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鮮天堂南方澳的新鮮事

自蘇花公路俯瞰內埤海灣。
第8期
余立琴
1997年第一屆「南方澳鯖魚節」,三天來了十五萬人;
2001年第一屆「南方澳魚丸節」,帶動魚丸產業成長50%以上。
南方澳的魅力,絕不止於美味的鮮魚……

後的南方澳漁港,海風徐徐,空氣中瀰漫著淡淡魚鮮味。

像岸邊的潮水一般,此起彼落、往往復復,南方澳正上演著由盛而衰、由衰又盛的故事。

往昔的南方澳

漁業、造船廠、鐵工廠興隆

南方澳昔日稱作「南風澳」,與北方澳兩岬有如一對蟹螯南北環抱蘇澳灣,地勢渾然天成、雄偉壯麗。早在日本政府統治台灣時,即發現宜蘭外海因有黑潮經過,湧升流帶來豐富的浮游生物,魚蝦聚集,是良好的漁場,因此於1921年闢建南方澳第一漁港。開港前的南方澳一片荒涼,人口稀少。為了推動漁港的漁業發展,日本人後來又陸續興建了魚市場、曳船場等,招募及獎勵漁業移民至南方澳定居。

1959年,台灣政府打造的內埤漁港落成,即為南方澳第二漁港。第一漁港邊的海灘繼之於1973年修築成小型商港,後改供漁業使用,即南方澳第三漁港。自此,南方澳漁港除了蓬勃的近海漁撈,遠洋漁業興起,寫下了南方澳漁業史輝煌的一頁。

捕魚前先利其器,岸邊的造船事業自然不可或缺。日治時代的漁船都是木殼船,日人在此設廠以便維修,員工除了主要幹部,一般工人均是在地人。日治中期,太平山的檜木逐漸被開發,開始運用台灣檜木造船。戰後,日人悉數返國,台灣造船技師於是接手南方澳漁船製造。

除造船廠,鐵工廠是漁業重要的一環,漁港裏大小漁船在海上作業一段時間後,都需上架到陸地,進入鐵工廠維修保養,維護行船的安全和船舶的壽命。南方澳漁港全盛時期,鐵工廠林立。

全盛時期

岸邊小販人聲鼎沸,媽祖廟前熱鬧繁華

1960年代前後是南方澳漁港最繁華的時期,當時各種漁業興盛,漁產豐收。二平方公里的面積,聚集了由全國各地來討生活的漁民,一萬五千人的生活作息盡在此地上演,人人在這座擁擠的漁港裏落地紮根,共同建構繁榮的漁村聚落。

短短近百年的歷史,在此生活的族群不知凡幾,猴猴社、平埔族、泰雅族、琉球人、日本人、朝鮮人,和來自台灣各地的福建人、客家人和外省人,雜揉多元的人文景象與風俗,呈現豐富的生命力。

那個年代出現一種岸邊小販,每當漁船午後返航上岸販魚時,小販會聚攏至碼頭,將賣剩的商品和船員交換新鮮漁獲,形成一種以物易物的買賣。因而媽祖廟前的港邊街道上,人聲鼎沸,熱鬧異常。每逢節慶,歌仔戲劇團演出數日之久,表演結束後,觀眾久久不捨離去,景象繁榮有如不夜城。

如今,近海魚群的數量銳減,使得這裏不再擁有地域的吸力。討海維生的南方澳人逐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外來的觀光客,趨之若鶩於海港的多元風貌、美妙的大自然景觀與豐富的漁獲獻禮。

現今,許多南方澳子弟正為這片土地努力,體驗、記錄並傳承在地的人文風情。因為一群默默耕耘的南方澳子弟,我們已然看到文化種子正在他們的故鄉萌芽。一顆60年代的耀眼明星,正準備以嶄新的風貌再現風華!

