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寒冬?出版人挑戰新時代!

網路資訊時代,娛樂選擇多,閱讀人口持續下滑。
Fotolia
第177期
賴宛琳
數位危機變轉機

2017年初,一則新聞震動台灣出版界!原因是國家圖書館每年固定發表的《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其趨勢分析》報告中指出,2016年台灣市場的圖書出版數量,持續下滑來到新低點(參見表1)。消息一出,出版業哀號聲四起,「出版寒冬」、「出版黃昏」、「冰風暴」等形容詞滿天飛。

其實,從數字來看,台灣近幾年無論是新書銷售量、書店數量、出版社數量,每年都在跌破新低,「出版寒冬」等悲觀表述,絕非新名詞。

知名出版人「老貓」陳穎青曾在〈出版業的「大清洗時代」及其生存指南〉一文中指出,出版業面臨的是「結構性的地殼變動」,如果只是用「低谷」、「寒冬」形容,以暫時性心態看待,容易錯失改變機會。

 

 

 


趨勢1:

出版業M型化

大集團 v.s. 微型出版

根據國家圖書館的報告顯示,雖然出版社整體數量減少,但若以比例看,個人型的出版社數量卻年年微幅上揚,從2012年前的963家,增加到2016年的1,029家。反觀一般規模的出版社,數量從36,852家掉到34,134家。(參見表2)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105年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其趨勢分析》。

 

創辦「一人出版社」、現任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的劉霽觀察,台灣五到十人的中小型出版社非常少,因人事成本高,銷量未必能成正比,資源又不如大型出版社,他認為:「中間型很難存活,以後不是大集團,就是一、兩人的微型出版社。」

劉霽以美國市場為例,即使閱讀人口眾多,在自由市場競爭的機制下,目前美國圖書出版市場幾乎掌握在五家大型出版社手裡。例如2013年合併的企鵝藍燈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就囊括了全球出版四分之一的市場占有率。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以「中間層的陷落」來形容此現象,他回憶,1990年代是台灣的出版黃金時期,當時單一書籍的銷售量分布均勻,從二十萬、十萬、一萬、五千到兩千都有。他感嘆:「現在卻兩極化,暢銷書可能賣到三十萬,中間一萬的幾乎沒有,再來就剩下賣幾千冊的……」

若以營業額來看,2015年文化部出版的《104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則指出,「未經營數位出版」的傳統出版社,平均每廠商的每年營業額僅有3至4千萬元;而「有經營數位出版」且規模較大的其他三類業者(單一品牌且出版總數介於100至299種、單一品牌且出版總數超過300種以上、多品牌出版社/集團),平均每廠商的每年營業額則在1.2億至1.9億之間,和小型的傳統出版商營收有相當差距(參見表3)。可見得,不只是民眾的所得,就連出版業也正面臨M型化現象。

 


資料來源:文化部《104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

 

而以營業額表現趨勢來看,「多品牌出版社/集團」近6年的平均每廠商營業額呈現出年年衰退的趨勢,民國104年(2015年)較民國99年(2010年)平均營業額減少約13.7%;其餘三個類群的平均營業額,雖然近6年期間表現有所起伏,但大致持穩。經營多品牌的出版社(包含集團)在實體圖書市場的衰退程度,明顯大過於單一品牌出版社,此現象值得探究。

 

趨勢2:

分眾時代

尋找核心讀者才是重點

隨著資訊量大爆炸,現代人缺的不是資訊,而是更精準符合需求、經過整理、具有意義的知識,出版業同樣不能脫離此脈絡。八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富察在〈台北書展的決然轉身,與分眾年代的出版演化〉一文中就直言:「所有的人都在讀同一本大書的時代已逝。」讀者能否認同出版社的理念、出版社的產品能否滿足讀者的需求與喜好,將是未來出版社能否存活的關鍵。

