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台灣都市 吹起綠色消費風

台灣都市 吹起綠色消費風
強調友善環境的新綠色「農民市集」概念,正掀起一波波方興未艾的熱潮。
Getty Images
第71期
張頌宇

小辭典>> 綠色消費:  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的定義,「綠色消費」係指消費者選購產品時,考量到產品對生態環境的衝擊,而選擇對環境傷害較少、甚至是有利的商品,其範圍涵蓋了產品的生產、運輸、行銷、丟棄過程、回收程度以及產品包裝內含物。綠色消費運動最主要的理念,是藉由消費者積極進行綠色消費行為,來引導與改變廠商的生產、銷售特性,而減少地球的污染負荷。

在追求發展經濟、企業不斷擴充產能的時代,近年來,卻有一群人反其道而行,回歸樸實生活,踏上保護環境的永續之路。以無毒、有機、小農、地產地銷減少農產品運輸里程為特色、強調友善環境的新綠色「農民市集」概念,正掀起一波波方興未艾的熱潮。

觀察1:農民市集全球蓬勃發展

綠色概念的農民市集在先進國家已行之有年,歐美各大城市皆可看見。它代表的不只是農業、土地、生產與消費者連結的新觀念,而是一種「生活風格」。直接從農場購買有機食品,成為一種時髦的消費方式。這股結合友善土地、樂活、加強與消費者互動的綠市集概念,在世界各地形成一股新的消費力量。即使在2008年金融風暴下,不少農民市集仍逆勢成長。

以英國為例,從1997年第一個實驗性的農民市場在巴斯(Bath)出現,到2002年短短五年,全英國已有450個定期的農民市場在運作,現在每年還有7,500個個體戶市場出現。2008年金融風暴下,英國整體「農民市集」銷售量還逆勢上揚了18.6%。

在美國,主要設在大都市的車站或公園附近的「農民市集」,從1994年到2006年,由1,700多所成長到4,300多所;到2008年,演變至多達5,000多個定期舉辦的農夫市集,新市集出現的年成長率超過18%。著名的紐約曼哈頓聯合廣場綠色市集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農民市集,每星期吸引超過上萬人購物。

在日本,根據2004年統計,常態性農民市場已達到近3,000個,全年營業額超過1,000億日元。而在台灣,從2007年至2009年,已經成立了13個以上綠色農夫市集,今年仍陸續不斷有類似的新市集成立。例如7月初在台北信義區新成立的假日簡單市集、7月31日正式開幕的雲林古坑隧道的綠色市集。除了購物,這些綠色市集通常兼具農業、環保、教育、消費者互動、休閒等功能。

觀察2:「有機農業」到「後有機運動」

工業革命後,由於農藥、化學肥料等生化科技的運用,使得糧食產量與生長效率大幅提高,但也導致環境與物種難以回復的破壞。這種慣行的農業生產方式,也開始受到反思,有機農業便是在這種反思下興起的。早在1924年由德國魯道夫‧史坦能博士(Dr. Rudolf Steiner)首先提倡的有機栽培法,到70年代漸漸被人所重視,全球開始了有機農業的倡導。根據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定義,有機農業為一種維持土讓、生態系統與人類健康,強調耕作回歸自然的農業生產型態。

2010年6月初舉辦的「第一屆台灣農學市集研討會」中,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蕭崑杉教授及博士生陳玠廷等人共同發表的《台灣後有機消費的浮現:以農夫市集為例》研究指出,台灣有機農業近年呈現蓬勃發展狀況,從生產面看,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資料,台灣有機農耕面積由1996年的159.6公頃提升到2008年的2,356.31公頃。消費方面,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調查,台灣有機產品消費額從1999年的2,800萬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800萬美元。

但是台灣目前的有機產品消費額,從美國農業部的資料統計來看,有七成來自進口。這讓人反思台灣有機產品市場日益擴張的同時,是否台灣土地真的因此受到保護、有機小農生計真的得到保障?抑或只是增加了有機產品的進口銷售額?台灣社會這種僅在意對產品的消費而忽略了對台灣自然環境的關注,可能使有機的消費需求沒有相應反映在國內生產環境的改善上。

