月18日】

第六屆品牌金舶獎歷經四個月選拔,最終評選出31家傑出的品牌企業,而亞家生技也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獲選「綠色永續組」肯定。近年來,綠色永續、ESG等議題已成為企業的必修課,品牌力再進化,掌握永續經營策略絕對是正確的方向,亞家生技創辦人吳坤烈博士除了感謝評審遠見,也表示將持續在再生醫療產業為綠色永續努力。

由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舉辦的「品牌金舶獎」企業選拔活動已邁入第6屆,甄選組別分為綠色永續組、國際授權潛力組、服務創新組以及海外僑臺商組,吸引台灣與海外僑臺商企業角逐,經過專業評審嚴格篩選,於6月14日公布獲獎企業名單,亞家生技榮獲綠色永續組的殊榮。

創辦人吳坤烈博士表示,耗時三年研發出的「細胞製藥用無菌隔離裝置」,不僅是國內首家以細胞製藥用無菌隔離裝置通過GTP認可,更將製程所需空間,濃縮到一個微型化的隔離裝置中,可以在不到四十坪的小空間,建置符合PIC/S GMP等級的細胞製劑廠,同時大幅節省80%包括用電在內的維護營運成本,加上模組化、智能化及前醫後廠規劃,有效減少細胞產品冷鏈運送的碳足跡。

吳坤烈博士進一步強調,再生醫療雙法通過後,細胞製造規範會越來越嚴格,除了GTP(細胞製備場所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未來還會面臨更嚴格的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製程升級要求,亞家生技也將持續推動碳中和細胞工廠、碳足跡認證的外泌體,超前部署,滿足市場需求,並為未來台灣的低碳再生醫療產業及永續發展奠定堅固基礎。

逆勢進場,勤天商旅瞄準暑期親子檔期,推花蓮深度旅遊

勤天商旅花蓮館自助式早餐與宵夜準備各種在地特色料理,旅客對花蓮美食讚不絕口。勤天商旅提供
曾允盈

勤天商旅今日(18)舉行花蓮館開幕記者會,配合震後花蓮觀光一系列補助振興措施,鎖定暑期親子檔期,盼能一掃震後陰霾,帶動花蓮觀光業逐漸復甦。

1

勤天商旅花蓮館開幕剪綵,左起貴賓台中市議員曾威、花蓮吉安鄉長游淑貞、花蓮市議員韓林梅、擎天土地開發(股)公司董事長 許婉馨、勤天商旅集團總裁許王金英、勤天商旅董事長許銘仁、勤天商旅董事長夫人李嘉鳳、花蓮市市長魏嘉彥、花蓮市議員吳東昇。曾允盈攝影

記者會現場台中市議員曾威、花蓮吉安鄉長游淑貞、花蓮市議員韓林梅、擎天土地開發(股)公司董事長許婉馨、勤天商旅集團總裁許王金英、勤天商旅董事長許銘仁、勤天商旅董事長夫人李嘉鳳、花蓮市市長魏嘉彥、花蓮市議員吳東昇、花蓮縣政府觀光處產業科科長陳勇男皆到場,勤天商旅董事長許銘仁表示,勤天商旅從台中發跡,2023年底進入花蓮籌備,原定今年四月完成試營運後首發亮相,豈料遇上0403花蓮大地震,原本高達8成的團體住房訂單瞬間驟減。

0403地震當天,董事長許銘仁中午隨即聯繫政府相關單位與館內同仁,啟動重大災害應變,並決定提供50間客房給需要協助的災民一個暫時的避風港,且時間長達半個月,花蓮救援行動也使不少同業呼應支持。而建築背景的許銘仁在第一時間即請來結構技師確認花蓮館安全,由於建築是921後搭建,耐震結構無虞。

2

勤天商旅打出住宿低價優惠吸引旅客,協同地方觀光業者規劃配套旅遊體驗。勤天商旅提供

勤天商旅行銷協理邱永能提及,對花蓮觀光仍有信心,預計年底恢復預期。他表示,花蓮地區為峽谷及海岸地形,山林與海洋資源充沛,不同族群的原住民文化豐富,是深度旅遊首選。其中花蓮靜浦部落是非常難得的文化旅遊體驗典範,導覽、漫遊膠筏、射箭、浪花蟹生態、編織手環等相當豐富。