南方澳鯖魚節

三天塞爆十五萬人

1997年,政府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一鄉一特色,當時在宜蘭觀光協會擔任總幹事的廖大慶,了解這是未來地方發展的方向,也是推介故鄉的好機會。於是以南方澳漁港主要的漁獲「鯖魚」為主題,撰寫「南方澳鯖魚節」的企劃書。

當時鎮公所毫無經驗也沒有預算,不知從何辦起。種種困難考驗著廖大慶熱愛故鄉、推展地方文化產業的決心。「如果我不堅持推動,鯖魚節就辦不下去了。」廖大慶自掏腰包,花了十幾萬元聘請台灣的畫家畫了一條鯖魚、日本的畫家畫了兩條鯖魚,做為「南方澳鯖魚節」的圖騰。

圖騰出爐後,廖大慶委託朋友設計請帖、路標、告示牌、旗子,並且親自編寫進度表。在他的努力推動下,一切就緒,第一屆「南方澳鯖魚節」終於在1997年10月推出。「據媒體報導,鯖魚節三天來了十五萬人,南方澳真的是塞住了。」他回憶著往事,開心之情溢於言表。

廖大慶認為南方澳海產街是個觀光發展的街道,應該提升觀光素質。商家隨便用塑膠袋裝著在地傳統鹽漬鯖魚,價值大打折扣,甚為可惜。2007年「南方澳鯖魚季」前夕,廖大慶再度無私提供鯖魚圖騰,義務幫忙冷凍廠設計鯖魚包裝禮盒,將商品變為禮品,增加價值。

他說,透過包裝禮盒不但可以突顯鯖魚價值,更可敘述在地文化、提升故鄉美好形象。「人的一生,時間有限、能力也有限。我們不是懂很多事情,但可以就懂的部份,盡量做到最好。」果然在兩天的活動中,南方澳鯖魚禮盒大賣,配合的廠商開心得闔不攏嘴。

打響知名度

魚丸節活絡地方產業

2001年,廖大慶結束經營了十幾年的通訊事業回到故鄉,等待再次出發的機會。他喜歡在清晨時分至海灘觀日出,海平線彼端旭日初升,三、兩漁船點綴在晨曦照耀的海面上,好似一幅美麗的畫作。

「這般美麗的畫面早就深植於心,我依然每次受到感動。」用心感受家鄉的一草一木,他發現依山傍水的故鄉蘊藏著豐富多元的自然與人文,簡直就是一座寶庫,充滿著令人驚喜的題材。

那一天,廖大慶來到內埤的北濱公園,看到一群老漁夫聚在一起閒聊,他心想:「這麼漂亮的地方,如果在國外,早就發展成一個觀光景點了,為何大家都坐在這裏沒事做?」他興起了舉辦「魚丸節」活絡地方產業的想法。

這個想法勾勒出美麗的遠景,居民們興致勃勃地答應參與。累積以前在宜蘭觀光協會的經驗,企劃書很快地完成了。孰料在舉辦前夕,里長們認為活動不可能成功,大家紛紛打退堂鼓。「如果放棄,豈不言而無信。」廖大慶一肩挑起所有的事情,勉勵自己堅持到底。

廖大慶不負眾望,2001年南方澳第一屆「魚丸節」在熱鬧中圓滿結束,三天活動盈餘十幾萬元,他悉數交給社區,並且把成果上報漁業署。「辦過魚丸節後,南方澳的魚丸產業蓬勃發展,至少成長50%以上。」廖大慶戲稱自己在參與的過程得到了豐厚的犒賞,那就是體重少了五公斤。

在魚丸節的烘托下,南方澳鬼頭刀(飛虎)魚丸行情看俏,不但吸引遊客大快朵頤,亦成為最佳伴手。

獲得冠軍的阿通伯魚丸聲名大噪,生意興隆。廖大慶幫阿通伯美化室內環境,設計布告欄並掛上八十多歲居民劉惠的水墨畫。不起眼的阿通伯魚丸店頓時充滿了藝術氣息,成為敘述在地文化的藝術空間。廖大慶再度為故鄉種下文化的種子。

