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千古 一代英主康熙大帝

康熙戎裝像。
維基百科
第161期
雲中君

清聖祖康熙皇帝,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8歲登基,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康熙皇帝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並且提倡文教,奠定了大清王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都有傑出之處,也都有突出的歷史貢獻。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傳承他早年讀書的經驗。繼位之後,他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用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大帝不僅博學多才,而且一生勵精圖治,親民興農,以其才華與天賦、智慧與膽識,在人生旅途中,克服諸多艱難,完成重大使命。他內平三藩割據,外抗沙俄入侵,對鞏固邊防、擴大清朝疆域版圖有重大貢獻。其豐功偉績足以青史留名,彪炳千古。

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大致可概括如下:

一、力排眾議,削平三藩:

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三藩占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裡,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占土地,掠賣人口。平西王吳三桂還自行選派官員,稱為「西選」。康熙帝在除鰲拜後,三藩成為他最大的心病。他誓言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當時,朝廷上主張不可撤藩的占絕大多數,支持撤藩的只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等少數官員。20歲的康熙帝力排眾議,他認為:「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於是,下令撤藩!康熙大閱盔甲一石激起千層浪。「東南西北,在在鼎沸」,京城裡有楊起隆舉事,察哈爾有阿爾尼叛亂。而且,先後發生京師大地震、太和殿火災,康熙帝愛后赫舍里氏也崩逝。朝裡與朝外、外叛與內變、雷火與地震、天災與人禍,連連擊到年輕的康熙皇帝身上。一時間人心惶惶,京師不少官員甚至把家眷送歸江南鄉里。

康熙皇帝在危急時刻,神安氣定。原來主張不可撤藩的大學士索額圖、戶部侍郎魏象樞等,提出處斬建議撤藩的大臣。康熙帝義正詞嚴:「撤藩出自朕意,他們何罪之有?」堅定了主張平叛的大臣的決心。他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布其罪狀;每天游景山、觀騎射,胸有成竹以安定驚恐的軍心與慌亂的民心。有人進行諷諫,康熙置若罔聞。經過八年平叛戰爭,終於取得削平三藩的勝利。群臣請上尊號,康熙帝嚴辭拒絕,認為八年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

二、收復台灣,開府設縣:

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占台灣。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抓住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年幼、部屬內訌、台灣政局不穩的時機,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率軍收復了台灣,設台灣府,隸屬於福建。台灣府下設台灣(今台南)、鳳山(今高雄)、諸羅(今嘉義)三縣,派總兵官一員、率官兵八千,駐防台灣,加強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三、抵禦沙俄外侵,締結邊防和約:

黑龍江地域在皇太極時已經歸屬清朝。清軍入關後,沙俄東進侵入清朝黑龍江流域地區,占領雅克薩(今阿爾巴津)、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呼瑪爾(今呼瑪)等城。

康熙統一台灣後,調派軍隊進行兩次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取得勝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從法律上劃定了以額爾古納河、格爾畢齊河和外興安嶺為界,整個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都是清朝的領土。這是中國歷史上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

四、恩威並施,親征朔漠: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只解決了漠南蒙古問題,康熙則進一步解決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邊患。從秦漢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難題,到康熙時才算得解。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蒙古就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康熙帝曾在暢春園的西牆內單獨闢出一塊水稻田自己試驗和培育優秀稻種。從無逸齋土山向北,直到位於園西北的大西門,約有上百畝田地,是康熙栽種御稻的「試驗田」。據《康熙幾暇格物編》記載,稻種是由康熙親自選種培育的早稻,命名「御稻米」。因其稻芒呈淡紫色,米穀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能一年兩熟,又被稱為「胭脂米」。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玉泉山下的御稻發展到六百畝,再加上六郎庄、萬泉庄、黑龍潭、高梁橋以及石景山、南苑等地,共有近萬畝。御稻的種植範圍不僅進一步擴大,面積也增加了數倍,並成為宮廷御用稻米的主要來源。《永憲錄》謂:康熙時,「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師西山」,昌平州物產,「稻處處有之,惟玉泉山抱榆泉更佳,膳米於是需焉」。《大清會典》也記載:「上方玉粒取諸玉泉山稻田。」

