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餐桌上的美味菇類

▲菇類一般生長於樹幹、地面落葉處,或者是地下,喜歡潮濕的環境。
第242期
愈粼粼
低卡路里、高膳食纖維的「菇類」,是相當營養的食材。料理加點菇,不僅豐富菜色也增添香氣。餐桌上常見的菇類你認識多少?

纖細或圓滾,光滑或質樸,形形色色的「菇類」,每種都別具特色與風味。料理加點菇,豐富菜餚也增添香氣;低卡路里、高膳食纖維的優點更是相當營養的食材。餐桌上常見的菇類你認識多少?

認識菇類

什麼是菇類?許多人以為菇類是一種植物,實則不然。菇類又名「蕈類」,是一種高等真菌。而我們吃的菇,其實是「真菌界」生物的「子實體」部位。

「子實體」為真菌用來產孢的結構,子實體會散布「孢子」繁衍後代,飄散的孢子會在適宜的地點發芽,生長出「菌絲」。這個菌絲才是菇類的主體結構,隨著菌絲的擴張生長,又發展出肉眼可見的子實體,周而復始。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的真菌超過百萬種,但目前人類已發現的真菌僅約12萬種。而其中的菇類約有一萬四千種,可食用的種類約為二千多種。

 

菇類又名「蕈類」,是一種高等真菌。

▲菇類又名「蕈類」,是一種高等真菌。

 

菇類的生長

菇類所屬的真菌類生物,在地球上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將動植物分解為無機物。根據獲取營養的方式不同,菇類可以分為三種型態:以分解木材、落葉等植物遺骸的「腐生菌」;與植物發展菌根共生的「菌根菌」;以及寄生在動植物身上的「寄生菌」。

一般可以用人工方式栽培的菇類,如香菇、秀珍菇等,多屬於「腐生菌」,會將分解的植物遺骸轉化為營養。而「菌根菌」則是與植物組成共生關係,如著名的高級食材松茸。「寄生菌」則是會寄生於宿主身上,吸收其營養最終導致宿主死亡,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冬蟲夏草。

大自然中的菇類,一般生長於樹幹、地面落葉處,或者是地下,喜歡潮濕的環境。而人工栽培的菇類,台灣最早的紀錄始於1909年,20世紀初期日本人引入了段木香菇栽種技術,從此開展了台灣的菇類產業。

經常聽聞的「段木香菇栽培」會選定適合的樹種,將其裁切成120公分左右的「段木」,再將段木打洞、接種菌種、封蠟後,放置在溫濕度合宜的地點「養菌」。待菌絲成熟後會改變段木放立的方式,以便於真菌「出菇」,生長出子實體後可採收,進行烘乾與後續加工。相傳利用段木培植的香菇,具有較優質的香氣與口感。

但如今使用「段木栽培」的菇農已為少數,主流的栽種方式為「太空包」。所謂的太空包指的是一種以聚丙烯製作的耐高溫塑膠袋,會在塑膠袋中填入木屑等栽培基質,再進行殺菌、接種,來栽培菇類,如香菇、木耳、杏鮑菇、秀珍菇等,多是使用此種方式培植。此外,還有像金針菇使用的「瓶栽」培植。菇類培植過程中,會藉由搭配機械化設備、環控系統來達到大規模的商業量產。

餐桌上的菇菇

拜日趨純熟的菇類產業所賜,在台灣一年四季皆可以享用到種類豐富的菇類,以下就介紹幾種餐桌菜餚中常見的食用菇:

 

經過乾燥處理的乾香菇,香氣上比起生鮮香菇更勝一籌。

▲經過乾燥處理的乾香菇,香氣上比起生鮮香菇更勝一籌。

 

悠久的栽培歷史:香菇

香菇在台灣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市面上除了買得到生鮮香菇外,許多人更偏愛購買乾香菇,除了保存期限較長的優點,經過乾燥處理的乾香菇,在酵素作用下產生「香菇精」,其香氣會更加濃醇!

