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著超級光環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突破自我

▲2020年11月,李奕賢參與《魔笛》的跨界演出。李奕賢提供
第242期
謝平平

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是富二代,可以少奮鬥二十年,但大樹底下不一定好乘涼,個中滋味李奕賢最清楚。從阿祖李天祿創立「亦宛然」掌中劇團,傳給阿公李傳燦經營,伯公陳錫煌(從母姓)78歲時另立新團,再到李奕賢,是第四代。

 

李奕賢(右)和陳冠霖(左)都是陳錫煌的藝生,經常同台演出。吳長益攝影

▲李奕賢(右)和陳冠霖(左)都是陳錫煌的藝生,經常同台演出。吳長益攝影

 

家族長輩李天祿、陳錫煌、李傳燦,三位大師對台灣布袋戲技藝的保存、發揚,功不可沒,但盛名是光環?是壓力?「阿祖如果是十分,我⋯⋯大概二分吧。」李奕賢說得謙虛但真摯。撇開別人的期待不談,他對自己的期許也是一股壓力。2022年,事前就已放下他人可能的褒貶全力以赴,他帶領「亦宛然」榮獲「青年金掌獎」最佳團隊獎,李奕賢用實力繼續為家族爭光。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吳長益攝影

▲「亦宛然」第四代李奕賢。吳長益攝影

 

大時代下的布袋戲人生

日治時期,李天祿誕生在布袋戲世家,7歲上私塾學習漢文、寫書法,奠定良好國學底子——這也是為什麼在國民政府遷台後,講台語的他能融入文言文、京劇鑼鼓再創布袋戲高峰的原因之一。

李天祿的父親許金木為「華陽台」布袋戲劇團團長,向布袋戲藝師許金水學藝,許金水與其師父陳婆為台、閩知名的南管布袋戲藝師;李天祿由父親親授,刻苦學習,年僅22歲,即創立「亦宛然」。

當時,台灣鄉紳在林獻堂帶領下,努力爭取設立台灣議會,實施地方自治,屢次失敗。但本土文化活動在殖民政府默許下,於日本侵華之前,一直呈現蓬勃發展的氣勢。此時的布袋戲配樂,則從南管之外,又出現了北管配樂,適合武戲,也極受民眾喜愛。

1933年,高齡86的陳婆渡海來台,與李天祿同台演出,於大稻埕轟動一時。不管時代變遷如何劇烈,「亦宛然」至今仍維持南管布袋戲的演出方式。

李奕賢曾看過阿祖的錄影帶,他分析,李天祿的口白像吹笛人的音樂,讓人不斷地想聽下去;而伯公陳錫煌則承傳文戲的細膩身段,如:小生開扇、小旦梳髮,活靈活現;阿公李傳燦則擅演武戲,且製作衣帽的手上功夫極巧。

日夜與布袋戲為伍,是真愛嗎?

從小,李奕賢起床不一定會見到家人,但一定會看到戲偶。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對他而言,很難斷定對布袋戲到底是不是真愛?直到小學五年級加入布袋戲社,他才體會到演出的趣味,也因此往前場藝師發展。

但李奕賢從小習慣講國語,連腳本都要注音加上英文拼音,才唸得出來,讓阿祖嘆道,家中怎麼會出一個「外省小孩」?加上「亦宛然」的布袋戲口白以泉州音為主,難上加難。而阿公在他國中時過世,能問的人就更少;直到成為伯公陳錫煌的藝生,李奕賢才有機會「正音」,他經常讀劇本給伯公聽,學習泉州音的唸法。

「布袋戲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動作跟動作之間的『氣口』。」例如點頭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擺動的幅度與速度快慢所帶出的細微感受,讓每次演出傳達的情緒也不同,這是李奕賢認為最難學到家之處。

 

李奕賢練就一身好功夫,卻謙稱只有阿祖李天祿的二成功力。亦宛然提供

▲李奕賢練就一身好功夫,卻謙稱只有阿祖李天祿的二成功力。亦宛然提供

 

盛名光環下找尋自我

要接阿祖、阿公的衣缽,李奕賢早早就有「品牌」意識——自己的行為就是代表阿祖、阿公的名聲,不能任性、不能放飛自我,當然也不能有太多的自己。他給自己施加的壓力不小,又想到自己連阿祖、阿公的本事,都學不到三成,曾經難過得想改走他路,以免讓大家失望。