八旗清軍入關之後,最大的弊政莫過於圈占土地,跑馬占田,任意圈奪。順治帝曾諭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頒令,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復生產。為促進農業生產,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黃河、淮河、運河、永定河,並興修水利,取得了輝煌的成效。

六、打造三山五園,奠定古典園林藝術:

康熙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在位期間完成了「三山五園」的建設。三山是指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別建有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此外還有附近的暢春園和圓明園,統稱五園。(參見《中國古代建築史.清代卷》)這些園林建設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峰。

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不僅愛看書,也愛編書,編纂頒行圖書是其文治一大特色。康熙尤其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他在京西園林居住時,主持或者組織編修了很多叢書,對承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重大貢獻。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十日,康熙駐蹕玉泉山時,批准了福建道御史戴王縉纂修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聖訓的奏請,並認為:「太祖、太宗、世祖聖訓,垂法萬世,關係重大,理應纂修。」康熙二十五年、二十六年,《太祖高皇帝聖訓》四卷、《太宗文皇帝聖訓》六卷、《世祖章皇帝聖訓》六卷陸續告成。

他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六十餘種,二萬餘卷。

八、學習西方科技,引進西醫西藥:

康熙皇帝對醫學很有興趣,也很有研究。40歲那年他得了瘧疾,中醫藥未能治癒,耶穌會士洪若翰、劉應進金雞納霜(奎寧)。康熙服用後,病好了,於是召見洪若翰、劉應等,在西安門內賞賜房屋,後來成為天主教北堂。曹寅得了瘧疾,康熙賜金雞納霜治好了他的病。

此後,康熙便對西藥發生興趣,命在京城內煉製西藥,還在宮中設立實驗室,試製藥品,親自臨觀。他破除因循,提倡種痘以防天花,命先給自己子女及宮中女子種痘,還給蒙古49旗及喀爾喀蒙古部民種痘。清朝在塞外建避暑山莊、木蘭圍場,原因之一是蒙古貴族可以不入京朝覲,減少出天花的機會。

此外,康熙帝命耶穌會士巴多明將西洋《人體解剖學》書籍翻譯成滿文、漢文。他曾命將一隻冬眠的熊進行解剖,並親自參加。

縱觀康熙大帝的一生,八歲登基、九歲喪母,在祖母孝莊太后的扶持下,穩固了皇位,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統一台灣、廓清了漠北。他治國勤勉,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完全稱得上是數百年難得一見的明君英主,其光輝事蹟永為後人所緬懷。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動植物天堂 福山植物園巡禮
東南亞最具規模的福山植物園,位於台北縣烏來鄉與宜蘭員山鄉湖西村交界的國有林區,乃哈盆溪上游。自1986年起籌設的「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
勞資問題不斷,儒家文化怎麼看?
最近「一例一休」爭議不斷,勞資雙方的衝突似乎一直都是難以平息的戰爭,雙方各執一辭,永遠也無法達到真正的平衡。每當政府要為勞方增加福利時,…
吳宏斌為柿農打造「柿界第一」
第一次聽說「柿外桃園」,猜想這一定是生產或販售甜柿鮮果的公司。但令人有些不解與好奇的是,這時並非甜柿生產季。那「柿外桃園」…
澳洲的AAA與美國的AA+
今年8月6日,世界權威金融分析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突然將美國的長期信貸評等,…
豬瘟、禽流感肆虐 中國引爆糧安危機
中國大陸豬瘟疫情持續延燒,同時禽流感、炭疽病疫情驟起,甚至出現人類被感染的病例。面對此波疫情及糧食安全危機,大陸肉價抬高,人民食不安心,…
【走出逆境】看見智慧經典語錄之二
鄭麗華(「老K牌彈簧床」創辦人)── 看不見的地方要比看得見的更用心,我們要給客戶最好的品質。(《看》第06期「封面故事」)  …
綠頭鴨霸凌事件簿
一個寒假的下午,老爺爺帶著從台北回來度假的小孫子和小孫女,到市郊的嘉義大學蘭潭校區遊玩。 水塘裡有許多可愛動物 校區內有一個大水塘,…
澳洲再推重磅調查節目 揭中共「干涉」
澳洲國家公共廣播機構「澳洲廣播公司」(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ABC)的四角(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