在料理上,乾香菇濃郁的香味,用於煮湯滋味甘甜。許多人甚至會用泡開乾香菇的「香菇水」來做料理。但若購買的香菇來源不明,殘有農藥或重金屬,恐危害健康,提醒消費者購買前須留意產地來源。

而生鮮香菇與乾香菇最大的差別,就是含有豐富的水分,與時蔬清炒能夠品嚐到厚實、富有嚼勁的口感;也推薦將生香菇稍微烤一下後,佐以醬料續烤享用,既簡單又美味。

 

纖細瘦長的金針菇,在超市中隨時都能買到,且價格親民便宜。

▲纖細瘦長的金針菇,在超市中隨時都能買到,且價格親民便宜。

 

最親民的食用菇:金針菇

金針菇是非常平易近人的食材,在超市中隨時都能買到,且價格親民便宜。然而纖細瘦長的金針菇,有著與外表不同、越煮越韌的特性,煮太久纖維老化,容易在咀嚼時卡入牙縫。究竟怎麼料理金針菇才能享有良好的食用體驗呢?

金針菇非常適合作為涼拌菜享用,要想口感不過韌,祕訣在於汆燙時間不要太長,在金針菇還柔軟的時候即撈起,配上酸甜的辣醬就很開胃!此外,做成烘蛋,或是撕成一絲一絲,與麵粉、雞蛋和在一起,搭配蔬菜製成煎餅,也是非常流行的料理方式。

 

雪白菇實為日本北斗公司改良出的「純白色鴻喜菇」。圖左為鴻喜菇,右為雪白菇。

▲雪白菇實為日本北斗公司改良出的「純白色鴻喜菇」。圖左為鴻喜菇,右為雪白菇。

 

料理百搭萬用菇:鴻喜菇、舞菇、秀珍菇

褐色的菌蓋,襯著圓潤的米色菇柄,鴻喜菇給人樸實可愛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鴻喜菇可不只有這種模樣!市面上有一種名為「雪白菇」的品種,其實是2002年由日本北斗公司改良出的「純白色鴻喜菇」,外表如其名般潔白細緻,但形樣與鴻喜菇相似。口感上鴻喜菇烹煮後溫潤、帶點脆度,而雪白菇則比鴻喜菇再細嫩一些。

 

舞菇外型呈片狀,層層交疊的姿態宛如盛開的褐色小花。

▲舞菇外型呈片狀,層層交疊的姿態宛如盛開的褐色小花。

 

舞菇外型呈片狀,層層交疊的姿態宛如盛開的褐色小花。有人說舞菇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層疊的菌蓋,模樣像似飛舞般。舞菇的特點為口感厚實爽脆,且烹煮時容易吸收醬料入味,與各種食材搭配都能相得益彰。

 

秀珍菇為側耳科的菇類,特點為菌蓋的部位呈現貝殼扇狀,菇柄側生。

▲秀珍菇為側耳科的菇類,特點為菌蓋的部位呈現貝殼扇狀,菇柄側生。

 

秀珍菇為側耳科的菇類,特點為菌蓋的部位呈現貝殼扇狀,菇柄側生,實際上正式的名稱為「平菇」,幼嫩時期的平菇便是我們熟知的秀珍菇模樣。口感為軟糯中帶有一絲絲的脆口。

鴻喜菇、舞菇、秀珍菇這三種菇類,都是料理中的萬用食材,煮湯、拌炒、油炸皆合宜,香氣淡雅,細細品嚐又能嚐出個中甘甜,非常推薦使用這三種菇類煮麵,滑嫩的口感與麵條可說是絕配!另外將菇類撕成小朵狀,揉入絞肉中製成漢堡排,咬起來脆脆的讓咀嚼也充滿了樂趣。

 

菇柄粗胖的杏鮑菇,屬於側耳科的菇類,有一種彈牙的Q勁,蘊含水分。

▲菇柄粗胖的杏鮑菇,屬於側耳科的菇類,有一種彈牙的Q勁,蘊含水分。

 

Q勁彈牙動感菇:杏鮑菇

菇柄粗胖的杏鮑菇,也屬於側耳科的菇類,因未烹調前有著杏仁般的香氣及烹調後酷似鮑魚的口感而得名。杏鮑菇有一種彈牙的Q勁,且含水量高,切大塊滾刀狀,裹上輕盈的麵衣油炸,再撒上胡椒鹽,就是夜市常見的小吃「椒鹽杏鮑菇」,一口咬下香酥的外衣,迸發脆口又多汁的鮮甜!是令人欲罷不能的美味。