然而,面對最熟悉的戲偶,他不知如何道別,也很難說服自己瀟灑離去。但如何在阿祖、阿公創造的光環中定位自己,是他多年來不斷思考的課題。

阿祖李天祿逆境中的乘風破浪

1970年代,電影、電視當道,加上推行國語運動,布袋戲發展受限,「亦宛然」也因此而沉寂多年。1980年代,李天祿受邀在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悲情城市》電影中客串演出,與生俱來的生命滄桑,讓電影更加畫龍點睛。然而,「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能演百萬兵」卻成了壓箱寶。

此時,李天祿的法國學生班任旅(Jean-Luc Penso)學成回到法國,設立「小宛然」布袋戲劇團,1982年在巴黎首次演出《西遊記》。李天祿並不認為外國人不能學布袋戲,還督促班任旅演出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奧德賽》,並多次赴法指導,不是口白,而是導演方法;法國政府特別頒予李天祿「騎士榮譽勳章」的最高榮譽。

或許在國外開枝散葉,這不會是傳統布袋戲的新市場,但不同世代、人群的融合,就是創新的可能。

 

李奕賢指導三芝國小布袋戲社團。吳長益攝影

▲李奕賢指導三芝國小布袋戲社團。吳長益攝影

 

校園巡迴演出 培養新觀眾

歷經南管、京劇、北管、歌仔戲等不同年代,不管在哪個時空演出,布袋戲都有娛樂兼教化的功用。身為第四代的李奕賢也經常思考,在台語式微的年代,布袋戲如何有新的面目?有藝師開始嘗試與現代劇場合作,或改編西方歌劇。李奕賢目前的看法是,「亦宛然」為傳統戲班,與崑曲、日本能劇一樣,操偶、音樂、口白、情節,都難以更動。或者說,要如何更動,才能延續如此優雅的文化?

他坦承,真的很難,光是戲偶上台是否要改掉「亮相」?大家的看法都不相同。

藝術,不是在窠臼中傳承,而是跟著時代往前推進,李奕賢只能先巡迴校園演出兼推廣,「我跑校園推廣的里程數,可以環台N次了。」當孩子看著布袋戲,露出純真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動力。

與上一代相比,這一代的年輕人比較願意一起推廣布袋戲。李奕賢認為,這是有利於布袋戲發展的微型生態圈。他感謝老藝師願意傾囊相授,而他也邊跑邊學,邊學邊做,「伯公說,多學點,沒有什麼不能學的。」至於定位,就留給後人吧。

 

 

 

相關文章:

傳統布袋戲 後生可期

傳統結合創意 陳建霖「雷音劇坊」響徹雲霄

天生藝師陳冠霖勤學不怠 傳承精湛掌藝

斜槓家族「彰藝園」 陳韋佑九年鋪就布袋戲接班路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阿丹,一個浪漫派寫實攝影家
阿丹說,他從小就喜歡拍照,但是沒錢買相機,底片又昂貴。而今,已是專業攝影師的他,讓我看到他對待攝影的一切,就像當年那個12歲喜歡攝影的孩童…
柯文哲、PTT水球發明人的魯蛇成長故事
「失敗是常態,成功是例外。」一年一度的「XFail失敗者年會」由台灣矽谷創業家協會舉辦,創辦人之一趙式隆表示,…
古老的食物保存術:醃漬
物資得來不易的古代中國,人們惜物愛物,為了延長各種食物的期限、儲存並讓糧食無虞,同時更能調節因乾旱或水災等天災來臨時的物價不穩,…
溫情滿人間
1.    洛陽17名大學生 網上募資救恩師 洛陽市宜陽縣韓城一中數學教師程華,25年間在韓城鎮十餘所小學、初中任教,他任勞任怨、…
樂齡大學 長者二度背起書包上學
台灣65歲以上人口逐漸增加,卻有三成不知道退休生活如何規劃。有鑑於此,教育部自2010年開始仿效歐美,結合大學資源,推動「樂齡大學計畫」,…
千古戰神 北伐名將白崇禧(上)
中華文明五千年,用兵如神的將帥不乏其人,精忠報國的英雄難以計數。然而,若論在大戰中被敵軍尊稱為「戰神」的人,唯有民國時期的白崇禧將軍一人,…
第19集:新的慢 熟的快
「小王!你寫報告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越來越好了耶!」 「當然,士別三日,我早已非吳下阿蒙了。」 「跟你之前慘不忍睹的報告完全不同了,…
科技新貴陳建廷 投身推廣烏克麗麗
這堂課,陳建廷教你──「在徬徨的交叉路口,堅持選擇所愛。」 陳建廷可說是台灣最早的烏克麗麗推廣者。丹尼爾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