勤天商旅看準客群需求,推動深度旅遊,目前除了上述體驗行程可以協助報名,配合花蓮震後觀光旅遊補助活動,與花蓮海洋公園配合套票一泊二食的優惠組合,平日3,980元起,扣除旅遊補助一房1,000元,最低2,980元即可享受沉浸式的旅遊體驗,補助時間6/1~9/30日止,使用完畢即恢復原價販售,此時可說是前往花蓮旅遊的最佳時機。

儘管大自然的挑戰來襲,勤天商旅並不打退堂鼓,仍看好花蓮觀光未來,與員工共體時艱。許銘仁表示,勤天兩字設立的理念來自於「勤」字,相信只要勤於行動,勇敢接受不同的挑戰,一定能突破萬難再接再厲。「主要要讓大家重拾旅遊信心,只要回到花蓮就會再次喜歡上花蓮。」

勤天商旅首站開幕花蓮,只是一個起點,未來在國內觸角將延伸北、中、南地區。面對旅遊產業的瞬息萬變,堅持四大原則:良好的旅客體驗服務設計、在地產官學合作共享資源、完善的員工培訓計畫、落實企業永續環境友善,持續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服務。

電動車大戰:歐盟課重稅,中國誓言反擊!

Getty Images
哨子先生

在歐洲議會改選結束後沒兩天,歐盟立刻宣布從7月起,將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臨時關稅,以作為對中國電動車產業過度補貼的抵制。中共馬上反擊,說這樣違反國際貿易規則,還違反WTO,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權益。

先釐清一下歐盟為何要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這是因為中國政府長期對電池和電動車產業過度補貼,導致中國電動車價格過低,傾銷歐盟後嚴重傷害歐盟本地汽車市場。

歐盟執委會在去年十月宣布要針對中國輸入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經過半年多的調查後,歐盟認爲已經有足夠證據顯示,中國的補貼範圍非常廣,從鋰電池原料到電動車運輸至歐盟港口,等於包下「整條供應鏈」。

雖然調查結果尚未完全結束,歐盟仍決定提早出手,宣布從7月4日起課徵暫時性的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並展開與歐盟成員國的諮詢,等11月調查正式完成後,再決定是否持續課徵反補貼稅。

目前在接受調查的中國三大汽車集團中,比亞迪將被加徵17.4%、吉利汽車20%,上汽集團因配合調查度低,將被加徵最高額38.1%關稅。

原本歐盟就有對進口車課徵一般關稅10%,如果再算上針對中國的臨時關稅,這表示光關稅就要徵收27.4到最高48.1%。

中國當然對此相當不滿,外交部高喊維權,說歐盟「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罔顧事實和世貿組織(WTO)規則」、違背歐盟成員國意願「一意孤行」。

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國際貿易原則雖然對各國的經濟保護措施有一定的規範,但是「關稅」並沒有在限制範圍內,雖然WTO有鼓勵成員國降低關稅差距,但並沒有完全限制,甚至容許各國以關稅作為貿易限制手段。

再者,要談及違背市場經濟原則,中國恐怕是最沒資格說這句話的。

歐盟決定課徵重稅的原因,不就是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過度補貼,導致雙方的電動車市場處於完全失衡、不平等的狀態嗎?要說違反市場經濟原則,中國的作法才是真的與市場自由經濟背道而馳吧。

此外歐盟也不是唯一一個為了保護國內汽車產業,對中國電動車課重稅的國家。

美國在5月就先宣布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關稅提高到100%,這意思就是:別想把車賣進來。

土耳其則在前幾天宣布,將對中國進口車輛加徵40%關稅。

至於中共說的違背成員國意願,這確實有討論空間。

針對歐盟執委會的作法,成員國政府意見不一。法國傾向提高關稅,以保護自家產業。德國則因為和中國經濟關係密切,加上很多企業車廠都在中國怕被報復,一直希望歐盟能出手小力一點。

