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習會給台灣帶來了短暫的穩定

▲11月16日拜登與習近平舉行視頻峰會。Getty Images
第229期
何清漣
作者為旅美中國經濟專家與評論家,美國《商業周刊》1999年評為「亞洲之星」。其著作《現代化的陷阱》一書被推選為「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

11月16日的拜習視頻峰會,國際社會都認為了無新意,沒有任何成果。其實從戰略角度審視,中美雙方雖然並無值得高興的成果,但台灣卻得到了暫時的穩定——維持現狀。

拜習會確定了美中關係大格局

從拜登在會談中的表現看,確實姿態比較軟;但從會談的結果看,這次會談之後,中共對國際秩序的威脅已經成為明面上的態勢,中美「競爭」的格局因此亦被固定化了,在這種局面下,美國進入了應對冷戰的常規程序,而拜登再軟弱,也無法跳出這個框架,中共除了逞口舌之快,展現凌厲姿態,也很難開啟熱戰。

在這個框架下,台灣的處境反而有一種比以前更確定的狀態,那就是──冷戰不熄,防止熱戰就始終成為中美兩國之間的重點關注問題與核心議題;而防止有限規模的熱戰,也就是維持台海的穩定。

冷戰狀態下,美國的核心關注是防止戰爭,而不是改變中共的制度。這次會談是美方提出來的,由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安排,而蘇利文在會談之前曾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日播出的訪談節目中談及中國,稱美中關係「不是新冷戰」,美國不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而是想與中國「共存」。但管控風險、避免衝突,就是美蘇冷戰的主要原則,整個會談就是在這個原則的大框架中進行。會議在開場白後進入閉門會議,分2個半場舉行,共3個半小時。蘇利文在會談後數小時,參加了華盛頓民主黨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舉行的線上研討會。他介紹說,這樣的視頻會議比通電話好,因為「兩個人有機會看著對方,看到對方的反應來進行交談,這與通話有根本的不同。」

會談之前,美國就有記者打聽到,這次會談的中心議題並非經貿問題。於是這記者就在白宮的例行記者會上提問,為什麼是這樣?他提問的真實目的是,想套話問出來,這次會談的中心話題是什麼?當時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回答得很虛,她說,會議的重點有好幾個,「要和中國確立競爭規則,一個能夠反映出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的規則,並確保中國能遵守。 」

台灣安全成為美中關係的硬核

會談結束以後,世界各國媒體的分析都陸續出來了,一些媒體注意到,其實這次會談的中心議題只有一個,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例行公事。那這個中心議題是什麼?就是台灣問題,更具體地講,就是台灣的安全問題。

在這次布魯金斯學會的研討會上,曾任白宮國安會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的何瑞恩(Ryan Hass)發言說,將美中各自在會後發表的會談記要(readout)關於台灣的部分放在一起比較,「很有意思」。美方說,拜登重申美國長期以來的立場,包括美國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作為;中方的報導則稱,習近平強調,台海局勢面臨新一輪緊張,原因是台灣當局一再企圖「倚美謀獨」,而美方一些人有意搞「以台制華」,「這一趨勢十分危險,是在玩火,而玩火者必自焚。」

中國官方分析者特別強調,習近平指出台灣「倚美謀獨」與美國「以台制華」是前所未見的新說法,很嚴厲,以此表示中國反對台獨的決心。這其實有個國際大背景:從美國退出阿富汗後,台灣事實上成為美中可能發生衝突的焦點。拜登政府有意使台灣議題國際化。在拜登會見日本領導人、韓國領導人、G7領導人,以及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領導人等時,一直都正努力使國際社會進一步認識到台灣安全的國際意義。

台灣認清形勢有利於自身行動

在目前的國際格局中、地緣政治中,美國僅剩亞太地區這塊地盤了,台灣被美中雙方都當作以「競爭」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來對待。在中國而言,台灣被視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領土;在美國,台灣是一個受到美國行政當局、國會兩黨廣泛和深厚支持的議題,所以當美國表示對台灣的支持「堅若磐石」,這意味著近幾年台灣暫時獲得安全生存空間。這次會談意在「確立競爭規則」,可能會讓美中之間今後在非政治、非軍事的層面有表面上的緩和。