而2009年8月上路的「有機新制」相關法規,雖然在某種層面上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但驗證費用過高導致小農成本增加、沒有明確的審核管理機制、取得有機標章繁複的法令規範等問題,也可能使有心投入者遭受限制,形成對有機生產者的變相篩選機制。在對「有機」的界定、認證等問題的反思下,新的「後有機運動」於是產生。

後有機運動起源於80年代末,由愛爾蘭一些有志之士所發起。後有機運動重新檢視並企圖找回有機農業發展的初衷:強調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人與環境、土地的連結,以及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關係。生產者以「有機」原則進行耕作,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溝通、參與,以「信任」關係取代「認證制度」。

也因此這種後有機運動被視為對「有機小農」較友善的驗證體系。近年在台灣興起的新型態綠色農夫市集,即被視為台灣在經營規模小、農業生產成本高、整體不利有機農業發展的環境下,一種可行的途徑與發展策略。

觀察3:以「人際互動」取代「認證機制」

「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共同發起人、本身也是農友的李寶蓮認為,要保障食物安全、對環境友善,相較認證制度,農人的心念與態度更重要。發起市集的原因,便是想將「認證」從文件與實驗報告,導回到對「人」的瞭解、尊重與互動。她在〈社群生活的精神〉文中提到,對人的瞭解、信任與互動需要時間,對土地和作物也一樣。今日環境危機的根源,正是因為社會結構與生活形態,把人和土地、消費和生產端遠遠隔開,使人們無覺知也不思考消費習慣所造成的結果。「認證制度」是遠距離、大規模、多層傳銷下的產物,如果用認證制度為了取信遠方的購買者、增加食物里程,將失去發起農夫市集的本意。

台灣第一個常態成功運作的「合樸市集」,便是以此為基礎運作展開的。合樸執行祕書許家豪表示,食物的安全需要靠消費者自己來和農友互相瞭解。如果只認標章,在超級市場就可以買到有機食品。但食物後面的意義,一個標章認證,不足以真正表現出投入土地耕作的想法,要透過自己來瞭解農友,才是最好的方式。

在合樸擺攤,以賣有機棉服飾推廣「綠色穿衣概念」的冶綠生活服飾創辦人薛焜中表示,在合樸設攤雖不會被要求有機認證,但工作人員會藉由產地拜訪、不斷溝通瞭解,作為實際把關機制。薛焜中說:「重點是有心把這事做好。」

關注環境議題的「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表示,從各國法規修改的趨勢,例如日本的〈農業基本法〉在1999年標舉為〈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德國的「農業部」在2001年改為「消費者保護暨農糧部」;英國的「農業漁糧部」也在2001年調整成「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由此可見,一種不再以生產者為主,而是提倡消費者要去關心生產品的來源,並以消費者的力量去保護生產環境的資源、結合都市農業的概念正在發展。

吳東傑說:「糧食的安全不只是在生產者,也在消費者。透過都市型的農業,讓他們有一個非常貼切的生產基地去瞭解農業的生產行為原來長得甚麼樣。以台北的關渡平原為例,只要搭個捷運就可以瞭解水稻生產過程,是最典型的都市農業的代表」。吳東傑繼續說明:「都市農業帶來生態環境效益的問題,是沒辦法在台灣農業目前占GDP的2%中被算出來的,包括生態文化價值、生態效益。例如水稻田下雨可防洪水,還有地下水補助功能,這些都無法在一斤米多少錢中計算出來,但對整個全球氣候變遷來說,幫助很大。」

觀察4:特色各異的台灣農民市集

台灣遵循「後有機農業」理念的新興農民市集,主要共通理念為「友善土地」、「友善小農」、「友善消費者」、「地產地銷」、「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但在經營方式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

