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視野

自從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Laurence Summers)因為提出性別差異的看法而被迫辭職之後,男性經濟學家們討論類似問題時都有點怕怕的。勞倫斯‧薩默斯2005年在一次研討會的講話中提到,…
我曾經在先前的專欄文章〈生育數量的未解之謎〉介紹過生育的季節性,並強調這個季節性各國不同,而且人口學家到目前為止還無法充分解釋各國季節性生成的原因。到底是文化、習俗、信仰等因素重要呢?還是氣候、…
儘管現代人權觀念賦予每個人生而平等的權利,但每個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在稟賦上就有著各式各樣的差異。由於這些差異是一個社會所得不均的來源之一,也關係到家庭政策的擬定,因此引起許多經濟學家的注意。…
經濟學家常關心的議題之一是「跨世代的流動性」。在一個社會當中,如果一個年輕人的教育和所得,很大程度是被父母的背景所決定的,相當於跨世代的流動性偏低,意味著年輕人的潛能與天分難以發揮,…
童工在許多低所得的開發中國家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個問題的另外一面就是孩童上學的比例低。普遍的童工會使得整個世代的教育水準低落,形成一種「貧窮陷阱」,也就是父母因為貧窮而讓小孩工作,…
許多反對中國民主化的人認為,中國民眾教育程度低落,沒有能力選出「賢人」,不適合採用選舉制度,民眾需要黨政菁英來領導,來替他們做決定。這樣的想法不但在中國很有市場,而且許多民主國家(包括台灣)…
從195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注意到幾乎每個國家的生育數量都呈現了明顯的季節性。以美國為例,每年生育數量最少的季節是冬季,最少的月份是1月。跟1月相比,最高的9月其新生兒數量多出15%。此外,…
上一次筆者跟大家分享了台灣人喜歡生龍子龍女的現象,這一期介紹農曆7月時新生兒數量的變化,以及其他台灣特殊文化所造成的影響。農曆7月諸事不宜眾所周知,老一輩的台灣人對鬼月很忌諱。…
去年是龍年,也是台灣新生兒數目連續第二年的反彈。台灣的新生兒人數從2000年的260,354人一路下滑到2010年的166,886人,幾乎讓台灣成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不過,…
近年經濟學家針對「子女數量與養育品質的關係」進行研究,挑戰了我們直觀的刻板印象。Fotolia
長久以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子女的數量和父母養育子女的品質呈反向關係,也就是子女愈少,對個別子女的照顧與教育等投資就會增加,於是子女未來的成就將會愈好。這就是家庭經濟學裡著名的「質量互換假說」(…
「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我們耳熟能詳,但真實的資料卻顯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fotolia
所得不均的程度不斷增加,幾乎是過去二十年來大多數國家的共同經驗。在台灣,所得不均的惡化趨勢伴隨著平均工資的下降一起進行,因此格外令人關切。過去的經濟學研究顯示,所得不均可能使得「社會流動性下降」,…
台灣老農津貼的研究,除了能讓我們對它所帶來的好處與壞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外,也能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借鏡。Getty Images
台灣的農民年金在1995年實施後,幾乎每年都會成為一個發燒的議題,包括不斷引起爭議的「假農民」,以及去年總統大選前朝野角力的結果,使得老農津貼調高到每月七千元等等。最近為了因應政府財政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