不管怎樣,歐盟現在是已經做出初步決斷,不過兩邊要面對的問題還多著。

即使歐盟試圖以重稅保護本地汽車產業,但同時,還是有很多國家巴不得中國立刻前來設廠、促進經濟和增加就業機會。

匈牙利早就成功說服比亞迪設廠投資,成立歐洲第一家中國電動車場,而且匈牙利政府還正加緊與長城汽車談判,希望能成功迎接第二家汽車大廠進駐,據說比亞迪也考慮2025年在歐洲設立第二家工廠。

為何中國汽車要來歐洲設廠,這樣不就拉高成本嗎?因為在歐盟內部生產,就可以規避歐盟關稅規則,雖然成本確實拉高了,但總比完全賺不到錢好。

還有西班牙,西班牙是僅次於德國的歐洲第二大汽車製造國,目前西班牙已獲得中國奇瑞汽車的投資,採取和當地企業合作生產的方式,預計今年開始生產。

至於美國這扇封鎖的大門,中國也不是沒有方法應對。比亞迪從今年初就傳出要在墨西哥設廠,不僅可以規避美國的規範,還能利用「美墨加三國貿易協議」享有優惠待遇。雖然據說迫於美國壓力,墨西哥政府不給給予中國企業額外優待,但要如何防堵中企透過貿易協議進入美國市場,是美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

歐盟同樣也是,雖然課徵重稅,但這只是暫時性的舉措,接下來還需要說服成員國同意,才能延長徵稅範圍和時間,也就是說,歐盟與中國的電動車攻防戰,才剛剛開始。

再生醫療雙法三讀通過,亞家生技「微型智能細胞工廠」 提早布局生醫藍圖

亞家生技為台灣首家研發「細胞製藥用無菌隔離裝置」。亞家生技提供
曾允盈

隨著再生醫療雙法6月4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可望邁進一大步!相關領域更被外界視為,繼半導體和AI之後的下一座「護國神山」。產官學界皆樂觀看待,期盼透過再生醫療發展,持續結合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實現「健康台灣」的目標,讓生技醫療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而亞家生技早已超前部署,耗時三年研發出「細胞製藥用無菌隔離裝置」,協助產業上游製造端打造「微型智能細胞工廠」。

根據再生醫療法第14條「醫療機構執行再生技術,有細胞培養、處理及保存必要者,得自行或委託再生醫療生技醫藥公司或醫療機構為之。」為了降低整體成本,減少運輸細胞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污染、溫控等危險因子,醫療院所及生技業者自建或擁有一間細胞工廠刻不容緩。

對比傳統細胞實驗室,多採用生物安全櫃(BSC)半開放式製程,廠房內部環境管控難度高,亞家生技開發的解決方案,透過細胞製藥用無菌隔離裝置,提供免疫細胞、幹細胞等細胞生產製程使用。特點在於,將製程所需空間濃縮到一個微型化的隔離裝置中,裝置內皆為Class A的潔淨等級,加上模組化、智能化,除了能因地制宜,針對不同機構和業者需求規劃設計,更將製程拉近就診端,縮短細胞製劑的運送時間,以分散式的製造模式,提高整體細胞治療供應鏈效率。另外,透過AIoT智慧聯網科技,整合細胞培育、擴增等技術,還能大幅降低80%包括用電在內的維護營運成本。

由亞家生技開發的這套設備,為國內首間以細胞製藥用無菌隔離裝置,獲得細胞製備場所GTP(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認可,皆為MIT研發製造。亞家生技創辦人吳坤烈博士表示:「再生醫療雙法通過後,細胞製造規範會越來越嚴格,除了GTP,未來還會面臨更嚴格的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製程升級要求,我們數年前早就超前部署,所有細胞培養製造,都以製藥等級的無菌隔離裝置操作,確保產品100%的安全穩定。」