2007年,台灣第一個農學市集「台中合樸農學市集」在台中成立後,台中中興大學有機農夫市集、高雄微風農學市集、台北248農學市集、新竹竹蜻蜓綠市集、宜蘭友善市集等陸續成立。短短三年之間,目前全台已經建立起15個以上這種常態的綠色農民市集。這些綠市集,不同於過去強調單純銷售,而更重視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互動,讓食物從單純的商品買賣,回到人性化的人際連結,進而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舉辦頻率」上,有每週舉辦一次以上,強調更和消費者購買與生產者銷售的生活層面結合,如台北的248農學市集在每週五、週六舉辦;也有強調理念推廣與教學,如每月舉辦一次的台中合樸農學市集。

在「地產地銷」概念上,界定的距離、範圍也有所不同。地產地銷的理念來自縮短食物里程的減碳運動,不但食物更新鮮,運輸縮短亦可減少二氧化碳產生與能源消耗,例如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主要產品由來自方圓一、兩百公里內的產地提供;宜蘭友善市集的產品則都來自宜蘭;合樸的農友則以嘉義以北、南投以東、東勢以南,距離車程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內的產地提供為主。而台北的248農學市集,則以「台灣在地」為範圍,農友產品來自北、中、南各地。吳東傑表示,全球溫室效應裡,有40%的溫室效應來自農業生產、加工和運輸,如果可以透過農夫市集把這個概念帶出來,讓消費者支持在地生產,也就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效應。

而在「市集產品的規格」訂定上,與公家機關、學校合作舉辦者,較傾向申請有機認證,例如興大農夫市集與其他市集相較,最大特點在於市集內只販賣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而同樣位在台中的合樸,則以「無毒證明」為基本要求,透過產地拜訪來建立透明互信機制。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表示,帶消費者到農家做產地之旅,對生產者的意義不只是產生信賴,也是一種監督。農家除了可以得到消費者的肯定,也要更努力去做生產管理。

至於一般人都會關心的「市集產品價格」,則介於傳統市場和其他有機通路中間。在台北248農學市集擺攤,因身體健康亮紅燈,退休下來自己開始研究綠色農法賣十穀粉的張麗卿表示:「約比傳統市場貴三成,比有機市場便宜兩成,這裡價格和超級市場差不多,所以你去超市買大宗物資那種快速催熟的,不如買我們這種有機。」

在眾多新成立的農夫市集中,合樸被認為推廣綠市集理念最為成功的市集典範,很多新市集的成立,皆會向合樸觀摩學習。創辦248農學市集的楊儒門認為合樸是台灣農市集的模範冠軍,「合樸主要推廣理念跟教育,對活動的規劃是花心思、人力、金錢投入,例如早上9點到下午2點,中間各種活動安排、開講、藝術表演、廚房、教學,排得很緊密,讓參加的人在緊湊行程中得到最好的教育方式。」

合樸執行祕書許家豪表示,合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營造「不要用藥的耕種、永續維護土地」的認知共識:「現在這些農友跟以前的身分不同,大部分經營有機栽種的農友都有理念在,也因為瞭解這個領域推廣上的困難,所以會很珍惜這種環境。市集的流動性也比較低,和過去只是為了賣東西的市集有很大差別。」

2008年,在台北成立第一個常態性無毒農民市集──「248農學市集」的楊儒門表示,這樣的綠色市集,尤其在人口密度高、綠色消費意識覺醒的都市,例如台北市,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他計畫未來將在台北每個行政區設立二個農民市集。

看樣子,台灣都市颳起的這股「綠色旋風」,還會持續風靡下去。

全台農民市集列表

市集名稱

地點

時間

台北248農學市集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48巷內第3個路口右手邊

每週五14:00~20:00

每週六10:00~17:00

台北土城彈藥庫FUN市集

土城彈藥庫劉老師自然教室 捷運土城站2號出口

配合每年世界地球日舉辦(

目前朝隔週或每週一次規劃)

 

新竹竹蜻蜓綠市集

新竹清華大學成功湖畔

 

每月第一個週六9:00~14:00

苗栗樂活山城農學市集

苗栗縣明德水庫、明德社區廣場

2010年3月~8月

每週六13:00~20:00

 

苗栗銅鑼(迴鄉)市集

苗栗縣銅鑼鄉新雞隆段玉麟坑

每週六、日10:00~15:00

台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中興大學: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每週六8:00~12:00

