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计「以逸代劳」刘备中计乱阵脚

「以逸待劳」的关键──说白了就是以静制动,处在「静」中又要能掌握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
Fotolia
第174期
曾允盈
三十六计系列


《三十六计》第四计是「以逸待劳」。要能先驰得点,并且好整以暇等待时机,是「以逸待劳」的关键──说白了就是以静制动,处在「静」中又要能掌握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

《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击败敌人,不是只有进攻一条路,还要可以积极防御,在防御之际企图夺气、夺心、夺力。

此时最好的防守就是最好的进攻,守得好,还能消耗敌人的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自己则能养精蓄锐,待对方疲劳混乱时,化被动为主动,乘机出击取胜。

 

陆逊以逸待劳 夷陵之战败蜀军

 

大家应该都知道武圣关羽如何死的吧?公元219年吕蒙受命攻打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败走麦城。随后冒险突围,留下王甫、周仓两人守城。结果路上中伏,关羽被潘璋部下马忠所擒,关平前去相救也被捉住。孙权见二人不肯投降,就将二人杀死,关羽死时58岁。

公元221年称帝三个月的刘备,以为二弟报仇之名,欲夺回荆州之实,亲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因为挟带复仇之气,又占了地利之便,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一连胜了十余阵。

正当锐气正盛,刘备却在夷陵遭到挫败。陆逊分析形势之后,决定「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与刘备对峙半年之久。他完全撤出山地,这样一来蜀军在山地难以展开,也无法深入,反而处于被动位置。

相持半年之后,蜀军斗志逐渐松懈。陆逊判断当时刘备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后方补给相当困难。当时正值酷暑,刘备受不了炎热,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陆逊终于等到时机成熟,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用—把火,烧毁刘备七百里军营,蜀军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于是创造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

 

史家认为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大忌。Fotolia

 

火攻打乱刘备阵脚

 

夷陵之战对蜀国造成了重创,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来年四月刘备死亡,更是让蜀汉政权摇摇欲坠。

史家认为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大忌。然而此种说法不一定成立,刘备为关羽报仇是在失荆州两年后,主要目的是夺荆州,报仇只是借口,不存在以怒兴师之说。但是荆州却有非夺回不可的压力,因为益州四川地形是盆地,出入道路崎岖不便,进去容易出来难,所以荆州就是重要出口,东吴占据荆州,等于将刘备主要出口堵住。因而夺荆州才是伐吴目的。

历史上刘备打仗输多赢少,但是无论如何打仗经验还是很丰富。「夷陵之战」失败的主因是对方采取火攻后,混战之下刘备估错形式,加上他有形势不对就逃跑的习惯。如果在夷陵拚死与吴军相搏,不一定会输。

那陆逊赢的关键是甚么?他赢在声东击西,攻破刘备大营。他最初的战略是偷袭,但是没有成功且损失不小,无奈之下改变战术,以逸待劳之后实行火攻才取得胜利。

败后刘备后悔,打了大半年已夺回部分荆州,最后却又回到原来的边界。刘备因而感叹:「天亡我也!」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廟宇乾坤
阿丹說,他因為追看功夫表演者的武器從哪兒來的,所以不經意地來到這座位於台南市鹿耳門溪南寮的興安宮。 阿丹說,台灣的廟宇和西方的教堂很不一樣…
微暗天色下的麋鹿群
上一期介紹了阿丹受邀前往美國肯塔基州南部一處廢棄的煤礦場,目的不是拍礦坑,而是拍攝在此復育的麋鹿。 本期,麋鹿終於現身了。…
央視高層斂財20億 醜聞搖撼官媒
中國最主要的官方宣傳機構──中央電視台,最近負面傳聞不斷。曾任央視副台長的原公安部副部長李東生被雙規後,近日終於有高層落馬。6月1日,…
自然光不足 或致記憶力喪失
有科學研究表明,自然光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在缺乏自然光的環境下待久了,就會感到疲倦或沮喪,甚至喪失記憶。 …
中元普渡話靈異現象
又到了黃曆七月,也就是俗稱的「鬼月」。鬼月的中元節,是台灣人習慣的「普渡」的日子。據說因為地藏王菩薩曾發願要普渡眾生,…
樂在騎中‧愛在山海觀 馬術比賽
  玩膩了遊樂園,正在尋尋覓覓郊外踏青的景點嗎?淡水還有一個好去處,就是到山海觀馬場騎馬。環境遼闊舒適,…
眷村雜記完結篇 眷村過年
走進村子,看見家家戶戶都在院子裡掛上香腸、臘肉時,就知道快要過年了。 自製香腸臘肉好過年 除了做年菜、親手縫製新年穿的新衣,…
台明將把蠟燭給別人 自己就亮了
1980年代,中國大陸挾大批「廉價勞工」之勢,逐漸成為「世界工廠」,台灣也開始出現傳統產業外移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