不想那麼麻煩,可以將杏鮑菇橫切成薄片,加上橄欖油香煎,再以胡椒鹽調味,一樣可以享受到杏鮑菇彈牙的口感。再者將杏鮑菇切小丁,加入炒飯中拌炒,讓這股Q彈的口感在米粒間歡跳,也是深受孩子們喜歡的料理方式。

 

白蘑菇在台灣最為常見,外表像極了一顆顆白色鈕扣。

▲白蘑菇在台灣最為常見,外表像極了一顆顆白色鈕扣。

 

食用最廣的菇類:洋菇

洋菇是世界上食用最廣泛的菇類,圓潤飽滿的白色菌蓋與短短的菇柄,討喜的模樣像極了一顆顆白色鈕扣,正式名稱為「雙孢蘑菇」,其顏色有白色、灰白色、淡米色、及褐色,其中以白色的洋菇最為常見。

洋菇口感鮮脆多汁,經典的食譜通常會用香濃的奶油香煎,搭配馬鈴薯、培根,或與各式時蔬拌炒,讓洋菇染上其他食材的香氣,富含水分的口感非常鮮美加分,亦或是做成西式濃湯,滋味濃郁的料理與洋菇非常相襯。

 

猴頭菇外表呈米色帶點金黃色澤、一球一球有大有小、看上去毛茸茸的。

▲猴頭菇外表呈米色帶點金黃色澤、一球一球有大有小、看上去毛茸茸的。

 

素食中的滋補珍饈:猴頭菇

米色帶點金黃色澤、一球一球有大有小、看上去毛茸茸的猴頭菇,因其長得像猴子的頭顱而得名,奇形怪狀的模樣在許多人眼中,卻是難能可貴的滋補珍饈!猴頭菇以其宛若肉食般的口感而聞名,時常用於素食料理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與多醣體等營養。

說到猴頭菇,就一定要介紹這道經典的湯品「麻油猴頭菇」,以薑、麻油、中藥材燉煮,讓猴頭菇浸潤吸收麻油的香氣,一口喝下金黃色的湯底,真的能撫慰脾胃,是一道溫暖又滋補的料理,只要嚐過一次就難以忘懷。

一般市面上買到的多是乾燥的猴頭菇,因此料理前須先多次泡水並汆燙以去除苦味,切記要剪下最苦的菇蒂部位。雖然去除苦味的前置作業有些繁瑣,但嚐過猴頭菇的美味後,會覺得這些都是值得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千古文豪蘇東坡一生傳奇(下)
蘇東坡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美食家。他繼承了詩聖杜甫將菜餚飲食名目寫入詩歌的創作思路,利用自己輾轉大江南北的豐富人生經歷,…
百度涉高層內鬥 谷歌退出中國內幕浮現
由重慶市副市長王立軍夜奔成都美國領事館開始,演變至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免職,後又遭胡溫當局免除其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職務後,「重慶事件…
新銀髮市場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早年談到銀髮市場,我們總是聚焦在安養、醫療、照護、生活輔具等所謂「老有所終」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推出了養生村、…
活佛鬧雙胞有解?噶瑪巴之一還俗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噶舉派,其精神領袖「噶瑪巴」自80年代起就一直鬧「雙胞」,同時有兩位男童被指是轉世靈童。近日傳出,…
建立在不平等基礎上的美國「平權行動」
1961年3月6日,美國甘迺迪總統簽署了一項重要的行政命令,第一次使用「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或稱「優待辦法…
林飛帆對兩岸三地學生說的話
身為一名長期從事學生運動的先鋒,林飛帆有甚麼話對兩岸三地的年輕人說? 對於台灣的學生,林飛帆分析,…
壞人變好人 敵人變麻吉!
由於每一個TPD思路類型都有明顯差異,造成了不同型的人之間很容易產生誤會,因為他們幾乎無法想像別型的人是怎麼思考、他們的CPU是如何運作的…
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很多
七竅通了六竅,最終還是一竅不通。《黃帝內經》的養生,從起居有常到飲食有節,還有「不妄作勞」,才能共奏健康之道,七竅通達,讓「形與神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