台中合樸農學市集

台中市西屯區西平南巷6-6號(寶雲別苑,前「東籬農園」)

每月第二個週六9:00~14:00

台中縣外埔虎腳庄農夫市集

台中縣外埔鄉永豐村六支巷與永眉路交叉口

每週日8:00~12:00

南投竹山社大市集

竹山前山國小校門前:南投縣竹山鎮自強路100 號

每週六8:00~12:00

嘉大有機農產品市集

嘉義大學:嘉義市新民路580號(請從民生南路側門進出)

每週六9:00~12:00

 

台南成大有機農產品市集

台南市公園路與公園北路路口台南公園旁人行道

每週六8:00~12:30

高雄微風市集

1. 高雄縣婦幼青少年館前庭廣場:高雄縣鳳山市光復路二段120號

2. 漢神巨蛋:高雄市左營區博愛二路777號

每週六8:00~12:00(婦幼青少年館前庭廣場)

每月一、三週週六14:00~18:00(漢神巨蛋)  

高雄消保會有機農夫市集

1. 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202號(博愛國小)

2. 高雄市前鎮區中山三路45號(獅甲國小)

每週日8:00~12:00(博愛國小)

每週日14:00~17:00(獅甲國小)

 

 

 

 

 

 

宜蘭大宅院友善市集

宜蘭縣冬山鄉順安村永興路2段273巷1號(華德福幼稚園)

每個月第二、第四個週六10:00~13:00

台東秀明自然農法農夫市集

台東縣卑南鄉賓朗村源緣園自然生活農莊

每年二次,最近日期99年7月24日(六)

 

 

台灣四大農夫市集

市集名稱

成立時間

舉辦頻率

特色

合檏農學市集

2007/5/5

每月一次

台灣最早定期定點舉辦的農夫市集。以志工隊的架構組織運作。強調理念推廣與教學。目前仍為台灣規模最大。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

2007/9/1

每週舉行

台灣第一個在大專校園舉辦,最早每週舉辦並要求所有農友需取得有機認證。

高雄微風市集

2008/3

每週舉行

最大特色為將市集利益回饋社區,如社區老人日托班或身心障礙等弱勢團體的福利照顧。

248農學市集

2008/7/18

每週舉行

強調結合消費者購買生活的每週五、六舉辦,並協助農友其他通路,如餐廳、百貨公司等合作。目前並開辦結合教學與販售的實體店面天母農學院。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一樣的黑心商人,兩樣的政府
塑化劑引發的台灣食品風暴,可以稱為一種「國難」。這場塑化劑風暴被拿來和2008年中國的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相提並論,…
日本發表黑鮪魚全新養殖技術
日本豐田通商和近畿大學今年9月發表了共同研究成果──「黑鮪魚完全養殖技術」。以往黑鮪魚的養殖方式是捕捉野生的幼魚後將其飼養長大,…
美國名校魅力大 牛津劍橋失寵
  英國兩大名校牛津和劍橋大學,曾經是英國無數莘莘學子趨之若鶩的首選。但時至今日,…
Google+挑戰Facebook,你看好誰?
「社群網戰」再掀波瀾!Google在2011年6月29日正式發表了最新的社群網站「Google+」,企圖迎戰已成立七年多、擁有全球7.…
黃敬平:人要置之死地而後生
台灣公民意識蓬勃,年輕世代牽動不少中間選民的投票意向。在九合一選舉中,六都首長之戰僅保一席,國民黨也不否認原因之一是年輕選票的大量流失。…
電視新聞 數字解密
打開電視機,在有線電視系統裡,從第49台到第55台,台灣民眾擁有七個全年365天、全天候24小時播放的新聞頻道。在此天涯若比鄰的全球化時代…
老照片
阿梅老師是南安國小的退休教師,退休後仍繼續投入南方澳教育史的整理工作,是個出了名熱心的人。 畢業於南安國小的我對阿梅老師並不陌生,…
香港回歸14週年前夕 民調重創一國兩制
就在香港主權回歸中國滿14週年的前夕,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個別民調顯示,超過半數的港人認為,目前的情況比回歸前還要差。無疑對中國當局「…