繪畫討海記憶

素人畫家漁夫阿公開畫展

廖大慶在推展故鄉文化時,無形中已廣結善緣,故鄉的老漁夫們一提到他,都豎起大拇指。劉生根就是其中的一位。

愈了解家鄉豐潤的文化背景,廖大慶就愈受到感動。當他在北濱公園看到老漁夫們以海邊撿拾的小石子在創作各種魚類圖案的鑲嵌畫時,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動人的生命故事。他買了水彩與畫紙、畫筆,鼓勵他們畫下各種魚類。

七十歲的漁夫劉生根畢生以捕魚維生,從學徒到船長,五十年來經歷多種漁業捕撈,幾乎嘗試過各種捕魚方法。在廖大慶的鼓勵下,他畫出了興趣。每天清晨,當別人外出運動時,他已攤開畫紙,認真地開始作畫。

從初期的魚類彩繪、海上漁撈作業到記憶中的捕魚歲月,劉生根發展出無限的創作潛力,一幕幕討海的生活記憶,在他的畫筆下,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在繪畫世界裏,他找到了生命的春天。

「沒有期待他能畫出什麼,只是鼓勵他作畫。後來他畫出了五十年來的捕魚經驗,彌補了早期沒有照片記錄傳統漁撈方式的不足。」廖大慶決定為劉生根爭取到宜蘭文化局開畫展。

在廖大慶的努力奔走下,素人畫家劉生根的畫作在宜蘭文化局展出,漁夫阿公實現了開畫展的夢想。當他開心看著電視上自己受訪的畫面時,心裏並不十分清楚,因著廖大慶的關係,他已成為在地名人!

「1991年參加宜蘭觀光協會,表面上看是付出,其實在當中學到的經驗,卻是最大的收穫。」廖大慶隨著團隊出國觀摩考察的見聞,適時成為貢獻地方的點子。當南方澳「南天宮」委員討論要建蓋一座149米高的媽祖神像時,他提出打造金媽祖的想法。「昨日是,今日非。不知道以後評價如何?但至少目前這座全國第一尊黃金打造的神像,吸引一批批遊客湧入,為地方帶來豐厚的經濟挹注。」

如斯溫馨的在地文化故事,不斷地在南方澳上演。南方澳的新鮮事,絕不止於美味的鮮魚……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竹苗山村的驚喜滋味
時值冬日,陽光不再熾熱潑辣,晒在身上只有微微暖意。如果天氣許可的話,這時候到郊外看看山林與田野風光,嚐點山間美食可是別有趣味。 每年此時,…
「共同富裕」與「疫情封控」澆熄中國雙11熱潮
受到中共「共同富裕」政策和「疫情封控」影響,「雙11」本該是年度最狂歡的購物節慶,今年卻顯得十分低調,不僅電商停止舉辦促銷晚會、…
2-2. 真相大白(下)
本期登場人物:吳金虎(集團副總裁):        …
紐約向肥胖宣戰 明年禁售大杯糖飲
美國紐約市衛生委員會9月13日表決通過市長彭博的禁售大杯含糖飲料的提案,成為美國第一個禁售大杯糖飲的城市。…
台灣最缺的其實是企業家精神
極具政經實力的全國工業總會最近提出了2015年《白皮書》,其中對政府的許多建言都很值得重視。不過也有一個思考方向更值得檢討。…
還好我有媽媽這個好朋友
平常的日子裡,女兒庭會把內心的事告訴我,當我們經過交流後,她總感到輕鬆不少,偶爾會愉快地與我握著手,對我說:「還好我有媽媽這個好朋友!」…
TikTok成燙手山芋 新買家會是誰?
遭到歐美等諸多國家抵制的TikTok(國際版抖音)如今成為燙手山芋,拜登政府日前要求TikTok的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
極端氣候拉警報 全球面臨危機
全球氣候詭異,繼莫拉克颱風造成雨量直逼世界紀錄的八八水災後,歐洲多國、遭熱浪襲擊;加拿大數百萬紅鮭未如期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