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看天下

「维基解密」的自由和责任

「维基解密」的自由和责任
「维基解密」网络媒体的出现,引发全球关注与争议。
Getty Images
第83期
曹长青
作者为美籍华裔评论家。

「维基解密」这个引起全球关注的网络媒体的出现,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它在网上披露了大量美国的外交档,被称为从解密变成泄密,导致美国有参议员提出,即使穷尽美国的法律,也要对维基解密的创办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绳之以法。另外,阿桑奇因涉嫌性侵两名瑞典女性被英国警方扣押(后被保释),更引起人们对这个解密网站的关注,也引发人们对新闻自由和媒体责任这两者平衡问题的讨论。 很多美国人对阿桑奇有意泄漏美国机密相当愤怒,以致《华盛顿邮报》知名的专栏作家查尔斯‧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在专栏中说,虽然他不赞成当年苏联「KGB」(即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苏联的情报机构)用毒雨伞刺杀持不同政见者,但像阿桑奇这样的人在雨天出门有担心的话,那是令人惬意的事。 「维基解密」是通过前美军驻伊拉克情报分析员曼宁(Bradley Manning)而得到的情报。也就是说,曼宁是泄漏美国机密,相当于间谍。美国对间谍的惩罚相当严厉。像原美国海军情报分析员波拉德(Jonathan Pollard)因向以色列(还是美国盟友)提供军事机密,1987年被判无期徒刑,至今仍在狱中。根据波拉德供词,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想提供情报,帮助以色列强大,以对付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威胁,主观上并不想损害他出生并热爱的美国。虽然犹太人组织多年来一直营救,以色列总理也多次呼吁,但都无效。

美国大众不原谅间谍

今年3月号美国保守派刊物《评论》(Commentary)刊载长文,披露现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今年初跟欧巴马会晤时,再次提出,希望美方从人道角度,释放波拉德,因他已服刑25年了。内塔尼亚胡甚至提出,以色列愿在有争议的巴勒斯坦地区盖房计划上妥协,以换取波拉德获释。但欧巴马总统还是没有答应。 这家杂志以同情的笔调说,对波拉德的惩罚已经够了,四分之一世纪的铁窗生活,让波拉德够受了。但这种声音可能在美国犹太人中获得相当支持,但在一般美国人中可能反响不一样。因一般美国民众对泄漏美国机密等行为相当不原谅,甚至痛恨。 所以这次对已抓获的向「维基解密」泄密的曼宁可能会判重刑,虽不至于死刑(美国曾判处两名科学家泄漏原子弹机密给共产苏联以死刑),但很可能是无期或累计刑期(有的长达上百年,跟无期没两样)。

无法给阿桑奇定罪

但是要从法律上给「维基解密」的阿桑奇定罪,则无论从现实操作和美国宪法等角度,就比较不容易。首先,英国等欧洲国家能否把阿桑奇「引渡」给美国,就是未知数。其次,即使引渡过来,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条款,以及以往美国最高法院对「泄密案」的裁决原则,也都很难给阿桑奇定罪。 美国是案例法,即以最高法院已裁决的案例,为以后类似案件的判案标准(而不是条文法)。早在1971年五角大楼告《纽约时报》泄密案时,美国最高法院就做出明显有利新闻和言论自由的裁决(原则)。当时判《纽约时报》无罪的其中一条理由是,该报把当时越战有关情报公开刊登,不是主动窃密,而是别人把拿到的越战情报送给了《纽约时报》发表。 按照这个判案原则,今天的「维基解密」作为一个网络媒体,也不是主动窃密,而是把他人拿到的机密刊登出来。根据目前检方查到的情况,是美军情报分析员曼宁主动把下载档传给「维基解密」,而没有查到维基解密事先跟曼宁「勾结、唆使」等事实。 当时美国最高法院裁决《纽约时报》无罪时说,保守机密以及确定甚么样的机密值得保守,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媒体的责任。

美国判泄密案的三原则

在那次裁决中,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了后来成为判泄密案的三原则:只有报导这种机密造成「立即的、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时,才可能追究法律责任。这个三原则,等于给了媒体最大的新闻自由空间。现在用上述这三条标准衡量,即使阿桑奇被抓到美国受审,定罪也很困难。当然,对言论制定这样宽松的标准,一定会给美国的国家安全等带来一定损失,但美国大法官认为,宁可付出这么重大的代价,也要保护新闻和言论自由。 虽然阿桑奇很难被定罪,但是,作为一个媒体(如果他认为自己是在办媒体),他仍有一个新闻责任的问题。新闻自由并不是没有底限,它同时伴随一个媒体人的责任问题。 例如在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刚打响反恐战争的时候,美国新闻界就有一个争论:见到宾拉登,是先报警,还是先采访(宁可拉登跑掉)。从新闻独家角度,当然要先抓住这个难得的采访机会;但从国家安全(和保护更多人命)的角度,当然应该是先报警,抓获拉登。最后美国新闻界的倾向性意见是先「报警」。 现在阿桑奇即使可以逃脱法律责任,但仍有一个媒体的道德责任,即泄漏那些情报,会不会影响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安全问题。在今天反恐成为一个全球整体问题的时代,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当然存在一个应该「先报警」的媒体道德责任问题。例如「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国机密中,就有向美方提供情报的阿富汗网民的名字背景等信息,就有可能造成那些人的生命安全等问题。

