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中國醫療問題的真實寫照

中國大陸新片《我不是藥神》6月底上映後一炮而紅。圖為一家北京戲院的電影海報。Getty Images
第192期
邦寧

中國大陸新片《我不是藥神》6月底上映就一炮而紅,四天收入2億美元,堪稱是大陸2018年票房最好的一部電影,也是極少數通過中共審查機制核准的社會問題題材。

《我不是藥神》改編自2015年發生的「陸勇案」,講述一名印度神油店的老闆從印度走私代購一種用於治療慢性白血病藥物「格列寧」仿製藥的經歷。電影上映沒幾天,中共中宣部就冷處理,下令不能採訪、報導、評論,懼怕藥價過高、假藥等醫療問題會颳起輿論旋風。但《我不是藥神》叫好又叫座,是15年來難得獲豆瓣影評8.9顆星的華語片,迫使官方不得不正視中國醫藥亂象。


 

純粹、直接、有力

民間對本片反應如此之大,不是因為有甚麼巨星主演或撲朔迷離的劇情,《我不是藥神》講述的是平常就能觸及到、觀察到的現象,真實寫照深入人心。也許有人會批評電影拍得很直接淺白,沒有誇張的場面或特效,只有最裸露的現實卻也最能觸及人心。因為對於中國積弊已久的藥物、醫療問題,每個人都深有體會。

片中經典台詞:「你敢保證你一輩子不得病?」「最大的病是窮病!」深深烙印在觀眾心中。大陸電影網站上有評論表示:「純粹、直接、有力!常常感歎:電影只能是電影。但每看到這樣的佳作,又感慨:電影不只是電影!」。網友遠世組說:「藥物在中國絕對是個『不可說』,但這個電影說了它能說的,也不顯山、不漏水的說了它所不能說的,講的是現實,但看過電影之後才會明白其實是超現實。」


 

看病難、看病貴

中國藥價過高,被認為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之一。舉例而言,一家藥廠生產的治療婦科病的常用藥,出廠價是7元人民幣,中標價就升到56元,有高達8倍的差價。再者,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某種氫溴酸高烏甲素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52元,中標價為16元,醫院零售價為18.4元,中間利潤超過34倍。這些價差被醫藥代表、醫藥公司、醫院、醫生,以及政府各種收費環節分食殆盡。

造成藥價虛高的藥品回扣,可以說是業界的潛規則。據天則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中國政府行政部門配置資源的效率與公正研究》,「按醫藥行業的潛規則,回扣是藥品零售價的20%至25%,高的回扣率能達到40%以上……若保守一點按15%計,2011年全國中西藥零售總額為3,718億元,據此估算全國一年的藥品回扣額可達560億元之巨。」

除了藥品回扣之外,政府的各種名目收費也導致藥價虛高。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有醫療業者表示,在醫院收取回扣的同時,政府也在各環節中收取費用。於是,由幾千家製藥企業打造的龐大醫藥利益鏈,以及政府各種收費環節,決定了最終的醫藥價格。其中的金錢利益和政治勾結,使得藥價改革難上加難。

而且,中國醫療問題不僅止於藥價過高,還有「暴力傷醫」問題。據陸媒報導,過去幾年來,中國醫療糾紛發生率年均上升22.9%,每所醫院年均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對此,衛計委與公安部聯合發出醫院安全指引,要求每家醫院每20張病床至少配備一名保安。


 

問題根源何在?

中共近幾年大動作推動新醫改,想利用與外商的藥價談判來降低價格,也很明顯故意核准上映《我不是藥神》,企圖藉民意來脅迫中國製藥商。據中共《人民日報》報導,北京政府希望加速降低癌症治療藥物的價格,在2017年談判價格後,官方加快了對創新藥物的審批,將36種外國藥品納入醫保。與2016年平均零售價相比,該次談判藥品的平均降幅達到44%,最高達到70%。

另一方面,對於政府定義的「假藥」和電影中或現實生活中民眾紛紛「代購」海外「假藥」的現象,則尚未看到官方有任何積極作為。「假藥」並非假的藥,而是未經政府審批的藥品。正如《我不是藥神》裡主角代購的印度藥品,是真正有療效的藥品,藥效不差於經審批的藥品。但因價差極高,才使得主角冒險去幫病友代購。

然而,對於此次中共推出的醫改,有民眾反映不相信中國政府有心想真正解決醫療問題。有網友留言:「人民日報也好,官員也好,他們的話不必當真。」「凡是對人民好的東西他們會一拖再拖。」

北京律師蘭志學分析,大陸當前的醫療體制、社會制度,文化、信仰背景以及一些風俗習慣,導致現在的醫患糾紛和其他國家的醫患糾紛不同,「歸根到底就是一個缺乏信任的問題,所有的問題最後都歸結於這種社會的體制、社會道德的倫喪、信仰的嚴重缺失。」

蘭志學說:「一個沒有正常信仰的國家、一個沒有信仰的社會,一切都沒有可靠性,沒有可以信任的。尤其是在無神論這樣的社會裡面,人可以為所欲為,甚麼都可能發生。所以無論是患者還是弱勢群體,對於強勢的社會層面他是不信任的。一旦出現問題了,又沒有其他的證據相佐證,就會導致各種猜測都出現。」

「另外,醫療部門又是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對患者生命安全的忽視,在矛盾和糾紛出現之後不能真正的以人為本,考量患者一方的關切,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醫患糾紛的矛盾。」蘭志學的評論道出了中國醫療糾紛的根本問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坐「龍椅」留念 美女服務員遭開除
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除了獨裁國家外,已經沒有所謂手操全民生殺大權的「皇帝」。即使在中國,也早已「改革開放」,批評國家領導人有可能因「…
恐龍法官?司法改革?局內人的看法
一次法院開庭到一半時,法官突然宣布休庭,因為剛好有件重大政治事件的案子進入法院。法官說:「我要去抽籤。」並帶著微笑、自信滿滿地補充道:「…
《人民日報》旗下主任逃離中國
中共建政60周年慶典前夕,中央喉舌《人民日報》旗下《人民論壇》時政專題部副主任邱明偉遭構陷迫害被迫外逃,此事件震驚中南海高層。…
甚麼是好工作?職涯顧問告訴你
時機歹歹,面對22K的青年低薪就業環境,年輕人該如何選擇工作?而怎樣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好的機會又在哪裡?…
橘之鄉蜜餞形象館 行銷幸福滋味
一輛休旅車行駛過「橘之鄉蜜餞形象館」後,突然煞車迴轉回來。此時車上走下一對情侶,原來他們無意中路過此處,驚鴻一瞥,…
一個投資AI股的萬用策略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概念股風靡全球,我有好幾位友人也熱衷於此,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楊儒門用「人情味」打造農民市集
楊儒門表示,市集做到一個程度要穩定需要工作人員、農友、消費者三種人,同時取得之間的平衡關係。「工作人員,有理念和規格去尋找好的農友;…
電視劇《蝸居》熱與中國的世態
2009年下半年,一部講述都市白領家庭買房過程的電視連續劇《蝸居》在中國各地播出之後,因其內容觸到「房價」這根當今中國社會最為敏感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