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网友心目中最适合居住的县市」由宜兰拔得头筹,好山好水不在话下,而其孕育出的各种优质农产品亦功不可没。其中三星乡因地处兰阳溪南岸中段,地势较高、排水良好,日夜温差大,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农特产更是风靡全台,独领风骚。
如果您是个宜兰迷,除了歌仔戏,知名的三星葱您一定不陌生,说不定还排队买过三星葱油饼;夏天肯定品尝过甜脆多汁的上将高接梨;过年时,甚至会在家里布置一棵银柳树,期待「新年银柳厅前排,来春银两满厝内」。
老农米做的粿 香Q好滋味
然而,除了以上的「三星三宝」,您可曾听说三星乡的稻米及稻米做的粿,香Q可口,尝过令人齿颊留香而欲罢不能?即便是宜兰在地人的我,在银柳节园游会上品味古早味的粿,依然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竖起大拇指说「欧依西ㄋㄟ」。
离开园游会会场,我们决定去拜访做粿达人,缅怀儿时母亲传统手艺做出的古早好滋味。
一个简单古朴的木制招牌「大隐做粿」在门口欢迎客人的光临。然而,即使没有它的指引,屋里一群人有说有笑一起做粿的热烈氛围,都能引人停车伫足,想进屋去凑凑热闹。
「来坐。」进入大厅,欢乐气氛迎面而来。桌上的容器中摆放着绿色、红色与紫黑色粿团,搓好的汤圆颗颗滚圆可爱。童年时全家人围着笸箩搓汤圆的欢乐情景,在我的脑海中倏然鲜明起来。我不禁跃跃欲试,也想回味一下汤圆在手中滚动的乐趣。
2008年获选水稻组「上将之星」
随意浏览,墙上一张三星乡「上将之星」的奖状,在有点儿凌乱的室内显得格外亮眼。注意到我的目光落于奖状上,主人黄宝珠一面搓汤圆、一面引以为傲地说:「我先生种稻米被选为『上将之星』。我们的粿就是用自己种的米做的。」
「那是三星乡公所为奖励乡内在农特产经营上有杰出表现的农民所举办的选拔活动,我在2008年获选水稻组『上将之星』。」一旁的种稻达人朱聪荣递给我一张名片,戴着斗笠的老农Logo,笑迷迷的表情乍看之下跟他还真有几分神似呢。
香Q可口、令人回味的粿,果然有秘诀。
「客人吃到好吃的粿,知道是用『老农米』做的,会顺道买包米回家。早期的顾客就是在口耳相传之下建立起来的。」六年来以「老农米」品牌营销,朱聪荣说:「自产自销,卖信用的啦。」
农夫卖米不稀奇。但在二十几年前,有这种想法的农夫可不多,遑论申请自有品牌。「别人买我们的稻谷回去碾成米,就挂他们的品牌卖,还拥有那么高的知名度,可见我们的米很不错。或许我们也可以自己卖。」40岁那年,一次参观碾米厂后,朱聪荣兴起了这样的念头。
稀饭一扫而光开启卖米路
因着这次到台中的观摩,朱聪荣的人生有了转折,不但在未来走出自己的路,也开创了三星乡农夫自产自销的先河。然而,可能是老天爷尚未安排好,卖米的想法在他心中酝酿多年,却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十年前的一天,该是机缘已到:朱聪荣说,台北的亲戚带朋友来玩,早上煮了一大锅稀饭竟然一扫而光。「不然我来卖米好了。」意犹未尽的友人闻言喜出望外:「太好了,那以后我们就买你的米啰,请你帮忙宅配好吗?」台北朋友的建议无疑为朱聪荣打了一剂强心针,多年前在他心中种下的种子,此时终于萌芽。于是他接受花莲农改场的建议,前往拜访花莲自产自销的农民汲取经验。卖米路水到渠成,朱聪荣终于一偿卖米的心愿。
虽是农家子弟,从小就得帮忙农作,朱聪荣在青年阶段也跟其他人一样,想在农业以外闯出一片天。除了家里的田园,年轻时,他在建筑界也有自己的事业。「稻田播种后,『巡田水』的事就交给我太太。一年有超过半年的时间,我都带着师傅在做建筑。」朱聪荣说,决定自产自销后,他才离开建筑业,当个地道的农夫。