「维基解密」好景不长

虽然维基解密现在很红火,但这个「媒体」可能好景不长。起码有三个原因: 第一、虽然美国有充分保护新闻自由的法律,无法对阿桑奇起诉定罪,但是,被维基解密涉及的其他国家,都没有美国这样有利新闻和言论自由的法律,一旦那些国家给阿桑奇定罪,他就相当麻烦。另外还有像瑞士银行等私人企业起诉「维基解密」泄漏了他们的商业秘密等官司(已在旧金山法庭起诉),也是阿桑奇们难以应对的。 第二、《纽约时报》主要不是靠披露秘密档、而是以追求专业化新闻报导等存活(虽然现在由于过于左倾而每况愈下)。但维基解密主要靠「揭密」,一旦被哪个国家或个人起诉,无法再揭密下去,就很难继续存活。而且这种「秘密」是来自全球的匿名提供者,其真实性很难辨别、鉴定,几次真真假假,「媒体」就不再有信誉。例如原来网上有报导说,「维基解密」披露胡锦涛和马英九「经常用skype通电话」,后来被查明是编造的。从常识来看,对国家领导人来说skype通话不安全,而且国家元首怎么可能为了省钱(双方免费)而用这种通话方式?

 

自大狂、心理不稳定

第三、「维基解密」没有地址和公开的编辑人员等信息,虽然说是怕打官司和迫害,但也给人强烈感觉,是为了躲避真正的诽谤和泄密等法律责任。当一家媒体从一开始就想躲避任何责任,那它不可能办成真正具有信誉的媒体,更不要说「维基解密」创办人哗众取宠的风格,更难以令人相信他真的是要办一家严肃的媒体。 阿桑奇即使躲过这次的法律追究,但由于他涉嫌性侵两名瑞典女性,案子被曝光后,他的个人形象已经严重受损。全球各大报和网站都报导了这个性侵害事件,Google可以搜索到上百万关于该条目的报导。英国《卫报》和《纽约时报》都接到长达68页、详述阿桑奇性侵两名女性的警方文件。而原来跟阿桑奇共创「维基解密」的合伙人后来也反目,出书揭露阿桑奇是个心理不稳定、自大狂,又有强烈自恋和风头欲的人。这些如果属实,那么阿桑奇和「维基解密」的前景更不看好。 (曹长青网站:http://www.caochangqing.com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媽媽魚安心超市 科技人用半導體精神賣魚
以媽媽為名,「媽媽魚安心超市」的目標在於提供消費者最新鮮、零汙染的魚貨。從漁船捕撈,上岸清洗、去鱗、去肚,六小時內急速冷凍,直送到店面銷售…
俄羅斯經濟大衰退 傳統年菜吃不起
俄羅斯正面臨經濟衰退,盧布在一年內貶值了20%,加上遭到歐美經濟制裁,在新年來臨之際,許多俄國民眾不但買不起禮物來慶祝,連傳統年菜「…
中國學生壓力大 初中一週上課六天半
考試多如牛毛,家庭作業沒完沒了,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特點。「應試教育」就是學生學習完全是為了考試。…
旱災肆虐全球 歐洲「饑餓之石」示不祥之兆
2022年全球持續嚴重乾旱,不僅從中國延伸到歐洲,美國加州農場也傳出重大災情,食物與能源價格走高,已經受到壓力的全球貿易系統不堪負荷,…
香港回憶錄之「考察承包」
(續前期)中國經濟改革,主要是改革國有企業,因為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主要是全民所有制經濟,其次是農村的集體所有制經濟。…
坐在父親肩上的第一名模
輕輕挽著父親的手,林志玲含笑走來。環抱著父親,鏡頭前兩人自在地相視而笑。2016年甫在台北開了名為「不同繁想」的個人畫展,…
追蹤一隻豬 竟然有185項用途
說到豬,通常大家只認為是人們的一種食物來源,但其實不僅止於此。一名作家因為好奇,想知道豬離開屠宰場以後都發生了甚麼事,…
柯一正順應自然 很多事情意外就成了
「我本來沒有要去參政,我認為我個性裡沒有這個部分。」導演柯一正溫和地說。他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裡面畫滿樹屋,空閒的時間時常拿起筆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