但是,要理解美中關係的未來,需要從美中關係的核心層面去理解。這個核心層面就是雙方對所謂中美競爭的認知和應對。與此相比,簽證問題、貿易問題等是第二位的、比較次要的事情。也就是說,美中關係能不能解凍,需要看核心層面的冷戰問題;如果冷戰格局固定化了,其他次要層面的雙邊關係,無論如何都化解不了這個核心層面的冷戰對抗,而冷戰對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避免因軍事衝突而引發熱戰。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點,由於雙方都是核大國,所以如果雙方直接發生熱戰,其可能的後果是引發核戰,導致雙方都毀滅於核衝突。

台灣的最佳狀態是保持現狀

綜上所述,這次美中會談其實是完全按照冷戰雙方的互動規律來進行的,而且,會談的結果是把美中關係釘死在冷戰框架中了。台灣現在有人提出「美中共管台灣」的設想,這是一種不可能的情況。美蘇冷戰期間,有一個地方是美蘇共管的,那就是德國及其首都柏林。柏林在戰爭結束前,根據盟國(美、英、蘇)的《波茨坦協定》,德國被劃分為四個占領區,美、英、蘇、法四國各占一塊;德國首都柏林也同樣劃成四塊。戰後柏林的蘇占區變成了東德的首都,而美、英、法三國的占領區合併成了屬於西德的西柏林。

我於1989年在西柏林的德國經濟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時,曾到西柏林的美軍居住區去過,那時美軍還駐紮在那裡。這種一個城市被美蘇共管,是二戰德國戰敗的產物,而且當時占領軍四國都是盟國。後來蘇聯發動了冷戰,才發生東西柏林被分別管控。說美中不可能共管台灣,是因為與柏林的情況不同。美中不是盟國,而是冷戰中的對手,甚至可以說是敵國。敵國怎麼可能共管一個地方?敵對雙方的軍隊如果同時出現在一個地方,那是熱戰的前奏,而不可能是和平協作。

於台灣來說,維持現狀是最佳狀態,一個獨立政治實體,完全沒必要找兩個強權來管理自己,更何況,保持獨立狀態是台灣贏得國際空間的唯一存活之道。其間道理,台灣人想想就會明白。但是,台灣的島內政治生態並不平靜,這才是台灣人面臨的大問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新台式拉麵
一提到拉麵,大家馬上就會聯想到日本。日本的拉麵確實很多系統,基本上有博多的濃豚骨口味,有喜多方地區的醬油口味,有北海道口味。…
北京奧運燙手 抵制聲音四起
  國際奧運原本是和平的象徵,卻因為中共政權踐踏人權使得北京奧運變調,連帶使得奧運火炬在世界各地頻頻遭到抗議,先後在英國倫敦、…
一樣的黑心商人,兩樣的政府
塑化劑引發的台灣食品風暴,可以稱為一種「國難」。這場塑化劑風暴被拿來和2008年中國的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相提並論,…
騰行雲端 漫步鼻頭角山稜線
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廣納東北沿岸得天獨厚的景致。位於台北、宜蘭濱海公路上的鼻頭角步道,全長3.5公里,不僅因臨海而動人,受海洋侵蝕、…
華爾街大亨「內線」起與落
美國史上最大內線交易案的核心人物、華爾街對沖基金巨頭帆船集團(Galleon Group)創始人拉傑.拉賈拉特南(Raj…
中國經濟吹冷風 奢侈品牌遇寒流
中國經濟的成長速度已經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點,而且還在持續萎縮,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2012年的經濟成長率將低於8%。…
駱家輝廣東行 中國官媒冷處理
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11月初到廣州訪問,會見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並返回了祖籍地──廣東台山吉龍村。 把中國領導人「比下去…
乾爹記
  學校三樓有間閒置的教室,去年將它改變功能成為小型閱覽室後,學生們人來人往的,長期來被冷落的空間一下子變得熱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