 1

亞家生技創辦人吳坤烈博士表示,再生醫療雙法通過後,製劑生產規範越來越嚴格,機構內擁有「微型智能細胞工廠」將成趨勢。亞家生技提供

如今再生醫療相關法規完備,預估將有更多醫療院所和業者,願意投入細胞治療研發,以及後續臨床試驗,若要執行相關技術,機構內擁有一間「微型智能細胞工廠」可望成為趨勢。亞家生技已具備成熟、完整的廠區設計、製藥設備建置系統以及多種類細胞量產製程,能有效在臨床端,確保細胞治療產品的無菌製劑規格,提供更高安全品質的細胞來源,給臨床試驗或醫療技術使用。

AI機器人女媧創造與日本丸文集團合作,改善醫療人力短缺

女媧創造 AI 機器人已進入多元樣態的服務領域,由左至右為魔球高爾夫服務接待、
日本友都八喜3C零售、魯山人和風火鍋店。女媧創造提供
曾允盈

隨著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的迅速發展, AI 機器人應用成為2024 COMPUTEX 國際電腦展的全球焦點,融入各行各業的服務型機器人也已成為顯而易見的未來進行式,這些機器人能透過視覺、聽覺及觸覺機制,與人類進行多樣化任務協作,提供不同場景下更高效、個性化的服務體驗。

台灣 AI 機器人新創女媧創造,自去年底推出移動式服務機器人 Collibot 與整合生成式 AI 的KebbiGPT,憑藉在地研發製造、軟硬整合與獨家伺服馬達等優勢,替餐飲服務、醫療長照、零售通路、觀光園區等場域,陸續導入創新機器人解決方案,引領服務型機器人走入大眾的生活日常,今(3日)更正式宣布攜手擁有一百五十年經營歷史,深耕電子產品、醫療器材、長照服務的日本上市公司 — 丸文集團 Marubun (TSE Code: 7537)達成策略合作協議,本次合作預計將女媧創造旗下結合生成式 AI 的  Kebbi Air 機器人,導入智慧照護場景中,改善日本因少子高齡化導致健康照護產業所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面對少子高齡化挑戰 人機協作將成未來解方

日本正面臨嚴重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根據日本從事人力資源和資訊服務行業的跨國企業瑞可利(RECRUIT)估計,2040 年日本勞動力供應缺口將超過 1,100 萬人,其中護理照護業的缺工率達 25.3%,這代表傳統人力資源配置將無法滿足未來日漸高漲的健康照護需求,而機器人技術則逐漸成為一種更有效的智慧解決方案,醫療機構通過引入如 Kebbi Air 這樣的先進服務型機器人,將能減緩從業人員壓力與工作量,更專注於需要高度專業技能的工作上,從而提供高品質健康照護服務。

1

由左至右丸文集團 DIONE 子公司總裁 樋口智昭、丸文集團資深副總裁 藤野聡、丸文集團財務長 中田雄三、女媧創造設計長 陳信孚、女媧創造董事長 郭柳宗、女媧創造營運長 張智傑、女媧創造策略長 林謂立。女媧創造提供

以丸文集團為例,本次將女媧創造的 Kebbi Air 加入智慧醫療產品陣容中,將優先應用於機構內的接待/出入管理、體溫測量、家屬視訊通話、AIGC 對話陪伴、運動與測驗等,提升場域營運效率並改善照護產業的嚴重缺工問題。

新創出海大不易 獲重量級夥伴支持為關鍵契機

截至目前,女媧創造已成功插旗日本、韓國、北美、中國大陸、香港、東南亞與中亞地區等地,其中日本市場更累積超過 50 家企業客戶,正式邁入國際級新創之列,女媧創造營運長張智傑表示:「生成式 AI 替機器人產品實現了劃時代的應用場景與想像,女媧創造憑藉過去八年在機器人互動與智慧感測上技術底蘊,至去年導入 ChatGPT 及移動式服務機器人 Collibot 後,成功獲取多國市場青睞,其中更有許多該領域內極具代表性的國際型企業表示合作意向,而這些關鍵伙伴將成為未來女媧創造持續拓展國際的重要動能。」

隨著 AI 與機器人技術持續進步,服務型機器人應用範疇將更加廣泛,女媧創造將繼續引領市場,推動機器人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與應用,為各行各業提供創新高效的解決方案,迎接智慧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