富察強調,網路資訊發達的移動生活方式,將原本的讀者如同洋蔥一層層剝開後,剩下的就是「核心讀者」,這群核心受眾,才是出版業者們未來要經營的重點。

在「小眾即是大眾」的分眾時代,確認受眾是誰益顯重要。陳穎青也認為,隨著時代變化,書店不再是讀者接觸書籍的唯一媒介,社群將會逐漸取代書店成為新的書籍情報中心。如何透過其他管道重建與讀者之間的連結,親自掌握讀者,成為出版社不容迴避的課題。

 


▲覆面書有著手作感以及拆禮物般的驚喜感,創意手法大獲好評。悅知文化提供

 

趨勢3:

編輯突圍

用禮物書和讀者玩信任遊戲

2017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悅知文化推出「覆面書」企劃──將書本以牛皮紙包裝密封,貼上編輯在不透露書名情況下手寫的推薦心得,統一售價250元。這種類似「禮物書」的概念,從第一天就大受好評,天天缺貨。

總編輯葉怡慧表示,這樣的概念來自於2016年日本一位地方書店員的「文庫X」計畫。有感於傳統圖書銷售通路中,編輯的角色常因企劃、通路商、書店等層層篩選過濾下變得淡薄,成立十年第一次參加書展的悅知文化,打算做點不一樣的嘗試,葉怡慧說:「我們希望趁這個場合,讓編輯有機會親自告訴讀者對書的熱愛。」不知道買到甚麼書的「神祕感」,加上質樸包裝的「手工感」,再透過社群分享擴散,覆面書成功創造話題。

「當初想說能賣書十幾本已經很不錯,沒想到反應這麼好!」書展結束後,悅知與誠品合作,在全台六間門市與網路書店推出四本覆面書,上架不到一個月,已經賣出超過兩千本。透過這樣實驗性質的遊戲,葉怡慧也藉此觀察,拿掉所有影響讀者購書的主觀因素,如設計、書腰、書名、價格後,讀者的消費行為是否會改變?對於編輯與出版社的信任度又有多少?

編輯和讀者這兩個以往站在市場兩端的群體,因著這個小小的嘗試,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編輯的真心話,讀者的大冒險!」葉怡慧回憶,書展期間就有好多讀者來購買覆面書,並循著推薦信上的署名與編輯互動、拍照。

但「覆面書」是否因此成功培養忠實讀者,葉怡慧認為效應還有待觀察。但能確定的是,在這個小書曝光不易、受眾分散的地殼變動時代,如何因應時代特性,找到屬於自己的讀者,將是新時代下出版人必須處理的新挑戰。

相關文章:

2016年 這些書最好賣
郝明義:打開紙本書的孤獨旅程
獨立出版聯盟:帶領讀者見識未知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千古文豪蘇東坡一生傳奇(下)
蘇東坡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美食家。他繼承了詩聖杜甫將菜餚飲食名目寫入詩歌的創作思路,利用自己輾轉大江南北的豐富人生經歷,…
百度涉高層內鬥 谷歌退出中國內幕浮現
由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夜奔成都美國領事館開始,演變至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免職,後又遭胡溫當局免除其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職務後,「重慶事件…
新銀髮市場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早年談到銀髮市場,我們總是聚焦在安養、醫療、照護、生活輔具等所謂「老有所終」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推出了養生村、…
活佛鬧雙胞有解?噶瑪巴之一還俗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噶舉派,其精神領袖「噶瑪巴」自80年代起就一直鬧「雙胞」,同時有兩位男童被指是轉世靈童。近日傳出,…
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美國「平權行動」
1961年3月6日,美國甘迺迪總統簽署了一項重要的行政命令,第一次使用「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或稱「優待辦法…
林飛帆對兩岸三地學生說的話
身為一名長期從事學生運動的先鋒,林飛帆有甚麼話對兩岸三地的年輕人說? 對於台灣的學生,林飛帆分析,…
壞人變好人 敵人變麻吉!
由於每一個TPD思路類型都有明顯差異,造成了不同型的人之間很容易產生誤會,因為他們幾乎無法想像別型的人是怎麼思考、他們的CPU是如何運作的…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很多
七竅通了六竅,最終還是一竅不通。《黃帝內經》的養生,從起居有常到飲食有節,還有「不妄作勞」,才能共奏健康之道,七竅通達,讓「形與神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