15甲的农田真够忙的,所幸两个儿子都很乖巧,播种、割稻农忙时,会在假日分别由台北、台中回家帮忙,隔天一早再赶回公司上班;平常也会约好假日轮流回家,儿子帮忙农事,媳妇也没闲着,屋里屋外进进出出,忙着招呼客人、卖粿,一家和乐融融。
产销高雄145号 农友从质疑到效尤
要卖米,储米设备非常重要,它关系着米的新鲜度。朱聪荣请人估价后院一块60坪空地构建储米设备的价码,费用竟高达250万元。「我们一般农民没有能力泡制碾米厂的作法,我想到一个替代方法:稻谷采收后放在烘干机里烘干;如碰上连续下雨天,再把稻米烘干五、六个小时,确保新鲜。」
除了保鲜,最重要的是米要优质、口感佳。当时花莲农改场建议农民栽培具有香Q特性的优质米高雄145号,说是稳定性佳且适应性广。「高雄145号是寿司米,口感果然很Q;米存放久一点质量也不会变很多,与『越光米』不相上下。但是比较不好种,产量也较少。」试种、评估后,朱聪荣觉得米好吃最重要。于是,除了种植台粳8号及台粳11号由农会收购外,他开始种植高雄145号自产自销。
起初,他买了一台小型碾米机,花上一整天时间才能碾出500斤米。「卖稻谷比较单纯啦,卖米零零散散。卖得出去吗?」面对邻居质疑的声音,他只能偷偷地碾,「不知道能不能成功,觉得很不好意思,不敢拉起卷门。」
刚开始全靠人工操作,卖给亲戚朋友,口碑还不错,第一年就卖出一、二万斤稻谷。这是个莫大的鼓励,朱聪荣和家人商量后,由媳妇帮忙设计商标、申请品牌,「老农米」于焉诞生。
在孩子们帮忙营销之下,目前老农米客户群稳定。现在每年种植八、九万斤稻谷,这两年几乎在4月份左右就已售罄。成绩有目共睹,农友们纷纷起而效尤:「要像你这样做才会轻松。」对于来请益的农友,朱聪荣总不吝分享心得,甚而请媳妇帮忙设计商标。
放宽农药残留标准?我反对
近年来健康概念盛行,为因应市场需求,朱聪荣挪出1.6甲的稻田转作有机米,每年大约产销12,000斤。「土壤三年不洒农药、不施化肥,三年后检验合格了才算是有机米……」说着说着,他的声音突然转为高亢:「以前新闻报导说,要放宽农药残留标准,我觉得很愤慨,也非常反对,没有就是没有,为甚么要放宽!」
「有些人挂有机米品牌,但产品不全是有机的做法。这是关于人的良心的问题,那种不道德的事,我绝对不做。」朱聪荣说:「有势力的人遇到事情,利用关系化险为夷。我不屑一顾。」
省下有机检验费回馈消费者
「我的『老农月华有机米』按照一定程序检验合格。种了三年,现在我不再参与认证,因为检验费用实在是太贵了。」朱聪荣表示,虽然不挂有机品牌,但是「老农月华米」依然坚持有机种法,省下的检验费用全数回馈给消费者。「做人要诚实,检不检验对我来讲一点都没差,我的利润并没有增加。我只是为消费者着想。」
「老农月华米」其实就是「老农月华有机米」,少了检验费,朱聪荣帮消费者省下约四成的钱。「有很多公司每个月要消费百斤的米,都指定要月华米,因为他们是老顾客,信用我。」「你相信我的为人,相信月华米是有机米你才跟我买;无法相信我,你就不要买,不要说我『壳头』(摆架子)。」嗯,诚如他所言,果然是「卖信用的」。
体验传统农耕与做粿小学生乐翻天
朱聪荣夫妻携手为家庭打拚,虽然忙碌,依然热心参与地方活动,经常配合国中、小学,举办传统农耕教学与传统做粿体验。小学生跟着朱爷爷学插秧,「阿公,你都不会酸吗?」踩在泥土里,弯着腰……大伙儿说:「农夫真的很辛苦。」
「好好吃喔!阿嬷送我们的粿,我要带回去给家人吃。」原来做粿这么好玩,小朋友乐翻天,直嚷着下回还要再来。
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淳朴的人们无私付出、守望相助,相信「做善事就会有福报」。或许是老天特别眷顾好人,朱聪荣一家「爸爸种稻、妈妈做粿、孩子来营销」,正所谓「全家同心,其利断金」,一路走来,朱聪荣越做越开心:「听到客人称赞米好吃,我就很高兴,一点也不觉得辛苦,怎么做也不累。」
挥手道别时,达人热情赠予的粿在我手中沉甸甸的。除了美味,它蕴含的是更多浓浓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